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会学,还要善问,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更要善问,因为“问”能促发学生的大脑紧张地思考,促进学生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提出来,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解决的途径或办法并最终得到解决。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却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大多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只知道“学”,却不知道“问”;少数学生想问,却不敢问;即使有个别学生在问,却提不出好的问题来。其实学习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释疑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再解决,由此循环往复上升,逐步前进。以上所说的现象其实就是学生的质疑能力差的综合表现,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因此要想彻底扭转上述问题,关键要靠我们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质疑
其实,求知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人类自出生以来就对未来的未知领域充满了了解、探索的欲望,只不过这种求知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逐步扑灭了,使学生的质疑能力缺少了肥沃的土壤,失去了自由生长的环境。境由心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宽心”,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质疑的欲望。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学生对国外的这位人物并不熟悉,但对中国的桑兰、张海迪等却略知一二,因此在学这篇课文初始教学就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桑兰吧,她在一次体育比赛中由于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但其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成为2008年中国申奥大使。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外国人,她和桑兰一样顽强,她就是海伦·凯勒。(出示课题)她的事迹更令人赞叹,让人简直不敢相信,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之下,齐读课题之后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海伦·凯勒遇到了什么天大的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她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善质疑
学生有了质疑的想法,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提出的问题往往缺少“含金量”,有时过于浅显,为问而问,有时又过于深奥,难以解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会提问,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不知道突出重点。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这一重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抓课文题目质疑。课文的题目是整篇课文的中心和灵魂,“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课题往往就可以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学生就可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斗士”?谁是艾滋病小斗士?他是怎么与艾滋病进行斗争的?结果怎样?
2.抓关键词语质疑。一篇课文的句子中往往存在不少关键词语,这些词语是作者千挑万选、反复斟酌出来的,这些词语含义深刻,是作者内心情感、课文中心的体现。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质疑,就能方便学生顺利地走进课文,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教学《燕子》一课,在初读时,教师就开始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意识,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课文中的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它们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些词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就能围绕“赶集”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赶集是什么意思?春天里有哪些景物来赶集?作者为什么要用“赶集”这个词儿?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学生对文中燕子的尾巴偶尔沾了一下水面这句中的“沾”字产生了兴趣和疑问:“沾”字可以换成“碰”字或者“挨”字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沾”字呢?学生最终通过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动作体会等方式理解了作者用“沾”字的意图,意在体现燕子动作的轻盈、灵巧。
3.抓矛盾冲突质疑。课文中还存在一些前后矛盾的词语或情节,这些地方看似矛盾,实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找出这些矛盾冲突处进行质疑,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文中多处写出了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异常深厚。学生在读文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彭德怀这么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为什么还要下令杀了它?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角色围绕“杀还是不杀?”展开辩论,最后感受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深厚感情。
4.抓课文空白质疑。课文有如音乐,其中的空白之处与“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者利用课文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质疑,可丰富课文情节,提高想象表达能力。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课文中写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树枝上,读到这里,有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它不赶紧飞回窝里去喂孩子吃掉呢?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说明,教者就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讨论交流,有的说“乌鸦可能飞累了,想歇一会儿。”有的说“乌鸦可能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么一大块肉,想站在树枝上让别人看看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这样的想象恰恰为后面乌鸦上当受骗做了伏笔。
5.抓课文结尾质疑。有的课文结尾简洁明了,有的课文结尾含义深刻,也有的课文没有结尾,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质疑的素材,可引导学生质疑、追问。如《狼和小羊》一文,结尾就没有明确交代,有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狼扑向小羊之后会怎么样呢?”教者可引导学生进行续编,有的顺着课文的思路说出了结尾:小羊就这样被狼吃掉了,真可怜!也有学生别出心裁,编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转机:小羊急中生智,与狼进行周旋,最后掉进河里淹死。不管是哪一种结尾,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还有不少,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树立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质疑
其实,求知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人类自出生以来就对未来的未知领域充满了了解、探索的欲望,只不过这种求知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逐步扑灭了,使学生的质疑能力缺少了肥沃的土壤,失去了自由生长的环境。境由心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宽心”,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质疑的欲望。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学生对国外的这位人物并不熟悉,但对中国的桑兰、张海迪等却略知一二,因此在学这篇课文初始教学就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桑兰吧,她在一次体育比赛中由于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但其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成为2008年中国申奥大使。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外国人,她和桑兰一样顽强,她就是海伦·凯勒。(出示课题)她的事迹更令人赞叹,让人简直不敢相信,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之下,齐读课题之后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海伦·凯勒遇到了什么天大的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她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善质疑
学生有了质疑的想法,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提出的问题往往缺少“含金量”,有时过于浅显,为问而问,有时又过于深奥,难以解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会提问,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不知道突出重点。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这一重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抓课文题目质疑。课文的题目是整篇课文的中心和灵魂,“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课题往往就可以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学生就可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斗士”?谁是艾滋病小斗士?他是怎么与艾滋病进行斗争的?结果怎样?
2.抓关键词语质疑。一篇课文的句子中往往存在不少关键词语,这些词语是作者千挑万选、反复斟酌出来的,这些词语含义深刻,是作者内心情感、课文中心的体现。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质疑,就能方便学生顺利地走进课文,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教学《燕子》一课,在初读时,教师就开始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意识,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课文中的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它们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些词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就能围绕“赶集”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赶集是什么意思?春天里有哪些景物来赶集?作者为什么要用“赶集”这个词儿?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学生对文中燕子的尾巴偶尔沾了一下水面这句中的“沾”字产生了兴趣和疑问:“沾”字可以换成“碰”字或者“挨”字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沾”字呢?学生最终通过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动作体会等方式理解了作者用“沾”字的意图,意在体现燕子动作的轻盈、灵巧。
3.抓矛盾冲突质疑。课文中还存在一些前后矛盾的词语或情节,这些地方看似矛盾,实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找出这些矛盾冲突处进行质疑,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文中多处写出了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异常深厚。学生在读文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彭德怀这么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为什么还要下令杀了它?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角色围绕“杀还是不杀?”展开辩论,最后感受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深厚感情。
4.抓课文空白质疑。课文有如音乐,其中的空白之处与“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者利用课文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质疑,可丰富课文情节,提高想象表达能力。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课文中写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树枝上,读到这里,有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它不赶紧飞回窝里去喂孩子吃掉呢?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说明,教者就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讨论交流,有的说“乌鸦可能飞累了,想歇一会儿。”有的说“乌鸦可能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么一大块肉,想站在树枝上让别人看看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这样的想象恰恰为后面乌鸦上当受骗做了伏笔。
5.抓课文结尾质疑。有的课文结尾简洁明了,有的课文结尾含义深刻,也有的课文没有结尾,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质疑的素材,可引导学生质疑、追问。如《狼和小羊》一文,结尾就没有明确交代,有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狼扑向小羊之后会怎么样呢?”教者可引导学生进行续编,有的顺着课文的思路说出了结尾:小羊就这样被狼吃掉了,真可怜!也有学生别出心裁,编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转机:小羊急中生智,与狼进行周旋,最后掉进河里淹死。不管是哪一种结尾,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还有不少,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树立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