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1例并相关文献回顾

来源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y7208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其可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人体[1].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骨关节受累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如多关节痛、脊柱炎、骶髂关节炎、髋关节炎、骨髓炎等[2].布鲁氏菌引起的假体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infection, PJI)极其罕见[3].Walsh等[4] 2019年统计全世界已记录的病例仅有30例,因此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近期收治1例布鲁氏菌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JI的患者,通过进行关节清创及一期翻修术,术后给予抗布鲁氏菌病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清道夫受体163(sCD163)水平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血清HMGB1、sCD163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诊断价值,初步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儿科院住院治疗的76例首次发生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为研究组,其中轻度组23例、中度组31例和重度组22例,同期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幼儿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sCD16
目的 探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重组人β防御素-2(hBD2)、血管新生相关基因(ARGs)对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与肺发育标志物相关性,以指导临床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改善疾病预后.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1月BPD患儿56例作为观察组,另根据年龄、性别按照1∶1匹配原则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小儿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BD2、ARGs[凝血酶敏感蛋白-1(THBS-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不同血清hBD2、ARGs水平患儿血管生成指标[血管内皮生长
肺癌是全球第六大死因,也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其最常见的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是NSCLC的常见突变之一.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如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许多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和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二者在肿瘤微环境中相互通信,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AFs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不同的CAFs亚群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同时其又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方式实现对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的调节,从而进一步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CAFs在TME中对浸润性免
背景 与目的当前针对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突变位点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然而目前EGFR、ALK基因突变在腺癌患者中所具有的特异性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仍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进一步探索浸润性肺腺癌EGFR、ALK基因突变与影像学、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们中心接受手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约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大部分NSCLC患者伴有“驱动基因突变”,针对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进展或复发,预后较差.已有的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改善晚期NSCLC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对于具有不同免疫微环境和分子特性的NSCLC患者,免疫治疗的效果差异较大.其中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中的地位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本文对驱动基因阳性N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