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与“绿宝地”的和谐共生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旗不倒,希望之火不灭”
  东平曾有着无比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央苏区鼎盛期的建制管辖区域之一。人民群众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为保卫红色政权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东平涌现出杨则仕、陈贵芳等一批革命烈士,先后创建了中共政和第一支部、建松政维埃政府,英雄的东平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为闽北解放事业做出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东平镇凤头村旧称凤池村,从千年古镇东平到这里只有1公里多的路程,这里是政和县革命的发源地。走进村子中央,那座建于1893年的“杨氏祠堂”静静地展现在眼前。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这座被列为南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革命纪念堂,那红色的柱子、红色的墙壁,和一件件革命烈士的遗物,勾起许多红色的记忆。
  1928年,在建瓯省立五中求学的共产党员杨则仕,奉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东平凤池村(今凤头村),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成立红色读书会和农民协会,发展党员,于1929年创立中共政和支部,领导建松政边区农民开展以“五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揭开了政和革命斗争的序幕。
  听着热情质朴的讲解员的生动描述,遥想着当年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对比现如今凤头村新农村新生活的新面貌,这一切展现的都是老区人民奋斗不息、战斗不止,建设美好家乡的伟大精神。
  到了革命老区,重走红军路成为我们重温革命精神的最好途径。来到东平的西表村,一座看似普通的廊桥,却有着一段火红的革命历史,它就是西表的“红军桥”。
  “红军桥”原称回龙桥,位于西表村村尾1公里处的田野上。1934年7月,中央红军曾在此与建松政苏区党组织干部会合,当时西表村革命群众也在回龙桥上敲锣打鼓地夹道迎接红军队伍入村驻扎,因此,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军桥”。
  回龙桥由于年代久远,如今破损较为严重,但其傲然风骨依存,走在桥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和其它古廊桥一样深藏着许多故事。据介绍,当年中央红军五十八团进驻西表后,回龙桥、太平桥等廊桥和矮庵等庙宇、祠堂都曾经成为红军指战员的住所。
  如今,走在西表村,你会发现,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旧址已改建为“建松政苏区纪念馆”,并被授予福建省第二批党史教育基地。昔日存留下来的苏维埃政府肃反部、红军“红星医院”红军枪械修理厂、红军土炮炸药厂、红军被服厂等建松政苏区时期革命遗(旧)址也已进行统一立碑挂牌,供后人瞻仰。
  “绿宝地——中国第一楠木林”
  考察完“红土地”,我们来到了“绿宝地”中国第一楠木林。中国第一楠木林景区位于东平凤头村,为政和县首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楠木林始于明代,至今有400多年历史。是华东地区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稀有原始楠木林(共1100多棵),面积106亩,该片楠木属闽楠,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最大株胸徑达1.57米,树高39.6米。平均树高30多米,平均树龄300多年,最古老的已有600多年,总经济价值在21.1亿元以上。
  2017年4月27日,闽楠被确定为政和县县树。闽楠是常绿大乔木,为中国特有植物,是国家二级珍稀渐危种,木材表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且有淡雅幽香。闽楠之所以珍贵,在于它的“大器晚成”。在天然林中,闽楠初期生长缓慢,六七十年以后达生长旺盛期,用材期至少是百年之后。中国历代皇家将楠木作为御用之材,明代宫殿及城楼、寺庙等重要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
  楠木林不仅美丽、神奇,而且还是东平人的象征和英雄历史的见证。这片楠木林之所以能够几百年被保护下来,主要靠所在地凤头村祖祖辈辈的生态保护意识,历代村民都有护林行动。村书记向我们介绍,凤头人把这片林子认定为风水林,民间一直传承着保护楠木林的“村规民约”,所有人都不准动林中的一草一木。战争年代,国民党顽军看中楠木的贵重价值,曾蓄意盗砍,当地群众知道后,自发组织了百余人趁着夜色的掩护,把铁钉、石头等镶入树体内,成功阻止了顽军的偷伐图谋。
  漫步在珍贵的百亩千棵楠木林中,在红豆王树下,寻八年一开花一结果的红豆;在香樟王神树下,听一段“霹雳巨响,击中盜取樟油商客”的传奇故事;在七仙女树下,祈祷一段姻缘,盼着那有情郎早日出现;来到楠木林制高点揽胜台,远眺3000多亩的生态茶园、200亩的桃花园,围观摄影师航拍图中的醒目字样——园艺绿雕“水乡渔村”感受清新福建美丽乡村的春夏之美。
  那一坛坛酒,匠心独秀
  借着绿色、生态、人文之美,每年都有大批的访客会为东平独有的“红色、绿色、特色”文化点赞。说到特色,在这片有着“茶乡酒镇红土地”之称的东平镇上,东平高梁和东平老窖早就香飘四溢,家喻户晓。
  据历史记载,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孙权遣将军贺齐率兵入闽北平叛到东平时随军携酒,让将士“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来稳定镇守军心,被封为平东校尉,自后民间酿白酒兴起。据政和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当地白酒酿造工艺已十分发达,民间酿酒工艺及勾兑配方至今流传。东平高粱和东平老窖正是千年古镇白酒酿造文化历史传承的最佳典范。
  眺望古镇,四面环山,金峰山风光独秀,岩泉独美。曲溪,冷冽如古井泉,流清似赤水河,甘甜若杏花村水。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使整个酿酒过程尽可能多地网罗空气、晾堂、窖池中的有益微生物,催生出酒的芳香。
  酒乡得天独钟,得地独厚。在东平高梁和东平老窖的酒品陈列室中,品牌酒度数有高低度;香型有清香、浓香、酱香;年代也按不同的标示排列开来;精致花磁瓶装、大分量的罐装坛装酒数不胜数。总之,酒厂走一圈,即使不喝只闻,人已飘逸欲仙。
  圩场上的“明星”——小胳
  5月24日,闰四月初二,我们赶上了东平镇“五天一圩日”的传统,即逢农历二、七为圩日,当日方圆百里内周边县市的商贸和购物者云集圩场,东平扁肉、东平小胳、东平胰子这些远近闻名的小吃,也成了圩场,上的“明星”。
  作为古镇的美食,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酒桌上必不可少的第一道菜就是小胳,有“无小胳不成席”之说。听说有从福州远道而来的客人,东平小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毛国兰早早就在工作室等着大家。
  毛国兰介绍说,制作小胳主要原料是肥膘肉、木薯粉、白糖、鸡蛋或鸭蛋、豆腐,蛋是用来烙成薄饼做皮,其它四样和在一起做成馅。通过蛋烙成皮包的小胳,才显得橙黄晶亮,激增人们食欲。
  毛国兰说,以前有制作小胳成品在东平农贸市场设摊位销售,因自家制作的小胳选用食材严格、做工精细,制作出来的小胳色泽橙黄鲜亮品相好,味道鲜嫩爽口,清香甘甜,油而不腻,广受欢迎。知名度扩大后,便没在市场摆摊设点,客户都是通过电话、微信提前订购,每日供不应求。
  总之,要想吃到正宗的东平小胳,那还是得去东平,好客的东平人一定会为你端上那色泽橙黄鲜亮的小胳来招待你,让你一饱口福。
  光伏绿能
  为乡村振兴助力
  “棚上发电,棚下种植”。之所以在东平能吃到饕餮美食,我想和当地良好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密不可分。
  近年来,政和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农业,现代光伏农业园已在东平镇初步建成。该项目占地约2000亩,集光伏发电、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于一体,年发电量约9000万千瓦时,所发电量并入国家电网。
  在现代光伏农业园中,我们看到农业大棚精品展示区集办公、高效科技农业、特色植物展示等多个区域。据介绍,目前农业园计划运用“农业平台+农企合作+休闲农业+创客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旨在打造新型农业产业综合体,形成集种植、科普教育、观光采摘,以及吃、游、购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将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产学研综合提升,实现农业、旅游及红色革命等项目有机结合,在东平镇形成凤头楠木林、红色文化旅游区和休闲观光区三大版块。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众多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中,光伏农业模式优势明显,通过新能源综合利用、二三产联动等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使农村更美、产业更旺、环境更绿,绿色将持续成为东平乡村振兴的底色。
其他文献
刚到英国,常常对学校的午餐用词迷惑不解。英国的学校都有热午餐提供,叫做“hotdinner”。Dinner一词通常翻译成晚餐,为什么午餐用这个词呢?午餐不是lunch吗?  其实,Dinner一词原本是“正餐”的意思。英国的正餐时间从十七世纪早期到现在,时间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英国人通常在用餐后喝茶,要明白他们的喝茶习惯,有必要了解一下英国早期用餐时间及变化。  在十七世纪早期,有钱人家一天里的第一
期刊
今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设立它的初衷是“以赞美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信祝贺时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需品,到茶让生活更美好,茶叶的价值得到二次提升。新时期,茶具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健康养性、人际交往等多重功能全面绽
期刊
那晚,我对阿松说:“你们家的山场我看得差不多了吧?”阿松笑起来:“哪里嗬,芦岫你就没去过。”  与我聊茶的老丈人陈玉维赶紧说:“芦岫太险,你别去别去。”这是他第二次劝阻我登芦岫了,上一次是2016年初春。他把那里描绘得举步维艰。  “我们正考虑在那里筑条新路,路修好了,再去吧。”  “那我明天去哪里?”  阿松说:“明天我陪两个客人登顶芦岫峰,走整整一天山路,你肯定不行。我让陈林萍陪你们走近一点的
期刊
茶道藝术的美就是我们“喝茶”的美,喝茶前要泡茶、奉茶,即使只有泡茶者自己一个人。所以喝茶的美分布在三个部分里面,一个是泡茶时的美,一个是奉茶时的美,一个是品饮茶汤时的美,这三个部分加在一起就是茶道艺术的美。我们将茶道艺术界定在泡茶、奉茶、茶汤三部分的组合,茶道艺术的“美”就在其中,至于茶道艺术的“艺术”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美是自己存在的事物,艺术是美的人为创作,两者皆有层次的高低,例如我们继续追
期刊
四月中旬,杭州的好友丽薇寄了三款龙井茶,让我得以踩在春天的尾声品尝一波龙井春茶,回味一番杯间莺飞草长的春意。  三款茶都颇有特点,一款群体种老树龙井,全手工制作,是西湖龙井的传统符号;一款全手工“龙井43”,乃时下种植率最高的龙井品种;款机炒的白化树种龙井茶,即“白茶”龙井,突出了白化树种原料与龙井茶工艺结合的特色。  在绿茶的江湖里,龙井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龙井茶的“江湖”里,也可以根据各有
期刊
祁门红茶因为香高而名著,你会因刹那打开的茶箱,而迷恋上那馥郁甜美的香气。有人形容它为玫瑰香,有的形容它为花果蜜香,这些都是因为祁门红茶特有的地域、品种、工艺才具有的香气。  寻访祁门红茶,一定要到山里,才能领略这片山水的内蕴与茶味的关联。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切清澈明亮,被称为华东地区生态最为原始的牯牛降山际云遮雾罩,加之徽州故地的古祠石桥,乡村安宁,活脱脱是一幅新安派画家笔下的山水丘壑。祁门历溪水涨
期刊
人烟稀少的街道,有刚刚发芽的高大梧桐静默矗立,雨后的它正在散发出辛辣的香气。早晨8点如同夜晚8点,疫情中的世界,显得寂寥与没落,但是清晨却与之不同,它温柔、沉静、活力却短暂。  世事并非非黑即白,心智圆熟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虽疫情横行,却也让人心生感恩与珍惜,以前忽视自己的身体,终于得到一次深度观照身体的机会。  想善待自己,就要關注自己的健康,春季理气化痰,舒肝健胃就来点陈皮吧。  陈皮还
期刊
在四季之中,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最美好的情感和最诗意的语言献给春天。这似乎是种情不自禁的流露,因为宜人的春光,盎然的生机,跃入眼帘,就轻而易举地拂去了心头的阴霾。不过,春天叫人迷恋之处还在于它能给人带来丰富而美妙的味觉体验。  饮食是同春天进行亲密接触的最直接方式。春风十里,茶香四溢。一杯新采的春茶,舞动着鲜翠欲滴的芽叶,品尝的是融融春色,而茶汤里富含的茶氨酸,为脑中枢多巴胺的释放加了一把油,饮茶之
期刊
初夏,风渐暖,槐花满枝,正定古城渐渐浓绿。  繁忙,喧嚣,似乎是现代都市的一贯表情。但,在林立高楼喧闹街市间,蕉林?茶宿却深藏着温暖静默的力量,为游离疲累的心提供一处安宁的栖所。  蕉下,竹畔,茶烟袅袅。一壶茶,一卷书,一炉香,一瓶花,虽身处都市,亦能歆享山林悠游之樂。  茶隐都市,心清凉。  古刹旁的美宿  古刹隆兴寺,从建寺之初,就是古城心灵的归所。朱墙之内,声声梵呗,古城千年的岁月暗暗流转。
期刊
5月21日,首个“国际茶日”将在全球开启。  由中国发起并主导的“国际茶日”其设立与举办,将为世界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茶及中华茶文化打开一个窗口。然而,更重要的是,“国际茶日”凝结着无数茶人的期冀与努力。  其实,中国茶“茗”扬世界也一直是一位老人的梦想,也是他的初心。他,就是“世界茶王”李瑞河,天仁集团、天福集团董事局主席。早在40多年前,他就以布局全国放眼全球的世界来做茶。,上世纪90年代“登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