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年起,名著阅读正式进入广东中考语文考卷。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广大教师潜心研究,精彩纷呈,效果显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勾连法”,即以提炼主题关键词,“勾连”起几个人物,甚至几部名著的知识点,让名著阅读有趣且深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水浒传》阅读教学为例,从情境引入、教师导学、学生自主探究、多部名著勾连四方面,阐述运用勾连法,引导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提高名著阅读能力的做法。
关键词:名著阅读复习;勾连法
一、案例背景和目标设定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典范性作品,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水浒传》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也是广东省中考语文考试考查篇目。从学情来看,毕业班学生对名著阅读已有初步认识,但因为中考压力较大,仍然存在“功利性阅读”“碎片化阅读”等现象,阅读只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记忆人物形象和情节内容上。如何培养学生系统归纳能力,激活學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笔者教学的思考点,也是名著阅读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以上思考,本节阅读指导课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运用勾连法,学会系统地概括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探究主旨;(2)小组合作,展示自主学习成果;(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勾连法
为了让学生对勾连法有直观的认识,笔者设计用“奇技”和“三”两个关键词来熟悉《水浒传》英雄故事,一方面,初步感知勾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为下一步学习和运用勾连法作铺垫。
以下是本环节的问题设计及意图:
(一)考一考:请说出下面“奇技”对应的人物。
1.谁“百步穿杨”?
2.谁“日行千里”?
3.谁“溜门撬锁,轻功了得”?
4.谁“水下潜伏7天7夜”?
5.谁“相扑天下第一”?
(二)说一说:在下面各题括号处填上对应的水浒英雄。
1.( )三拳打死镇关西
2.( )三打祝家庄
3.( )三败高太尉
(三)议一议:上面两方面问题各有什么共同点?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勾连法的概念,利用“共同点”如上图问题设计中的“奇技”和“三”,整合零散的知识,帮助记忆深化。
环节二: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勾连法
有了上面环节的铺垫,下面就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设计梯度问题群,激发学生对勾连法的兴趣,指导这种探究学习的方法。
(一)教师导学,学习勾连法
1.首先,通过精读《水浒传》的精彩片段,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1:精读“武松醉打蒋门神”片段,武松帮施恩让蒋门神答应第一件事后,为什么还要提出第二件和第三件?体现了武松怎样的行事风格?
问题2:精读“杨志押送金银担”和“花和尚惩治众泼皮”片段,说说杨志和鲁智深“勇而有智”的具体表现。
问题3:通过比较武松、杨志和鲁智深“勇而有智”的一面,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上述三个问题由浅入深,首先,从单个事件分析入手,让学生初尝探究的成功感;然后,通过较为具体的问题“杨志、鲁智深‘勇而有智’这一共同点各有什么具体表现”引出勾连分析;最后,设计较为理性的问题:比较三者的异同。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勾连法。
2.接着,通过“究同求异”,多角度挖掘名著人物或情节的“勾连”
“究同求异”,就是通过勾连多个人物或情节,比较其中的“异同点”,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比起因、比过程、比结果”三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补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比起因。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动机是报答施恩的礼遇之恩。显而易见,有恩必报、快意恩仇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出发点;杨志押送金银担是为了替重用他的梁中书送礼给蔡太师,当时的杨志因为杀了牛二而被刺配,沦为囚徒,他也很想通过积极表现重归仕途,由此可见,杨志押送金银,积极表现,是为了自己的仕途;鲁智深的动机是教训众泼皮,使他们不敢捣乱,让自己在东京大相国寺的菜园里站稳脚跟,所以对众泼皮只是略为惩诫而已,可以看出他的豪爽直率。
(2)比过程。武松在打蒋门神前装醉,故意闹事,还把蒋门神的小妾和酒保几人扔进酒缸,目的在于激怒蒋门神,逼他先动手,自己占据有理的一方,打了蒋门神后还让他答应三件事,让施恩名正言顺夺回快活林又消除后患,由此可见,武松行事考虑周全,有“智”的一面;杨志押送金银担,“智乔装”,让押送官兵假扮成商队,“智改时”,根据不同的地理形势改变赶路的时间,等等,可以看出他的精明机警、小心谨慎;鲁智深敏锐地识破众泼皮诡计,将计就计,教训了众泼皮,看似率性而为,实则很有分寸,由此可以看到鲁智深的粗中有细。
(3)比结果。武松帮施恩成功夺回了快活林酒楼,却为自己埋下祸根,武松与蒋门神最后结仇了;杨志失了金银担,同行人员还诬陷杨志勾结贼人劫走生辰纲,杨志与同行人结了怨;鲁智深收服了众泼皮,众泼皮在紧急关头还发挥了重要作用,鲁智深与众泼皮不打不相识,最后结为朋友。
设计意图:借助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发展三个阶段,引导学生结合情节探究人物形象的异同。此外,教师用思维导图形式板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勾连法,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学以致用,自主运用勾连法
经过前面环节的学习,学生已跃跃欲试运用勾连法。教师趁机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任务一 勾连情节:情节“景阳冈武松打虎”“黑旋风沂岭杀四虎”“解珍、解宝双越狱”。
问题设计:《水浒传》众多打虎英雄中,为什么武松最为人称道?
任务二 勾连人物:鲁智深、林冲、王进。
问题设计:结合上面三人的相似遭遇,比较他们不同的态度及原因。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人物——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等人入手,拓展到容易被学生忽略的人物——解珍、解宝、王进等。通过勾连比较、究同求异,让学生由已知推及未知,达到对人物、情节等更加系统、全面掌握的目的。
2.片段精读、思维点拨
老师再带着学生精读以下两个片段。问题设计及设计意图如下:
片段一: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问题设计:结合打虎过程,分析武松这一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相同行为——打虎,勾连比较出不同的起因、动机、准备、工具、结果,等等,加深对人物的认识。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片段二: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林冲见智深醉了,便道:“师兄说得是。”……林冲领了娘子并锦儿,取路回家,心中只是郁郁不乐。
问题设计:《水浒传》中林冲“郁郁不乐”的事发生了两次,比较它们的异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人物相同遭遇,比较人物的不同态度,深究原因和变化过程,联系社会背景品评人物。对比林冲与鲁智深的不同态度,学生对林冲的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林冲由忍到反的心路历程和《水浒传》“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主旨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跨名著运用勾连法
勾连法不仅可以应用于一部名著的归纳整理,还可以用于多部名著的对比阅读。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多部名著进行勾连比较。
问题设计: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中,任选两部或多部,从人物形象、情節或主题任选一点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上面提及的“从相同行为中比较出不同”“从相同遭遇中比较出不同”,都是从情节中提炼相似点,而“从相同气质中比较出不同”是从人物形象方面提炼相似点,由此总结出:勾连法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旨等方面提炼相似点,再从动机、过程和效果等方面比较出不同点,结合社会背景,品评人物,深究主旨。
通过勾连阅读,学生总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看到新的世界。
三、教后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初衷,就是想让九年级的学生在名著阅读学习中,找到一条可行之道,习得一点有效之法。这节课课堂设计深入浅出,教师用有效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名著阅读探究的兴趣,课堂生成的效果比较理想,说明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是可行的。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对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但由于学生知识面和人生阅历限制,很难对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有深入的理解,对名著主旨的理解也有欠缺。
名著阅读教学教师要重视导,导出学生读的兴趣,排除学生阅读障碍。对于《水浒传》的读和导,笔者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关于读:积极开展阅读活动,维持学生阅读兴趣的延续性
学生面对古白话的《水浒传》,“难以下咽”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需要积极开展阅读活动,想办设法吸引学生精读、细读和深读,延伸探讨才有基础,学生才能在读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真正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阅读活动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可以用看图片猜人物和阅读小调查来摸底和开场,可以通过制作《水浒传》小报或英雄落草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形式来分章回阅读等。
(二)关于导:由分到合,注意系统梳理和对重难点问题的突破
阅读《水浒传》,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关,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评书录音来帮助学生走近名著,然后老师指导阅读方法。还可以通过举行阅读分享会等方式,让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不断加深,让《水浒传》英雄在学生心中形成鲜活的模样。
曹文轩说:“我们常说一个人有书卷气,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酝酿成的。”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做学生名著阅读的“船长”,既要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要指明“航向”,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才能带领他们畅游名著的海洋,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名著阅读复习;勾连法
一、案例背景和目标设定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典范性作品,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水浒传》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也是广东省中考语文考试考查篇目。从学情来看,毕业班学生对名著阅读已有初步认识,但因为中考压力较大,仍然存在“功利性阅读”“碎片化阅读”等现象,阅读只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记忆人物形象和情节内容上。如何培养学生系统归纳能力,激活學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笔者教学的思考点,也是名著阅读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以上思考,本节阅读指导课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运用勾连法,学会系统地概括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探究主旨;(2)小组合作,展示自主学习成果;(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勾连法
为了让学生对勾连法有直观的认识,笔者设计用“奇技”和“三”两个关键词来熟悉《水浒传》英雄故事,一方面,初步感知勾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为下一步学习和运用勾连法作铺垫。
以下是本环节的问题设计及意图:
(一)考一考:请说出下面“奇技”对应的人物。
1.谁“百步穿杨”?
2.谁“日行千里”?
3.谁“溜门撬锁,轻功了得”?
4.谁“水下潜伏7天7夜”?
5.谁“相扑天下第一”?
(二)说一说:在下面各题括号处填上对应的水浒英雄。
1.( )三拳打死镇关西
2.( )三打祝家庄
3.( )三败高太尉
(三)议一议:上面两方面问题各有什么共同点?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勾连法的概念,利用“共同点”如上图问题设计中的“奇技”和“三”,整合零散的知识,帮助记忆深化。
环节二: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勾连法
有了上面环节的铺垫,下面就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设计梯度问题群,激发学生对勾连法的兴趣,指导这种探究学习的方法。
(一)教师导学,学习勾连法
1.首先,通过精读《水浒传》的精彩片段,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1:精读“武松醉打蒋门神”片段,武松帮施恩让蒋门神答应第一件事后,为什么还要提出第二件和第三件?体现了武松怎样的行事风格?
问题2:精读“杨志押送金银担”和“花和尚惩治众泼皮”片段,说说杨志和鲁智深“勇而有智”的具体表现。
问题3:通过比较武松、杨志和鲁智深“勇而有智”的一面,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上述三个问题由浅入深,首先,从单个事件分析入手,让学生初尝探究的成功感;然后,通过较为具体的问题“杨志、鲁智深‘勇而有智’这一共同点各有什么具体表现”引出勾连分析;最后,设计较为理性的问题:比较三者的异同。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勾连法。
2.接着,通过“究同求异”,多角度挖掘名著人物或情节的“勾连”
“究同求异”,就是通过勾连多个人物或情节,比较其中的“异同点”,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比起因、比过程、比结果”三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补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比起因。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动机是报答施恩的礼遇之恩。显而易见,有恩必报、快意恩仇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出发点;杨志押送金银担是为了替重用他的梁中书送礼给蔡太师,当时的杨志因为杀了牛二而被刺配,沦为囚徒,他也很想通过积极表现重归仕途,由此可见,杨志押送金银,积极表现,是为了自己的仕途;鲁智深的动机是教训众泼皮,使他们不敢捣乱,让自己在东京大相国寺的菜园里站稳脚跟,所以对众泼皮只是略为惩诫而已,可以看出他的豪爽直率。
(2)比过程。武松在打蒋门神前装醉,故意闹事,还把蒋门神的小妾和酒保几人扔进酒缸,目的在于激怒蒋门神,逼他先动手,自己占据有理的一方,打了蒋门神后还让他答应三件事,让施恩名正言顺夺回快活林又消除后患,由此可见,武松行事考虑周全,有“智”的一面;杨志押送金银担,“智乔装”,让押送官兵假扮成商队,“智改时”,根据不同的地理形势改变赶路的时间,等等,可以看出他的精明机警、小心谨慎;鲁智深敏锐地识破众泼皮诡计,将计就计,教训了众泼皮,看似率性而为,实则很有分寸,由此可以看到鲁智深的粗中有细。
(3)比结果。武松帮施恩成功夺回了快活林酒楼,却为自己埋下祸根,武松与蒋门神最后结仇了;杨志失了金银担,同行人员还诬陷杨志勾结贼人劫走生辰纲,杨志与同行人结了怨;鲁智深收服了众泼皮,众泼皮在紧急关头还发挥了重要作用,鲁智深与众泼皮不打不相识,最后结为朋友。
设计意图:借助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发展三个阶段,引导学生结合情节探究人物形象的异同。此外,教师用思维导图形式板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勾连法,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学以致用,自主运用勾连法
经过前面环节的学习,学生已跃跃欲试运用勾连法。教师趁机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任务一 勾连情节:情节“景阳冈武松打虎”“黑旋风沂岭杀四虎”“解珍、解宝双越狱”。
问题设计:《水浒传》众多打虎英雄中,为什么武松最为人称道?
任务二 勾连人物:鲁智深、林冲、王进。
问题设计:结合上面三人的相似遭遇,比较他们不同的态度及原因。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人物——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等人入手,拓展到容易被学生忽略的人物——解珍、解宝、王进等。通过勾连比较、究同求异,让学生由已知推及未知,达到对人物、情节等更加系统、全面掌握的目的。
2.片段精读、思维点拨
老师再带着学生精读以下两个片段。问题设计及设计意图如下:
片段一: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问题设计:结合打虎过程,分析武松这一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相同行为——打虎,勾连比较出不同的起因、动机、准备、工具、结果,等等,加深对人物的认识。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片段二: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林冲见智深醉了,便道:“师兄说得是。”……林冲领了娘子并锦儿,取路回家,心中只是郁郁不乐。
问题设计:《水浒传》中林冲“郁郁不乐”的事发生了两次,比较它们的异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人物相同遭遇,比较人物的不同态度,深究原因和变化过程,联系社会背景品评人物。对比林冲与鲁智深的不同态度,学生对林冲的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林冲由忍到反的心路历程和《水浒传》“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主旨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跨名著运用勾连法
勾连法不仅可以应用于一部名著的归纳整理,还可以用于多部名著的对比阅读。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多部名著进行勾连比较。
问题设计: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中,任选两部或多部,从人物形象、情節或主题任选一点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上面提及的“从相同行为中比较出不同”“从相同遭遇中比较出不同”,都是从情节中提炼相似点,而“从相同气质中比较出不同”是从人物形象方面提炼相似点,由此总结出:勾连法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旨等方面提炼相似点,再从动机、过程和效果等方面比较出不同点,结合社会背景,品评人物,深究主旨。
通过勾连阅读,学生总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看到新的世界。
三、教后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初衷,就是想让九年级的学生在名著阅读学习中,找到一条可行之道,习得一点有效之法。这节课课堂设计深入浅出,教师用有效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名著阅读探究的兴趣,课堂生成的效果比较理想,说明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是可行的。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对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但由于学生知识面和人生阅历限制,很难对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有深入的理解,对名著主旨的理解也有欠缺。
名著阅读教学教师要重视导,导出学生读的兴趣,排除学生阅读障碍。对于《水浒传》的读和导,笔者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关于读:积极开展阅读活动,维持学生阅读兴趣的延续性
学生面对古白话的《水浒传》,“难以下咽”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需要积极开展阅读活动,想办设法吸引学生精读、细读和深读,延伸探讨才有基础,学生才能在读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真正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阅读活动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可以用看图片猜人物和阅读小调查来摸底和开场,可以通过制作《水浒传》小报或英雄落草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形式来分章回阅读等。
(二)关于导:由分到合,注意系统梳理和对重难点问题的突破
阅读《水浒传》,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关,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评书录音来帮助学生走近名著,然后老师指导阅读方法。还可以通过举行阅读分享会等方式,让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不断加深,让《水浒传》英雄在学生心中形成鲜活的模样。
曹文轩说:“我们常说一个人有书卷气,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酝酿成的。”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做学生名著阅读的“船长”,既要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要指明“航向”,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才能带领他们畅游名著的海洋,真正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