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内容多、理论性强、难度大,这就使相当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从而产生畏惧感,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本文根据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提出了在新课改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分化;原因;对策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49-01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周围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有些是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初中数学教材中多数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贴近,且初中教材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形象,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因而,学生一般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相对而言,高中数学概念抽象,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相对复杂。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并且高中的数学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高一有集合、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函数、数列等),加之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变化
初中数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来弥补不足,为应付中考, 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多,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对号入座就可取得好成绩。因此,在初中部分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差,满足于知识的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进入高中后,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进度相应加快,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简而言之就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样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连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前部分学校讲得多、练得多、考得多, 搞题海战术,学生学得生吞活剥,浅尝辄止。既抓不住重点又缺乏能力,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同时充分发挥课堂45 分钟效益,认真组织教材,紧扣教学环节,举一反三。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又能牢牢掌握知识。
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通过比较、联系,引入新课。在遇到难点时,不仅要分散难点,而且要扫清学习新知识时的障碍,尤其对初中数学学得不够好的学生,采用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课前自学,这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
3.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同时教师千万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学习。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而教师自己则必须跳入题海,从解题中发现、归纳、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然后类比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分化;原因;对策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49-01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周围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有些是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初中数学教材中多数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贴近,且初中教材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形象,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因而,学生一般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相对而言,高中数学概念抽象,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相对复杂。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并且高中的数学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高一有集合、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函数、数列等),加之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变化
初中数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来弥补不足,为应付中考, 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多,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对号入座就可取得好成绩。因此,在初中部分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差,满足于知识的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进入高中后,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进度相应加快,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简而言之就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样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连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前部分学校讲得多、练得多、考得多, 搞题海战术,学生学得生吞活剥,浅尝辄止。既抓不住重点又缺乏能力,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同时充分发挥课堂45 分钟效益,认真组织教材,紧扣教学环节,举一反三。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又能牢牢掌握知识。
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通过比较、联系,引入新课。在遇到难点时,不仅要分散难点,而且要扫清学习新知识时的障碍,尤其对初中数学学得不够好的学生,采用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课前自学,这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
3.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同时教师千万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学习。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而教师自己则必须跳入题海,从解题中发现、归纳、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然后类比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