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一首诗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j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陵川县第一山林场,至今保存着一幅赵树理于1963年5月亲笔写下的题赠第一山林场的条幅。条幅长1米,宽45厘米,上面写的是一首诗:“栉风沐雨种油松,日计无多岁计丰。莫道眼前犹似昨,重游过客识英雄。”
  到过第一山林场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认为,这是赵树理由衷地赞美陵川人民植树造林壮举的诗,但却不知这里面还包含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1959年7月9日,陵川县从晋城县分出后(1958年11月陵川、高平、晋城三县合并为晋城县),原中共阳城县委常务书记兼县长邢德勇调陵川县委任第一书记。邢德勇到陵川不久便认定:陵川山大坡广,气候高寒,农业生产不具明显优势,只有大搞植树造林,使荒山变宝山,才能使陵川尽快富起来。为此县委统一县、社、队三级干部思想,层层要求兴办林场,植树造林。并以陵川东部山区的大片荒山秃岭为重点,以光脑山、富汗岭、棋子山等三处条件最差的山岭为突破口,摆下样板,县委亲自带头,作了规划,组织民兵、机关干部等力量,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在具体实施中,他们认真总结以往年年种树不见树的教训,特别注重整地和挖鱼鳞坑的质量,并采取联片成规模打歼灭战的办法。一个山头,从上到下全部种成树,不留一席荒地。 正当他们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1960年6月,赵树理到陵川来看邢德勇。邢德勇将赵树理领到县委植树造林点光脑山、棋子山、富汗岭等地观摩。但见光脑山、富汗岭、棋子山等几个山头之上,目及之处,从山上到山下,从阴坡到阳坡,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鱼鳞坑。鱼鳞坑大小整齐划一,全是清一色的长3尺、宽2尺、深1尺的月牙形。可以看出,在遇到有石头的地方,都是起石填土搞成的。每一个鱼鳞坑都做了砌垫,外高内低,用于储水,且纵看成行,竖看成排,看起来煞是壮观。按说一般人见到这种阵势,都会认为是下了真功夫的,都是会夸好的。
  但赵树理却不完全这么看,而且有一种隐隐的不安袭上心头。赵树理生在农村,长期深入农村,深知农民对不切实际的东西深恶痛绝。他更知道1960年国家在经济遭受严重困难面前,全党上下正在下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在全国像这样大规模地动用人力物力搞工程的现象已是少见。他想:陵川十年九旱,属典型的内陆性气候,满目之下,全是荒山秃岭,群众连吃水都很困难,很多地方粮食问题解决不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能有几成把握?赵树理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他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向这位自己当年的领导和搭档(1957年邢德勇任中共阳城县委第一书记时,赵树理挂职任阳城县委副书记)说了出来。他说:“老邢啊,你这样干是不是有点理想化?这地方能长树吗?这长期以来,只见过阴坡长松树,哪见过阳坡栽松树?你这样做怕是劳民伤财哩!”
  邢德勇当时心里也很着急。只得说:“我是搞试验,成功了是经验,失败了是教训。”赵树理说:“既然是试点,开始搞得小一点好。”
  后来有一次在太原,卫恒省长向赵树理了解陵川植树造林情况时,赵树理也说了怕是劳民伤财的话。赵树理走后,邢德勇虽然心绪不好,但自己的思想没有动摇。他相信自己的调查研究是有依据的。他曾在棋子山上的一个小山圪梁上发现过一株老松树。他相信只要能活一棵就不愁活一窝、活一坡的道理。他更认定,在陵川这样条件差的地方,要想改变贫穷面貌,必须解放思想,放大胆子,认准方向,奋力去拼,拼了才可能有希望,不拼只能永远贫困。他认真分析、思考了春季播种出苗不好的原因。他从造林民兵埋锅造板、吃饭的现场周围遭踩踏的鱼鳞坑中反而出苗好、死苗少的现象中得到启发,忽然明白了症结所在。虽然他们下了很大的功夫,按很高的标准挖好了鱼鳞坑,但这只是在有较多降雨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否则,鱼鳞坑里的土是松的、干的,种子被吊在干土中,吸不到应有的水分,松苗仍然出不来,即使凑巧遇点水分出来了,也会很快被干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按照农民种谷砘谷捉苗的经验,经过镇压提垧,才有可能使种子得到必要的水分而出苗和生长。
  实践出真知。农民的一个小小的经验派上了大用场。鱼鳞坑加镇压提垧,解决了在干旱情况下大规模播种造林的难题。邢德勇带领全县人民坚持春秋两季造林不止,终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仅1959年11月至1962年底全县即造林成活10~7万亩。
  1963年5月,赵树理携同全国著名画家邹雅、诗人阮章竞再次来到陵川。他又一次在邢德勇的陪同下去看植树造林的情况。这一次他一到光脑山,立刻被眼前的情景所打动。但见漫山遍野,目及之处,原来的光山秃岭,处处透出绿意。鱼鳞坑中的小苗虽然还不是很高(高的最多一尺,低的不过半尺),但却绿圪盈盈,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连看几处,都是如此。赵树理不由打心里佩服。他为陵川人民植树造林取得的巨大成功而感到说不出的高兴,同时又从内心感到自己当初认识的错误。为此他在由衷地赞扬陵川人民,同两位名家为陵川人民大声拍手叫好的同时,即时赋诗一首。回到第一山林场(时陵川第一山林场刚刚建立,原定名太行第一山林场,后又改名为陵川第一山林场),立即借来纸笔,将诗书于纸上,送给陵川第一山林场。
  与赵树理同来的画家邹雅、诗人兼剧作家阮章竞也各有诗作,邹雅还作画一辐,可惜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丢失。邹雅题在《太行万亩林药场》画上的诗作是:“太行山,高又高,千年万载光秃脑。如今满山植林药,千峰万岭迎人笑。”阮章竞的诗作是《太行第一山》:“紫雾蒙蒙罩翠峦,炊烟袅袅上春川。连营百里晨天号,绿化‘太行第一山’。朝花烂漫群峰青,故垒岭头春练兵。东崖报数千谷应,万山骄松万山鹰。”
  赵树理的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陵川人民顶风冒雨艰苦奋斗种油松的状况。第二句则紧承上句,进一步讲了种油松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赞扬了陵川人民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莫道眼前犹似昨,重游过客识英雄”是点睛之笔,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只有像我这样以前到过这里,对他们的做法有不同看法,现在又来到这个地方,亲自目睹了他们的成就的人才真正认识到了谁是真正的英雄。其中既包含着对陵川人民的歌颂,又毫不掩饰地批评了自己的错误认识。这首七绝诗,是他的思想和行为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陵川人民一想到植树造林,便会想起赵树理。一想到赵树理,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去。可以说,赵树理的诗以及他个人的巨大精神魅力对陵川人民的植树造林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责编 曲 星)
其他文献
把纹身绣在鞋上?不用惊讶,这是Christian Louboutin推出鞋履刺绣服务的灵感来源.“最初我只想为朋友准备一份礼物,于是把他的纹身绣在鞋上.我觉得纹身不只是流行文化,也像盔
1962年,法国学者J.Carpentier首先提出建立在严格数学模型基础之上的最优潮流问题,该模型可以计及各种等式、不等式的约束,能够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
2004年10月13日,南开大学召开“纪念百年南开暨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来自社会学、人口学、经济管理学、史学、教育学、文学等科学领域的学者就“推动性别平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就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做了精辟阐述,强调要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动物是高级珠宝中永不过时的经典主题,珍贵的宝石经过巧手精心切割、镶嵌、打磨,活灵活现的神韵,为宝石增添一分生机.高级珠宝表亦有此好,加入巧妙的时间显示,更逸趣横生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