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力的把握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zq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是依靠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来制作发声的“乐器”,对每一个歌唱者来说,都有着不同的生理结构和不同的歌唱体验。一般来说,在歌唱中总是追求用最节省的力量唱出最丰满、最悦耳的声音。然而,往往很多歌唱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的力量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清楚歌唱中“力”的原理和不能正确把握“力”而产生的后果。声乐训练,首先要学会正确、合理地用“力”。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在寻求并掌握一种正确、积极用“力”的要领。良好的歌唱状态,是与发声有关的各腔体协调用“力”,是各种“力”用得恰到好处的结果。本文就是为上述目的而写的。本文的研究,是从歌唱中的力学原理出发,主要论述歌唱中的对抗力问题,以及我们在歌唱中如何把握“力”,做到放松的状态而并非松垮。
  一、歌唱中的力学原理
  (一)歌唱的力学原理
  人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身体相关部位合理用力来给予不同的支持,当然,歌唱也不例外。但歌唱发声中所用的“力”和生活中所用的力有很大区别。
  “歌唱训练从‘自然的声’到‘审美的声’,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从生理意义上说,歌唱是在大脑神经控制指挥下,人体发生器官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的运动,它们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在歌唱中通过对抗、各部分器官张力及其协调配合情况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一直贯穿于歌唱中。
  歌唱中的力基本有兩种形式:自然的推动力和歌唱支持力。自然推动力是相对于歌唱支持力而言的。它是发音最根本的力。“由于各有关肌肉的收缩而产生力,又通过这种力把肺里的气息排出才产生气流。气的流动又产生推动力,气流在流动时与声带摩擦产生声音。所以,没有力就不能产生气流,没有气流就不能发出声音。”“这是自然的用力形式,这种力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腹部肌肉收缩产生向上的力压迫肺部,使肺部气体排出胸部肌肉收缩产生力,这种力与腹部产生的力共同作用于气流,使气流通过喉咙与声带摩擦发出声音。”歌唱支持力是与自然推动力相反的一种“对抗力”。
  二、歌唱中的力关系
  (一)歌唱发音的力关系
  1.歌唱发音的支持力
  各发音共鸣腔体的状态活动是产生支持力的主要部位,这些共鸣腔体状态的活动,都是以各有关肌肉的活动来体现的。由于这些状态活动大部分都是非自然性的状态活动,因此,同自然性的肌肉活动产生对立,支持力就是这种对立的必然结果。没有这种对立,就不会有支持力。“状态活动分为口腔状态、喉咽腔状态和胸腹状态三部分的活动。这些状态的活动都会产生支持力,我们只要直接控制这些状态的活动,就能达到控制声音和给予声音以支持的目的。
  2.歌唱发音中的力有相对性
  在一般情况下,力量同音量是成正比的,用力越大,音量越大;用力越小,音量越小。但在歌唱发音的技巧中,这种成正比的规律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的歌唱者有着较好的共鸣,他就可以用小小的力发出较大的音量。或者由于有关组织肌肉对气息的控制的作用,也可以使歌唱者用较大的控制力,来发出很弱的声音。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控制弱音往往会比放大声音唱更累,这也是其中的道理。
  (二)气息力度与声音的关系
  气息力度与声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气息力度的大小会影响歌声,比如会影响音的高低、音的连顿等等。
  1.声音的高低
  我们很多人在练习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唱一首高亢激昂的歌曲,为了表达歌曲的情绪要全身心投入,于是越唱越兴奋,这时候气息力度就有可能越来越大,以致于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控制,唱到最后的落音往往会偏高;而唱一首悲壮低沉的歌曲时,往往因为气息不足,力度控制不住就把音给唱低了。
  2.声音的连顿
  声音的连顿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同一首歌中为了表达不一样的情感也会做出不同的处理。当然,这也是表达基本功和表现技巧的重要手段。
  优美流畅的连音要求气息力度稳定却不僵硬,而随着音的延长,这个力度也要随之增强。如果在此中出现力度不够,就会产生虚弱或者哆哆嗦嗦的声音。当然力度过大时也会出现很刺耳的声音。
  顿音也是歌唱中常用的表现技巧,主要表现在比较活泼和跳跃性的歌曲中。唱顿音需利用腹肌富有弹性的运动才能完成,也就是腹肌做连贯的有弹性的收缩,使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产生突发的对抗将气流断开,让一股股有力的气流冲突声带,把发出的声音送到头腔共鸣区。
  (三)歌唱中力与气的关系
  我们常常会说:唱歌要有气息的支持,或者说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动力”等等。从这里足以看出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一味追求所谓的声音洪亮或者打开而忽视了气息的支持,以致于出现声带疲劳,轻则发生声带充血,声带靠不拢或声音沙哑;严重的会使声带肥厚,发音吃力,声音变质等等。为此,在歌唱时必须保存于肺部以供应歌唱所需要的足够的气息,不能因气息呼出不当减少支持的力度。而必须保持气息进入肺部时的吸气状态,并使由鼻、口进入的气息与肺部送出的气息,在膈肌处汇合,由上、下这两股气流的对抗平衡,使膈肌起到支持歌唱气息的作用。这就是声乐教学中常说的“横膈膜的支持”作用。当横膈膜起到这样的作用时,呼吸才真正成了歌唱发声的动力。通常所说的气息支持,也就是通过横膈膜的支持作用控制呼吸运动,来达到控制声音的目的。
  三、歌唱中的“力”的把握
  (一)歌唱中“着力点”问题
  关于“着力点”问题,有人认为歌唱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不需要关心“着力点”的问题;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歌唱时需要用力,只有用力才能达到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只有用力才能唱出明亮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但是,不管是哪一类说法,无非就是为了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二)歌唱中“气”与“力”的把握
  在前面,我们了解了气与力的关系,也很清楚气与力的合理运用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歌唱时,只用气不用力,就发不出声音;同样,只用力不用气,不仅发出的声音或虚弱或刺耳,而且在生理上也会造成很多疾病。所以说,气与力要同时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气和力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歌唱发音内在的联系,并作用于歌唱发音的全部过程中。可见,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在声乐训练中不能片面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应力求使两者统一在声乐训练与歌唱的全过程之中。
  (三)歌唱中“松”与“紧”的把握
  在歌唱中存在着很多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在把握上,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歌唱中,很多人往往把该放松的部位弄得很紧张,而把该要紧张的地方又放松了。当然,我们所说的放松的“放松”,也不是全身肌肉的松弛。所谓放松,即要有一个舒畅的心情,一种美好的歌唱欲望。然而,我们在追求这种放松的状态时,往往产生无原则的全身放松,结果就会事与愿违,总也找不到放松的声音且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所以,知道哪里该“松”哪里该“紧”就变得非常重要。歌唱中的“松”和“紧”主要体现在呼吸的“松”与“紧”,发音的“松”与“紧”和咬字的“松”与“紧”上。
  歌唱中的松与紧、松与用力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统一体。而歌唱训练首先要学会正确地用力,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用力得当,才会放松。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素质已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今,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在不断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一个
小学英语教学要不要教语法?语法该怎样教?很多教师对此存在误区,他们认为语法能不教就尽量不教,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谈语法教学而色变,认为小学生只要能套用课本句型来说英语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从而把语法教学排除在英语课堂之外。我认为,虽然语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占主要地位,但绝不是无关紧要的。那么,如何把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等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些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