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诗歌的漂泊意象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ngna9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老杜笔下的漂泊意象入手,运用知人论世、整理归类的方法,通过分析他的一些代表性诗作,剖析杜甫赋予一些漂泊意象的深刻内涵,寄托丰富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漂泊意象;整理;归类思想;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杜甫的一生是动荡漂泊的一生。三十五岁以前过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生活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从三十五岁开始了他漫长艰难的人生苦旅:“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困居长安生活、“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陷贼和为官生活、“暮年漂泊恨,今夕乱离啼”的漂泊西南生活。因此,纵观老杜中晚年时期的诗歌,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漂泊”,淋漓盡致表达“漂泊”情怀:这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唐代之前都是绝无仅有的。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成都,适逢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流落梓州,途中作《客亭》。天风劲吹,落木无边,大江锁雾,寒山笼烟,杜甫想到自己被“圣朝”所抛弃,年老多病、浪迹天涯,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诗人感慨自己从天宝十三年出离长安到安禄山叛乱时投灵武、凤翔到乾元二年告别洛阳、奔走同谷直到此时流寓成都、滞留绵州,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飘零不定。
  杜甫流转到夔州以后,常常转徙在江河湖泊之间,此时的“孤舟”意象俨然成了诗人漂泊身世的最真实、最形象的写照。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迁徙到夔州,此时,严武去世,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诗人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心境非常寂寞、抑郁,于是创作了《秋兴》其一。白露横江、枫林摇落、巫山萧瑟、江波汹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人离开成都,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漂泊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全诗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故国之思、漂泊之感,也寄托着诗人对李唐王朝由盛及衰的深深的悲哀与感叹。
  蜀国丞相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南征北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最后出师未捷,病逝在五丈原。南北朝诗人庾信才华出众、命运多舛。前被迫逃亡江陵,后被逼淹留长安。老杜运用“诸葛亮”“庾信”这样的历史人物进行类比,表达“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的漂泊辛酸、“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济世悯民的情怀以及“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财大难为用”的壮志难酬的悲伤。
  公元766(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诗人深感寂寞悲哀,因此写成了《阁夜》。时值岁暮寒夜,霜雪方歇,朔风呼啸,天寒地冻,鼓角连营,三峡江水倒映着银河星辰,渔樵夷歌伴随着战伐野哭。“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天涯沦落的诗人面对凄凉寒怆之景,不禁联想到西汉末曾乘乱据蜀的公孙述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蜀相诸葛亮,由衷感慨: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都不免归于一抔黄土,化作历史的尘埃,在传达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客居天涯的漂泊流离之苦以及忧国哀民之情的同时,写尽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可谓“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晚年的杜甫,尤其是大历四年至五年诗人生命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食无定餐,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这时的老杜大部分时间是在荒郊野水度过的,生活极为痛苦,身世更加飘零。因此,这时的老杜诗歌更多运用飞鸟水禽取譬自况,表达“羁旅病年侵”“犹伤半死心”的漂泊伤痛、“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渴望回归的热切愿望、“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的回归无望的深重痛苦以及“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休”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大历初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踏上回乡之路。在茫茫不知去向的回归途中,诗人漂泊在岷江、长江一带,行经渝州、忠州时,“鸥鸟”成了他最为经典、最为传神的漂泊意象。兵荒马乱,小舟独泊,飘游潇湘,关塞阻隔。凄苦无依、年老多病、政治失意的诗人即景自况,不禁发出千古浩叹:“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白鸥,转徙江湖。
  即使如此,在老杜去世的前一年(公元669年),伟大的诗人仍然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朱凤行》)诗中的朱凤处境艰难、穷愁潦倒、孤无俦侣,却心系百鸟、“愿分竹实及蝼蚁”。诗人借朱凤以自况,表达虽已至垂垂暮年而且漂泊距离故乡万里之外,但经国济民、拯救苍生的襟怀志向没有丝毫改变。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十三岁为报父仇而杀身的著名孝子杜升是他的叔父。他从小就徜徉在儒家文化之中,与圣贤、忠臣、孝子为友。这样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使得杜甫青年时期就具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安史之乱爆发,使得诗人背井离乡,度过长达十一年之久的漂泊流浪西南生活,诗歌成了他生命的支撑和依托。他创作大量漂泊诗歌,寄托自己漂泊流浪的愁绝、故园难归的寂寞、壮志未酬的失落、生命衰谢的悲凉,但在悲苦沉郁的底色之上永远闪烁着忠君爱国、忧患天下、穷济苍生的明快强劲的儒家思想光彩,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了永远传诵不衰的漂泊苦旅、精魂劲旅的悲壮乐章。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2010年上海世博会踏着春天的脚步徐徐拉开帷幕,而之前世博会的准备工作则如火如荼。为了将世博会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在世人眼前,不同区域的工作人员都坚守着各自的工作岗位,夜以继
研究了用KI沉淀、葡萄糖还原从漂定液废水中回收Ag的方法.实验了各种条件对Ag的回收率和速度的影响.本方法得到的银粉纯度高于99.5%,回收率大于97%,KI可重复利用,回收成本低.
本文对BT纤维(一种新型无机纤维材料)流变性能做了研究,并在石油工业中的某些应用做了理论上的说明.室内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增粘剂,耐高温,在浓电解质溶液中仍能良好地分散与
【摘要】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夯实基础知识,平时学习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提高阅读能力,方法就是多读、多背;挖掘写作潜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实实在在地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把语文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做生活的有心人。  【关键词】语文学习;基础知识;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气质联机测定水中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采用选择离子扫描方式(SIM)[1],内标法定量[2],可以排除干扰,选择性强,使难分离化合物得到有效分离.测定结果表明,回收率在
“板根现象”是热带雨林的重要特征之·也是热带雨林乔木最突出的一个特征。热带雨林中的一些乔木不仅身躯高大粗壮,十分沉重,而且大多是为了适应石灰岩山区而形成的浅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