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儿——有一个人在读史书,读到“晋师三豕渡河”这一句时,被孔子的门徒之一子夏听到了,当即指出书上的字是错的,说应是“晋师己亥涉河”。因为字形相近,那时候的人写的还是篆字,确实很容易混淆字形,因此书上给写错了。
有个成语叫“鲁鱼亥豕”,就是用来形容书籍印刷错误的。小时候学写字,有两个是非常容易混淆的——“豕”与“亥”。
而巧合的是,亥在地支中正是属猪,猪是十二生肖的最末一位。据《说文解字》解释,“亥为豕,与豕同。”
在古代,冬天、黑夜等意象都被视为一个周期的尽头,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就是“亥”时,紧接着就是“子”时,是新循环的开始。而猪善于藏伏、善于生子的特征,正好切合亥时的特征。用猪来代表“亥”这个时间,说明了猪这一动物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还是不小的——它绝不是后世那种被人唾弃、嫌恶的形象,它也曾拥有过自己的辉煌。
曾与龙齐名
毋庸置疑,龙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图腾。但是在辽宁建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猪首龙身的玉器,却给世人带来无尽的诧异:这块玉猪龙的制作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它的口鼻突出,上有褶子,两个鼻孔并列前置,颈后有鬣,确实是猪的形象无误。另外,其他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玉器。
在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猪龙的形象也还一直存在,比如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说,眉州青神县曾经有两头母猪趴在地上,化成一眼泉,那就是“猪龙”。这里是因为猪与水的密切关系,因此与龙相通。实际上,《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早就提到“有豕白蹢,烝涉波矣”的现象,被视作将有连天阴雨的前兆。
民间还有“猪婆龙”的传说,说天上的猪婆龙总和玉帝对着干,玉帝降下旱灾,它就吸了银河水去抗旱救灾;又在山间穿洞,拱出泉眼,百姓就有了水源。甚至又有传说,猪婆龙为了救百姓,化成女子来到世间。在这个故事里,她与鲧结合,治水的禹竟然成了她生下来的儿子。
将猪拔高到龙的位置,这是古人对猪这肉用畜种心怀敬意的第一个表现。
舌尖上的祭祀
我国开始养猪是非常早的,最初的家猪驯化自野猪。在那个时候,除了食用猪肉以外,人们还把猪用来祭祀和陪葬,是神圣和财富的象征。在周朝,猪、牛、羊组成的祭祀套餐被称为“太牢”,去掉牛就是“少牢”,是用来祭祀社稷的。而普通贵族祭祀时,只能用到猪,但是对所用猪的体型毛发都有相当高的选择标准,也更喜欢用公猪祭祀。
但在当时,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用猪进行祭祀的。有后人认为,“家”字意为屋里有猪才能称为家。这种说法确实道出了猪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在细节上,它很可能是错误的——“宀”与豕字的组合,本意是摆着祭祀用猪的屋子,因为最初“家”的概念是贵族才会有的,而当时,小家庭养猪的情况并不是很常见,猪通常被集中到一起喂养,至少平民没有太多珍贵的公猪。
从字面上看,豢从豕,牧从牛,养从羊,驯从马,这是四种各有偏向的养殖方式。其中,猪看起来似乎是要“豢养”在猪圈里的。但其实,汉代及以前的养猪方式是放牧和豢养的结合。人们要把猪赶到野外有水和草的地方放牧,比如沼泽;或者赶到农田里边吃喝拉撒,用来肥田。史书记载了许多名人在发迹之前牧猪的履历,比如公孙弘早年就曾经“平津牧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猪的饲养方式才开始由“牧”转为主攻“豢”。这是因为农田的开辟使得放牧用的沼泽越来越少,生产的粮食也足以将猪圈养起来喂食。其次,那种大庄园统一放牧猪群的方式逐渐式微,适合小家庭经营的圈养舍饲就慢慢兴起了。
人们通过圈养限制猪的活动,让猪长得更胖。北魏的农学典籍《齐民要术》记载道:猪圈要尽量地小,小猪圈养猪肥得快。
到了此时,猪用来祭祀已经不是天大的事了,提供肉类和粪便倒成了主要用途,猪的地位反而慢慢地下降了。
二师兄的生前身后事
历史上不乏有人以猪为名。在遥远的夏代,杀死后羿的寒浞生了个儿子就叫豷,意思是猪喘气。豷的命运不太好,被少康所杀。春秋时期晋国的韩厥有个优秀的马车驾驶员叫杜溷罗,溷是猪圈。而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力士叫朱亥。秦二室叫胡亥。汉魏六朝,有不少人叫豨、圂、豚、野猪,甚至汉武帝刘彻的乳名就叫刘彘。这些都是在史书中留下一笔的人物。
有人说取猪名是因为“贱名好养活”,那或许是猪的名望越来越差之后的事了——比如,猪八戒。
“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竞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股模样。”
这是猪八戒的著名自我介绍,一个贪吃好色运气不好的丑猪形象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天蓬元帅掌管天河,也是水神,也有着龙一般的性质(他水战甚至比孙悟空在行),但成为猪后,经常被拿来体现人性的贪婪、懒惰等黑暗面,可谓威风尽失,我们也不得不相信猪在那时已经很受人类的鄙视了。
俺是阳间一道菜
到了现代,猪身上的神话因素越来越淡薄。只剩下供桌上的猪头。不能产奶、拉磨、看家、卖萌的猪,它没什么存在感地呆在猪圈或者泥坑里。
让我们用一首民间流传的《杀猪谣》来结束本文吧——
“小针扎,扎米花,有亲戚,来到家。搬个板凳,你坐下,拿个烟袋你哈哈。俺到家后逮鸡杀。鸡说:半夜打鸣喉咙哑,你咋不杀那个马?马说:备上鞍子上九州,你咋不杀那个牛?牛说:耕田犁地不能歇,你咋不杀那个鳖?鳖说:不吃你的粮,不住你的房,你咋不杀那个羊?羊说:吃斋好善不改口,你咋不杀那个狗?狗说:看家守门不敢逃,你咋不杀那个猫?猫说:捉鼠钻了一头泥,你咋不杀那个驴?驴说:推套磨,落麦麸,你咋不杀那个猪?”
最后,大家纷纷望向可怜的猪。猪只能说:“你杀俺,俺不怪,俺是阳间一道菜。”
俺是阳间一道菜,猪在今天的地位就是这样了。杀猪刀落下去落下去,我的眼泪流下来流下来。
有个成语叫“鲁鱼亥豕”,就是用来形容书籍印刷错误的。小时候学写字,有两个是非常容易混淆的——“豕”与“亥”。
而巧合的是,亥在地支中正是属猪,猪是十二生肖的最末一位。据《说文解字》解释,“亥为豕,与豕同。”
在古代,冬天、黑夜等意象都被视为一个周期的尽头,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就是“亥”时,紧接着就是“子”时,是新循环的开始。而猪善于藏伏、善于生子的特征,正好切合亥时的特征。用猪来代表“亥”这个时间,说明了猪这一动物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还是不小的——它绝不是后世那种被人唾弃、嫌恶的形象,它也曾拥有过自己的辉煌。
曾与龙齐名
毋庸置疑,龙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图腾。但是在辽宁建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猪首龙身的玉器,却给世人带来无尽的诧异:这块玉猪龙的制作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它的口鼻突出,上有褶子,两个鼻孔并列前置,颈后有鬣,确实是猪的形象无误。另外,其他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玉器。
在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猪龙的形象也还一直存在,比如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说,眉州青神县曾经有两头母猪趴在地上,化成一眼泉,那就是“猪龙”。这里是因为猪与水的密切关系,因此与龙相通。实际上,《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早就提到“有豕白蹢,烝涉波矣”的现象,被视作将有连天阴雨的前兆。
民间还有“猪婆龙”的传说,说天上的猪婆龙总和玉帝对着干,玉帝降下旱灾,它就吸了银河水去抗旱救灾;又在山间穿洞,拱出泉眼,百姓就有了水源。甚至又有传说,猪婆龙为了救百姓,化成女子来到世间。在这个故事里,她与鲧结合,治水的禹竟然成了她生下来的儿子。
将猪拔高到龙的位置,这是古人对猪这肉用畜种心怀敬意的第一个表现。
舌尖上的祭祀
我国开始养猪是非常早的,最初的家猪驯化自野猪。在那个时候,除了食用猪肉以外,人们还把猪用来祭祀和陪葬,是神圣和财富的象征。在周朝,猪、牛、羊组成的祭祀套餐被称为“太牢”,去掉牛就是“少牢”,是用来祭祀社稷的。而普通贵族祭祀时,只能用到猪,但是对所用猪的体型毛发都有相当高的选择标准,也更喜欢用公猪祭祀。
但在当时,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用猪进行祭祀的。有后人认为,“家”字意为屋里有猪才能称为家。这种说法确实道出了猪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在细节上,它很可能是错误的——“宀”与豕字的组合,本意是摆着祭祀用猪的屋子,因为最初“家”的概念是贵族才会有的,而当时,小家庭养猪的情况并不是很常见,猪通常被集中到一起喂养,至少平民没有太多珍贵的公猪。
从字面上看,豢从豕,牧从牛,养从羊,驯从马,这是四种各有偏向的养殖方式。其中,猪看起来似乎是要“豢养”在猪圈里的。但其实,汉代及以前的养猪方式是放牧和豢养的结合。人们要把猪赶到野外有水和草的地方放牧,比如沼泽;或者赶到农田里边吃喝拉撒,用来肥田。史书记载了许多名人在发迹之前牧猪的履历,比如公孙弘早年就曾经“平津牧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猪的饲养方式才开始由“牧”转为主攻“豢”。这是因为农田的开辟使得放牧用的沼泽越来越少,生产的粮食也足以将猪圈养起来喂食。其次,那种大庄园统一放牧猪群的方式逐渐式微,适合小家庭经营的圈养舍饲就慢慢兴起了。
人们通过圈养限制猪的活动,让猪长得更胖。北魏的农学典籍《齐民要术》记载道:猪圈要尽量地小,小猪圈养猪肥得快。
到了此时,猪用来祭祀已经不是天大的事了,提供肉类和粪便倒成了主要用途,猪的地位反而慢慢地下降了。
二师兄的生前身后事
历史上不乏有人以猪为名。在遥远的夏代,杀死后羿的寒浞生了个儿子就叫豷,意思是猪喘气。豷的命运不太好,被少康所杀。春秋时期晋国的韩厥有个优秀的马车驾驶员叫杜溷罗,溷是猪圈。而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力士叫朱亥。秦二室叫胡亥。汉魏六朝,有不少人叫豨、圂、豚、野猪,甚至汉武帝刘彻的乳名就叫刘彘。这些都是在史书中留下一笔的人物。
有人说取猪名是因为“贱名好养活”,那或许是猪的名望越来越差之后的事了——比如,猪八戒。
“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竞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股模样。”
这是猪八戒的著名自我介绍,一个贪吃好色运气不好的丑猪形象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天蓬元帅掌管天河,也是水神,也有着龙一般的性质(他水战甚至比孙悟空在行),但成为猪后,经常被拿来体现人性的贪婪、懒惰等黑暗面,可谓威风尽失,我们也不得不相信猪在那时已经很受人类的鄙视了。
俺是阳间一道菜
到了现代,猪身上的神话因素越来越淡薄。只剩下供桌上的猪头。不能产奶、拉磨、看家、卖萌的猪,它没什么存在感地呆在猪圈或者泥坑里。
让我们用一首民间流传的《杀猪谣》来结束本文吧——
“小针扎,扎米花,有亲戚,来到家。搬个板凳,你坐下,拿个烟袋你哈哈。俺到家后逮鸡杀。鸡说:半夜打鸣喉咙哑,你咋不杀那个马?马说:备上鞍子上九州,你咋不杀那个牛?牛说:耕田犁地不能歇,你咋不杀那个鳖?鳖说:不吃你的粮,不住你的房,你咋不杀那个羊?羊说:吃斋好善不改口,你咋不杀那个狗?狗说:看家守门不敢逃,你咋不杀那个猫?猫说:捉鼠钻了一头泥,你咋不杀那个驴?驴说:推套磨,落麦麸,你咋不杀那个猪?”
最后,大家纷纷望向可怜的猪。猪只能说:“你杀俺,俺不怪,俺是阳间一道菜。”
俺是阳间一道菜,猪在今天的地位就是这样了。杀猪刀落下去落下去,我的眼泪流下来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