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国留学、旅行我们会跟外国人打交道,即使在国内上大学,你一定会有外教、会接触到留学生朋友,这些时候你是怎么样告诉他们关于中国、中国人的一切?”于凡说,“这就是公共外交,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我们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都身处公共外交中。”
于凡是外交学院的大三学生,是学校时事研究会的会长,同时也是这届外赛筹委会中学术组的组长。为了2012年的第11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的顺利举办,他和同学们“忙晕了”。比赛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6所大学的代表队成员,抢答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随机组队进行外事谈判、在情境表演中处理不同的当地文化引发的危机状况。最终来自东南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外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代表队分别夺得了一、二、三等奖。于凡最乐于看到的是大赛的主题“聆听世界,表达中国”以及公共外交的概念被同学们一次次提出、谈论并且吸收消化。
公共外交为国家造象
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以下简称外赛)是在外交部礼宾司的支持下,由外交学院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外交知识比赛。大赛是在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和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自2002年开始举办的,以涉外礼仪为主要内容,旨在鼓励中国人以更文明的形象拥抱世界。这一赛事是外交学院每年一度的重大活动,学校的各个社团、学生会部门都会全力参与。于凡对外赛不陌生,大一时他做基础工作,跑腿,在比赛时负责管理抢答器;大二他开始接触组织工作,策划主题的包装。大三时,于凡参与得更深入,想得也更多。他和同学们商讨出了比赛的主题、分论坛活动,完善外赛理念,力图把“公共外交”的概念更深入地引入比赛,并且根据比赛的主题创新了比赛的形式。
“从我自己的观察来说,大学生对外交流的方式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你可能会有外教,有留学生同学,你会出国留学、交流、旅游,你在社交网络也可能会有外国朋友……我们总在说要改变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为目前大环境下,世界对中国是不信任的成分多,对中国人的误解比较多。要改变,从每个人做起来是最有效的,这就需要公共外交的理念。”于凡说。
外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公共外交不是新生事物,但在全球化时代,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于凡理解的公关外交,从广义来讲,就是为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而开展针对他国公众的外交活动,公共外交的主体可以是一国政府,也可以是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精英以及普通大众。
在外赛的分论坛活动中,全国政协外委会《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柯银斌告诉同学们,普通人理解另一个国家的方式很简单,第一看产品,一个国家卖的东西怎么样,人们会有一种判断;第二看人,一个国家的人表现出的行为是人们了解国家的窗口。
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有多少中国人走出去、多少外国人走进来。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142万。近3年年均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达23%,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2011年,来华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比2009年增加2.7万人,来华留学人数近两年年均增速达10.8%。另据统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我国累计出境人数为28万人次。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1660万人次,2011年达到7025万人次,境外设立企业1.8万家,企业境外总资产超过1.5万亿美元。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人员交往越来越密切,中国公民的个人言行、中国企业的所作所为汇集成的中国形象更加直接生动。
2011年春节前,一部由59个华人出演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屏幕上播出,20多天里,30秒的短片播放了8000多次,当时正逢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因此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政府一次重大的形象公关行动。宣传片的播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
就外交领域而言,中国全面塑造国家形象可以说是从2004年开始。这一年,中国外交部正式设立“公共外交处”,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2009年该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人员扩充。在2013年的外交部公务员招考中,就专门设立了面向新闻与传播学、公共关系等专业考生的职位。
2012年11月8日,“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首次被明确写进党代会报告。国力不是国家公关的唯一因素,这一点已经在中国领导层和民间形成共识。
聆听世界,表达中国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羽毛球女双因消极比赛被取消资格、陈一冰没有拿到吊环金牌,这些事件在国内引发了很多讨论……究竟是国际社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还是我们在以受害者心态看国际社会?可能两者都有。我觉得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信释疑,真的不是也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向来关注这类事件的于凡颇为感慨,他看到人们过于盲目站队,只是表达情绪,往往有立场没想法。“如果可以先想想外部世界是怎么想的,再来想想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就会好得多。”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跟同学们的反复讨论中,外赛的主题确定了下来:聆听世界,表达中国。
确定了主题,比赛题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决赛的第一个环节是世界与中国,选手们停下转动的地球仪,指到哪个国家就要回答该国相关的风土人情、礼仪方面的问题,中国与这一国家的时事题,选手们都是有备而来,少有失误;第二个环节是聆听与表达,选手们随机组队开展国家间的外事模拟谈判,比如某即将被淹没的岛国要从邻国买土地居住,涉及学校建设、购买土地的成本、环保费用的支付,岛上的资源开发等问题。参赛选手分别代表一国开展谈判。这是新的比赛题,于凡他们还特别给参赛队进行了外事谈判的小培训。“外事谈判自有规矩、礼仪和技巧。谈判时,先声夺人很重要,要能率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校内赛的时候,6个同学坐下来,居然没有人先说话,真是很尴尬!”于凡很喜欢这一比赛形式,外事谈判要求找出双方可以互相妥协的地方,既要听对方说又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正符合大赛的主题。同时,这也可以让同学真切地感受下,外交是不是真的就像他们自己以为的那样,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情。第三个环节是青年的声音,选手们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现外交礼仪的掌握和运用,他们需要应对危机状况,比如游客进入泰国寺庙,用红笔签名了该如何处理。于凡解释,我们即使对一国风俗礼仪比较了解,也难免出错误。意识到犯错后,如何道歉、解释并改正,是当代大学生在对外交往中的必修课。虽然选手们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还不够尽如人意,于凡相信外赛倡导的理念能够内化为自然的行为。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有公共外交意识的年轻人,又该表达和传递中国、中国人什么样的相关信息呢?这是于凡思考很久的事情。“通过外赛提出一种要求,即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意识,宣传什么样的中国形象,这是非常伤脑筋的,非常非常难。”于凡坦承。他从外交课堂的“有理有礼”中受到启发,青年公共外交就从这四个字上去实践:有理智,懂规则,大学生们需要真正去聆听世界、听别人怎么说,再来表达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
正如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的,在公共外交中要会听、会说,要能说明自己,也要能解疑释惑。赵启正举例说,有很多外国人只认识或者接触过两三个中国人,因此你是一个好学习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还是一个比较粗鲁的人、不顾及他人的人,都是中国人留给外国人的印象。你并不是为公共外交而去,但却表达了中国的形象。
在给同学们做培训时,于凡总结青年学生的特点有:聚集性、外事交往频繁、是网络等新媒体的推动者、容易接受新观点并将其传播、有热情但又容易受影响而偏激等。他认为大学生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参与者,需要多多补课,提高外事素养。“外赛提供了一个好平台,来参赛的同学很多不是学习国际关系、政治学、外交学的,恰恰在于我们不是外交官,我们跟外国人交流时表达的就是对我们国家总形象的如实说明。”于凡说。
于凡是外交学院的大三学生,是学校时事研究会的会长,同时也是这届外赛筹委会中学术组的组长。为了2012年的第11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的顺利举办,他和同学们“忙晕了”。比赛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6所大学的代表队成员,抢答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随机组队进行外事谈判、在情境表演中处理不同的当地文化引发的危机状况。最终来自东南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外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代表队分别夺得了一、二、三等奖。于凡最乐于看到的是大赛的主题“聆听世界,表达中国”以及公共外交的概念被同学们一次次提出、谈论并且吸收消化。
公共外交为国家造象
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以下简称外赛)是在外交部礼宾司的支持下,由外交学院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外交知识比赛。大赛是在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和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自2002年开始举办的,以涉外礼仪为主要内容,旨在鼓励中国人以更文明的形象拥抱世界。这一赛事是外交学院每年一度的重大活动,学校的各个社团、学生会部门都会全力参与。于凡对外赛不陌生,大一时他做基础工作,跑腿,在比赛时负责管理抢答器;大二他开始接触组织工作,策划主题的包装。大三时,于凡参与得更深入,想得也更多。他和同学们商讨出了比赛的主题、分论坛活动,完善外赛理念,力图把“公共外交”的概念更深入地引入比赛,并且根据比赛的主题创新了比赛的形式。
“从我自己的观察来说,大学生对外交流的方式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你可能会有外教,有留学生同学,你会出国留学、交流、旅游,你在社交网络也可能会有外国朋友……我们总在说要改变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为目前大环境下,世界对中国是不信任的成分多,对中国人的误解比较多。要改变,从每个人做起来是最有效的,这就需要公共外交的理念。”于凡说。
外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公共外交不是新生事物,但在全球化时代,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于凡理解的公关外交,从广义来讲,就是为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而开展针对他国公众的外交活动,公共外交的主体可以是一国政府,也可以是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精英以及普通大众。
在外赛的分论坛活动中,全国政协外委会《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柯银斌告诉同学们,普通人理解另一个国家的方式很简单,第一看产品,一个国家卖的东西怎么样,人们会有一种判断;第二看人,一个国家的人表现出的行为是人们了解国家的窗口。
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有多少中国人走出去、多少外国人走进来。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142万。近3年年均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达23%,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2011年,来华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比2009年增加2.7万人,来华留学人数近两年年均增速达10.8%。另据统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我国累计出境人数为28万人次。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1660万人次,2011年达到7025万人次,境外设立企业1.8万家,企业境外总资产超过1.5万亿美元。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人员交往越来越密切,中国公民的个人言行、中国企业的所作所为汇集成的中国形象更加直接生动。
2011年春节前,一部由59个华人出演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屏幕上播出,20多天里,30秒的短片播放了8000多次,当时正逢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因此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政府一次重大的形象公关行动。宣传片的播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
就外交领域而言,中国全面塑造国家形象可以说是从2004年开始。这一年,中国外交部正式设立“公共外交处”,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2009年该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人员扩充。在2013年的外交部公务员招考中,就专门设立了面向新闻与传播学、公共关系等专业考生的职位。
2012年11月8日,“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首次被明确写进党代会报告。国力不是国家公关的唯一因素,这一点已经在中国领导层和民间形成共识。
聆听世界,表达中国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羽毛球女双因消极比赛被取消资格、陈一冰没有拿到吊环金牌,这些事件在国内引发了很多讨论……究竟是国际社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还是我们在以受害者心态看国际社会?可能两者都有。我觉得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信释疑,真的不是也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向来关注这类事件的于凡颇为感慨,他看到人们过于盲目站队,只是表达情绪,往往有立场没想法。“如果可以先想想外部世界是怎么想的,再来想想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就会好得多。”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跟同学们的反复讨论中,外赛的主题确定了下来:聆听世界,表达中国。
确定了主题,比赛题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决赛的第一个环节是世界与中国,选手们停下转动的地球仪,指到哪个国家就要回答该国相关的风土人情、礼仪方面的问题,中国与这一国家的时事题,选手们都是有备而来,少有失误;第二个环节是聆听与表达,选手们随机组队开展国家间的外事模拟谈判,比如某即将被淹没的岛国要从邻国买土地居住,涉及学校建设、购买土地的成本、环保费用的支付,岛上的资源开发等问题。参赛选手分别代表一国开展谈判。这是新的比赛题,于凡他们还特别给参赛队进行了外事谈判的小培训。“外事谈判自有规矩、礼仪和技巧。谈判时,先声夺人很重要,要能率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校内赛的时候,6个同学坐下来,居然没有人先说话,真是很尴尬!”于凡很喜欢这一比赛形式,外事谈判要求找出双方可以互相妥协的地方,既要听对方说又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正符合大赛的主题。同时,这也可以让同学真切地感受下,外交是不是真的就像他们自己以为的那样,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情。第三个环节是青年的声音,选手们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现外交礼仪的掌握和运用,他们需要应对危机状况,比如游客进入泰国寺庙,用红笔签名了该如何处理。于凡解释,我们即使对一国风俗礼仪比较了解,也难免出错误。意识到犯错后,如何道歉、解释并改正,是当代大学生在对外交往中的必修课。虽然选手们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还不够尽如人意,于凡相信外赛倡导的理念能够内化为自然的行为。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有公共外交意识的年轻人,又该表达和传递中国、中国人什么样的相关信息呢?这是于凡思考很久的事情。“通过外赛提出一种要求,即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意识,宣传什么样的中国形象,这是非常伤脑筋的,非常非常难。”于凡坦承。他从外交课堂的“有理有礼”中受到启发,青年公共外交就从这四个字上去实践:有理智,懂规则,大学生们需要真正去聆听世界、听别人怎么说,再来表达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
正如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的,在公共外交中要会听、会说,要能说明自己,也要能解疑释惑。赵启正举例说,有很多外国人只认识或者接触过两三个中国人,因此你是一个好学习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还是一个比较粗鲁的人、不顾及他人的人,都是中国人留给外国人的印象。你并不是为公共外交而去,但却表达了中国的形象。
在给同学们做培训时,于凡总结青年学生的特点有:聚集性、外事交往频繁、是网络等新媒体的推动者、容易接受新观点并将其传播、有热情但又容易受影响而偏激等。他认为大学生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参与者,需要多多补课,提高外事素养。“外赛提供了一个好平台,来参赛的同学很多不是学习国际关系、政治学、外交学的,恰恰在于我们不是外交官,我们跟外国人交流时表达的就是对我们国家总形象的如实说明。”于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