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正确认识学生数学能力的内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培养,已是各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已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也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现象,为此我谈一些个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重“提出问题”。轻“解决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学生思维充分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思维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不要让这个“过程”成为“过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对数据进行再加工,是对题意认识的一次升华,是从文字数据转变为推理数据的转变,让数据串联起来,因此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往往受制于教材及教学参考,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事先设定的程序来完成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每一条指令。课堂变成教师问学生答,完全脱离互动,这样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即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却不能灵活发挥及在实际中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可以在不改变知识点的情况下,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重“独立思考”,轻“合作交流”
现在的课堂可谓千变万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他们对于教师或同学间的问题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并非所有的观点都无懈可击,这时老师往往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总结观点。但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合作交流”往往演变为分组活动中,优等生的“一言堂”,而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只属于程序化地参与,也就是单纯的行为参与,真正思维的碰撞机会却很少很少。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在活动之前,应给予活动对象充足的独立思考过程。同时要尽可能让每位活动对象在小组里都有发言权。在小组发言时避免组长发言制。让更多的组员有机会站起来代表小组发言,同时在发言时,杜绝以“我认为……”为中心,更多地以“我们小组认为……”为中心。当然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不可盲目交流,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小组意见与个人意见的区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懂得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接纳别人观点与方法的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目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重“以错引正”,轻“以正纠错”
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剖析,以错引正,避免灌输,剖析错误往往比正确的讲解更为深刻。课堂上,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也不应成为权威演示者,老师应有“拨乱反正”的思维技巧,教师应不惧怕学生出错,能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从科学角度去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因势利导,给学生分析错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以正纠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分层次发展的,不可一视同仁,更不可拔苗助长,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相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对于学生的解题策略,作为教师不要过快断定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应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另外也要培养学生学会放弃自己的方法,具有接纳别人方法的能力。在借鉴别人方法的同时,使学生自己的思维也得到不断发展。
一、重“提出问题”。轻“解决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学生思维充分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思维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不要让这个“过程”成为“过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对数据进行再加工,是对题意认识的一次升华,是从文字数据转变为推理数据的转变,让数据串联起来,因此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往往受制于教材及教学参考,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事先设定的程序来完成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每一条指令。课堂变成教师问学生答,完全脱离互动,这样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即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却不能灵活发挥及在实际中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可以在不改变知识点的情况下,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重“独立思考”,轻“合作交流”
现在的课堂可谓千变万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他们对于教师或同学间的问题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并非所有的观点都无懈可击,这时老师往往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总结观点。但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合作交流”往往演变为分组活动中,优等生的“一言堂”,而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只属于程序化地参与,也就是单纯的行为参与,真正思维的碰撞机会却很少很少。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在活动之前,应给予活动对象充足的独立思考过程。同时要尽可能让每位活动对象在小组里都有发言权。在小组发言时避免组长发言制。让更多的组员有机会站起来代表小组发言,同时在发言时,杜绝以“我认为……”为中心,更多地以“我们小组认为……”为中心。当然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不可盲目交流,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小组意见与个人意见的区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懂得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接纳别人观点与方法的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目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重“以错引正”,轻“以正纠错”
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剖析,以错引正,避免灌输,剖析错误往往比正确的讲解更为深刻。课堂上,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也不应成为权威演示者,老师应有“拨乱反正”的思维技巧,教师应不惧怕学生出错,能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从科学角度去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因势利导,给学生分析错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以正纠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分层次发展的,不可一视同仁,更不可拔苗助长,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相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对于学生的解题策略,作为教师不要过快断定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应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另外也要培养学生学会放弃自己的方法,具有接纳别人方法的能力。在借鉴别人方法的同时,使学生自己的思维也得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