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这要求我们对经济危机理论给予最大的关注。许多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研究,而其中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中国最有启发意义。只有考察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化与发展,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本质、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我国的潜在危机,如此才能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过多政府干预是我国存在潜在危机的主要原因即政府干预导致了我国企业的一般利润率的下降、部门比例失调及无产阶级的双重异化等问题。
关键词:资本积累;有效需求;生产过剩;阶级化;经济危机
一、马克思以前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是指正常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而且经济危机总是表现为周期性的形式。许多古典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魁奈(1758)在经济表中研究了货币在社会中的流通规律,构造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宏观经济模型。但是如果货币流通中断,进入储蓄而不是消费,那整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因而他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已经暗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
李嘉图(1817)认为资本主义从长期来说会陷于停滞但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但马尔萨斯(1820)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而解决之道在于维持地主的消费。西斯蒙第(1825)进一步发展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资本家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必然无限的扩大生产,生产超过消费,产品难以实现,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他建议回复到资本主义的小生产的状态,如此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
虽然以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理论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们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只从资本主义的流通领域(分配、交换、消费)解释经济危机,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制度结构,这使得他们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尽管各有缺点,但是他们的思想是马克思进一步研究经济危机的基础,因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从而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解剖。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简单的物物交换经济中,社会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因为生产产品的同时就创造了对产品的需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一致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出现在生产与流通之间,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延迟对商品使用的交付,因而货币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式。因此马克思所说:"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而这些关系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追逐剩余价值的规律。
(二)信用机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
信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杠杆和催化剂,它使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加重了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作用。但马克思认为信用不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它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机制。因此马克思说:"信用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以周期的形式不断发生的,并且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严重,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马克思在论述固定资本周转的时候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他总结到"无论如何下面一点是很清楚的:这种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系统地论述经济危机理论,而是散见于各处零星的论述之中,因此后人从各个方向发展了经济危机理论。虽然他们各执一端,但总体来说有四个主要原因:消费不足、部门比例失调、一般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一)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米哈尔·卡莱斯基(1933)认为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当资本家花费较少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两极分化和垄断因素造成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产生了矛盾,因而资本主义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卡莱斯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对有效需求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卡尔·考茨基(1891)、罗莎·卢森堡(1919)、保罗·斯威齐(1942)、埃内斯特·曼德尔(1962)都认为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与卡莱茨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他们都是从资本主义的交换领域来解释危机,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制度结构。
(二)比例失调论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94)认为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而比例失调是由于无知。他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因而社会生产在各行各业缺乏协调统一,同时它追求资本增值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造成了社会的生产过剩,这时就出现了经济危机。而鲁道夫·希法亭(1910)也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社会各部门比例失调引起的。他认为固定资本的存在、卡特尔的扩大与发展、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导致了利润率平均化不能实现,因此由利润率平均化导致的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被打乱,这时经济危机就产生了。他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更没有探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三)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西蒙·克拉克(1994)认为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无限积累和扩大生产趋势的动力机制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克拉克理解了马克思的本质,但是危机是如何发生与传导的,他基本上含糊其词。 四、我国的潜在危机及其原因
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不开资本与雇佣劳动,离不开商品关系。因此我国也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为了不失于片面,避免沦为机械的决定论,从而保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丰富内涵。本文运用了马克思的多因素经济危机理论来分析我国的潜在危机,其中既有阶层的固化与异化、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一般利润率下降,也有政府的利益机制。
(一)阶级固化与异化
阶级与阶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阶级能够依附于一个稳定的权力基础,包括家庭与血缘关系及人脉网络。而阶层具有流动的趋势,没有固化的特点。因而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三个主要阶级。
1.低收入阶级
其中包括农民、农民工、低技能工人、失业者。中国的低收入阶级占总人口中的比重非常大,并且正在转化为无产阶级。所谓无产阶级化,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转化为自由劳动力的过程。而中国的无产阶级转化过程还具有政治的烙印即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这为资本家榨取农民工的剩余价值创造了政治条件。马克思在生产领域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异化问题,当代中国的农民工却经历了双重的异化。一方面经历着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异化,另一方面还经受着存在感的异化,在这种异化中,农民工的身份被社会视为卑贱低下的。因而中国低收入阶级正在趋于无产阶级化与异化。
2.弱中产阶级
主要包括教师、高技能工人、一般公务员、律师、医生等,这一阶级之所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中产阶级不仅因为他们的收入还没有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而且因为这还是一个人数较少的群体。因而称之为弱中产阶级。
3.高收入阶级
包括官员、富有的企业家以及通过非法手段富裕起来的一批高收入者。这一人口比例也是一小部分但是却在转化为"权贵资本家阶级"的过程中。因此,我们看到中国阶级的图形是一个金字塔形,并且存在固化的趋势。这一幅图景是收入差距极端扩大的悲惨景象,并且具有马太效应即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所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2011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倍。因而中国存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即如果一个国家发展越不均等,社会就会越缺乏流动性。因而在中国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由其父母的地位决定,不太可能超越其父母所在的阶级。
(二)有效需求不足
1.消费不足
从中国的阶级分析可知,中国的两级分化严重,低收入阶级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储蓄倾向较高,这必将造成中国的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的局面。1990-2011年中国的居民储蓄总额占GDP比重稳步上升,中国居民的储蓄总额在2011年已快接近35万亿人民币,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
2.政府投资驱动型发展已不可持续
我国政府对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形成的。在我国1978-2011年财政支出与GDP关系中,1978年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趋于下降,但是1996年以来这一比例又开始稳步上升,2011年已达到23%。因此政府规模较大,我国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但是由于通货膨胀和地方债务危机的压力以及基础设施的产能过剩已使投资驱动型的发展不可持续。
3.出口危机
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转入低迷,我国的出口量也持续下降。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面临的困境:消费不足;投资驱动型发展已不可持续、私人投资环境恶化;出口下降。因而从长期来说我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及生产过剩的潜在危机。
(三)部门比例失调
我国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主要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失调、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的失调。由于国有部门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及垄断权力,使得一些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对民营企业设置了进入壁垒,也压缩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空间,因而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能发挥协调各部门比例的正常功能,使得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同时也导致了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的二元结构。
(四)一般利润率下降
我国企业一般利润率的下降也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因为国有企业垄断权力的存在,因而民营企业不能进入这些行业以分享超额利润,使得国有部门的一般利润率较高。同时民营企业的劳动成本和用地成本不断上升、税负较重等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使得民营部门的利润率较低,但是民营企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使得我国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因此民营企业转而投资虚拟经济,导致虚拟经济投资泡沫,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潜力下降。
(五)政府的利益机制
因为我国经济处于半市场半计划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表现为政府干预过多;土地、金融、汇率等要素市场没有市场化;国有部门比例过大等。这种均衡状态的出现是因为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这种半计划的状态下,政府因为手中的权力可以造租,而在这种半市场的状态下,政府通过寻租从而能在市场上套现。因而进一步深化改革遇到了巨大的利益障碍。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增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潜在风险。
五、总结
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化与异化趋势已经非常严重,政府政策不当是其主要原因,这加强了阶级斗争的可能性。同时中国面临着消费不足及产能过剩、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和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等潜在危机,而且也是政府过多干预造成的。改革也因为政府权力过大面临着巨大的阻碍,增加了我国经济的潜在风险。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党专政、政府干预过多就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民众已经愈发不满。因而,政治上的危机与经济上的危机相互融合且相互强化使得社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日益增大。因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政府权力过大是我国潜在危机的主要原因,我国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评注[M].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二卷.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斯坦利·布鲁、兰迪·格兰特 经济思想史[M]. 邸晓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资本论[M].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胡里奥·洛佩斯,迈克尔·阿祖兹.米哈尔·卡莱斯基[M].陈小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10]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陈东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
[11]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革命?[M].徐坚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12]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埃内斯特·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廉配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周期性工业危机[M].张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M].李琼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6]西蒙·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M].杨健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杨志敏(199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与政策分析。
关键词:资本积累;有效需求;生产过剩;阶级化;经济危机
一、马克思以前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是指正常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而且经济危机总是表现为周期性的形式。许多古典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魁奈(1758)在经济表中研究了货币在社会中的流通规律,构造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宏观经济模型。但是如果货币流通中断,进入储蓄而不是消费,那整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因而他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已经暗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
李嘉图(1817)认为资本主义从长期来说会陷于停滞但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但马尔萨斯(1820)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而解决之道在于维持地主的消费。西斯蒙第(1825)进一步发展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资本家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必然无限的扩大生产,生产超过消费,产品难以实现,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他建议回复到资本主义的小生产的状态,如此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
虽然以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理论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们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只从资本主义的流通领域(分配、交换、消费)解释经济危机,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制度结构,这使得他们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尽管各有缺点,但是他们的思想是马克思进一步研究经济危机的基础,因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从而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解剖。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简单的物物交换经济中,社会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因为生产产品的同时就创造了对产品的需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一致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出现在生产与流通之间,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延迟对商品使用的交付,因而货币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式。因此马克思所说:"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而这些关系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追逐剩余价值的规律。
(二)信用机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
信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杠杆和催化剂,它使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加重了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作用。但马克思认为信用不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它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机制。因此马克思说:"信用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以周期的形式不断发生的,并且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严重,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马克思在论述固定资本周转的时候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他总结到"无论如何下面一点是很清楚的:这种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系统地论述经济危机理论,而是散见于各处零星的论述之中,因此后人从各个方向发展了经济危机理论。虽然他们各执一端,但总体来说有四个主要原因:消费不足、部门比例失调、一般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一)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米哈尔·卡莱斯基(1933)认为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当资本家花费较少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两极分化和垄断因素造成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产生了矛盾,因而资本主义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卡莱斯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对有效需求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卡尔·考茨基(1891)、罗莎·卢森堡(1919)、保罗·斯威齐(1942)、埃内斯特·曼德尔(1962)都认为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与卡莱茨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他们都是从资本主义的交换领域来解释危机,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制度结构。
(二)比例失调论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94)认为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而比例失调是由于无知。他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因而社会生产在各行各业缺乏协调统一,同时它追求资本增值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造成了社会的生产过剩,这时就出现了经济危机。而鲁道夫·希法亭(1910)也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社会各部门比例失调引起的。他认为固定资本的存在、卡特尔的扩大与发展、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导致了利润率平均化不能实现,因此由利润率平均化导致的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被打乱,这时经济危机就产生了。他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更没有探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三)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西蒙·克拉克(1994)认为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无限积累和扩大生产趋势的动力机制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克拉克理解了马克思的本质,但是危机是如何发生与传导的,他基本上含糊其词。 四、我国的潜在危机及其原因
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不开资本与雇佣劳动,离不开商品关系。因此我国也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为了不失于片面,避免沦为机械的决定论,从而保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丰富内涵。本文运用了马克思的多因素经济危机理论来分析我国的潜在危机,其中既有阶层的固化与异化、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一般利润率下降,也有政府的利益机制。
(一)阶级固化与异化
阶级与阶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阶级能够依附于一个稳定的权力基础,包括家庭与血缘关系及人脉网络。而阶层具有流动的趋势,没有固化的特点。因而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三个主要阶级。
1.低收入阶级
其中包括农民、农民工、低技能工人、失业者。中国的低收入阶级占总人口中的比重非常大,并且正在转化为无产阶级。所谓无产阶级化,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转化为自由劳动力的过程。而中国的无产阶级转化过程还具有政治的烙印即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这为资本家榨取农民工的剩余价值创造了政治条件。马克思在生产领域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异化问题,当代中国的农民工却经历了双重的异化。一方面经历着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异化,另一方面还经受着存在感的异化,在这种异化中,农民工的身份被社会视为卑贱低下的。因而中国低收入阶级正在趋于无产阶级化与异化。
2.弱中产阶级
主要包括教师、高技能工人、一般公务员、律师、医生等,这一阶级之所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中产阶级不仅因为他们的收入还没有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而且因为这还是一个人数较少的群体。因而称之为弱中产阶级。
3.高收入阶级
包括官员、富有的企业家以及通过非法手段富裕起来的一批高收入者。这一人口比例也是一小部分但是却在转化为"权贵资本家阶级"的过程中。因此,我们看到中国阶级的图形是一个金字塔形,并且存在固化的趋势。这一幅图景是收入差距极端扩大的悲惨景象,并且具有马太效应即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所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2011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倍。因而中国存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即如果一个国家发展越不均等,社会就会越缺乏流动性。因而在中国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由其父母的地位决定,不太可能超越其父母所在的阶级。
(二)有效需求不足
1.消费不足
从中国的阶级分析可知,中国的两级分化严重,低收入阶级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储蓄倾向较高,这必将造成中国的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的局面。1990-2011年中国的居民储蓄总额占GDP比重稳步上升,中国居民的储蓄总额在2011年已快接近35万亿人民币,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
2.政府投资驱动型发展已不可持续
我国政府对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形成的。在我国1978-2011年财政支出与GDP关系中,1978年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趋于下降,但是1996年以来这一比例又开始稳步上升,2011年已达到23%。因此政府规模较大,我国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但是由于通货膨胀和地方债务危机的压力以及基础设施的产能过剩已使投资驱动型的发展不可持续。
3.出口危机
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转入低迷,我国的出口量也持续下降。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面临的困境:消费不足;投资驱动型发展已不可持续、私人投资环境恶化;出口下降。因而从长期来说我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及生产过剩的潜在危机。
(三)部门比例失调
我国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主要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失调、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的失调。由于国有部门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及垄断权力,使得一些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对民营企业设置了进入壁垒,也压缩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空间,因而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能发挥协调各部门比例的正常功能,使得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同时也导致了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的二元结构。
(四)一般利润率下降
我国企业一般利润率的下降也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因为国有企业垄断权力的存在,因而民营企业不能进入这些行业以分享超额利润,使得国有部门的一般利润率较高。同时民营企业的劳动成本和用地成本不断上升、税负较重等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使得民营部门的利润率较低,但是民营企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使得我国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因此民营企业转而投资虚拟经济,导致虚拟经济投资泡沫,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潜力下降。
(五)政府的利益机制
因为我国经济处于半市场半计划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表现为政府干预过多;土地、金融、汇率等要素市场没有市场化;国有部门比例过大等。这种均衡状态的出现是因为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这种半计划的状态下,政府因为手中的权力可以造租,而在这种半市场的状态下,政府通过寻租从而能在市场上套现。因而进一步深化改革遇到了巨大的利益障碍。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增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潜在风险。
五、总结
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化与异化趋势已经非常严重,政府政策不当是其主要原因,这加强了阶级斗争的可能性。同时中国面临着消费不足及产能过剩、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和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等潜在危机,而且也是政府过多干预造成的。改革也因为政府权力过大面临着巨大的阻碍,增加了我国经济的潜在风险。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党专政、政府干预过多就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民众已经愈发不满。因而,政治上的危机与经济上的危机相互融合且相互强化使得社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日益增大。因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政府权力过大是我国潜在危机的主要原因,我国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评注[M].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二卷.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斯坦利·布鲁、兰迪·格兰特 经济思想史[M]. 邸晓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资本论[M].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胡里奥·洛佩斯,迈克尔·阿祖兹.米哈尔·卡莱斯基[M].陈小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10]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陈东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
[11]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革命?[M].徐坚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12]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埃内斯特·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廉配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周期性工业危机[M].张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M].李琼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6]西蒙·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M].杨健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杨志敏(199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与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