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中,“将”出现的频率很高,用法很多,词性也灵活多样,它可以作动词、介词、副词和助词。其中有很多时候“将”放在补充结构中,在这种结构中的“将”是助词,在《水浒传》中它主要是放在补语中心语和趋向补语之间即补充结构中,根据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知道,这种结构在魏晋已出现,经唐宋时期进一步发展,元明时达到高峰,清代下半叶用例渐趋稀少。《水浒传》语言保留有南宋口语特点,这种结构中的“将”具有助词语法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水浒传》中的这种补充结构。
一、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的中心语类型
(一)动词
助词“将”前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水浒传》中共出现一百六七十个左右。其中大多是单音节动词,也有少量的双音节动词和短语;大多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也有少量的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还有四字短语如:横冲直撞、横拖倒拽。
1.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
挨、按、扳、拔、奔、跑、背、扒、递、打、飞、放、赶、滚、攻、哭、捕获、踊跃、冲突、冲击、追赶等。
这类动词很多,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杀、赶、打、跳、抢、扒、钻、冲、射、奔、走、闪。
2.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怕(如:李逵怕将起来,几遍待要住脚,两条腿那里收拾得住!)
(二)形容词
该结构中的形容词很少,只有“慌”、“痒”。例子见 [形·“将”·双音节补语]。
二、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中补语的类型
(一)单音节趋向动词
该结构中,单音节趋向动词作补语只有“来”、“去”两个,它们一般直接放在“将”之后,即放在[动·“将”·补语]中作补语。据统计,这种结构中的“来”出现157次,“去”出现52次。除此之外,也有放在宾语之后的例子,即放在[动·“将”·宾语·补语]中作补语,其中“来”出现的次数是12次,“去”出现3次。总的来说,“来”出现的频率比“去”要高。
(二)双音节趋向动词
双音节趋向动词主要放在[动·“将”·补语]中作补语,有:“起来”(出现103次)、“出来”(出现75次)、“下来”(出现64次)、“入来”(出现50次)、“入去”(出现31次)、“过来”(26次)、“过去”(19次)、“下去”(出现14次)、“拢来”(出现7次)、“开去”(出现6次)、“进来”(出现3次)、“出去”(出现3次)、“上来”(出现2次)、“起去”(出现2次)、“进去”(出现2次)、“倒去”(出现1次)、“归来”(出现1次)、“归去”(出现1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总体出现次数之和比单音节动词补语多,但单个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出现的次数不如单音节趋向动词补语“来”出现的次数多。另外还有14例双音节趋向动词中间插入宾语。
三、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类型
(一)[动·“将”·单音节补语]
该结构中,动词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如下面例子中的“杀”“赶”“砍”“泼”,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如下面例子中的“冲突”“举荐”,但单音节动词出现的频率比双音节动词要高得多。单音节补语为单音节趋向动词充当,只有“来”和“去”。如:
⑴南瓦子前,王矮虎、一丈青杀将来。(605页)
⑵周谨也把马只一勒,那马也跑回,就势里赶将来。(110页)
⑶这里好汉们一起冲突将去,杀得那官兵尸横遍野,血染江红,直杀到江州城下。(366页)
⑷林冲道:“沧州横郡故友举荐将来。” (97页)
⑸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364页)
⑹李逵听了,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341页)
(二)[动·“将”·双音节补语]
这种结构中的动词几乎都是单音节动词,如下面例⑴——⑽;偶尔有双音节动词,如下例⑾。双音节补语由双音节趋向动词充当,其中补语的第二个音节都是“来”或“去”,如:
⑴武松笑将起来,张青、孙二娘也笑,两个公人正不知怎地。(248页)
⑵无移时,一辆囚车,一个纸旗儿,一条红抹额,从外面推将入来。(298页)
⑶那妇人正踅将归来,到楼上看武大时,一丝没两气,看看待死。(229页)
⑷武松就势抱住那妇人,把两只手一拘,拘将拢来,当胸前搂住。(246页)
⑸入得门来,便把毡笠儿除将下来。(209页)
⑹待他一觉动身,你便把药灌将下去,却便走了起来。(228页)
⑺这妇人正手里拿叉竿不牢,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去,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213页)
⑻王婆自转将归去了,那婆娘却号号地假哭起养家来。(230页)
⑼晁盖、宋江等呐声喊杀将下去。(371页)
⑽张顺再跳下水里,赴将开去。(344页)
⑾在衙门前窥望了一回,只见府里一个年纪小的虞侯,摇摆将出来。(737页)
(三)[形·“将”·双音节补语]
这个格式中,形容词有“慌”和“痒”,双音节补语由双音节趋向动词“起来”充当,如:
⑴众人却慌将起来。(365页)
⑵武行者闻了那酒香味,喉咙痒将起来,恨不得钻过来抢吃。(280页)
(四)[动·“将”·补语·宾语·补语]
此格式在《水浒传》中共出现13次,动词为单音节动词,后一个补语是“去”的只有4例,是“来”的有9例。如:
⑴把枷只一扭,折做两半个,扯开封皮,将来撇在水里,赶将下桥来。(269页)
⑵……,那大虫当不住,吼了一声,骨渌渌滚将下山去了。(447页)
⑶那几个船里的却待要走,被这提锄头的赶将上船来,……(280页)
⑷见了李逵一身血污,行将下山来,……(393页)
(五)[动·“将”·宾语·补语]
这个格式在《水浒传》中共出现15次,其中补语是“来”的有12例,是“去”的有3例。该结构中的动词多为处置性动词,宾语有受事宾语,该结构可变为“将+宾+动”且意思不变,由此可推知“动+将+宾”是“将+宾+动”的原型,宋代已出现处置性“将”字句。如:
⑴当日晌午,那人又搬将酒食来。(253页)
⑵这里射将箭去,那里甲都护住了。(504页)
四、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前面所用主语类型
(一)人名、指人的名词、代词、偏正短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等
这些句子中,有的主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主语,如⑴——⑼。也有少部分主语表示的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事主语,如⑽。
⑴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66页)
⑵众人扯将上来。(499页)
⑶阮小二道:“隔湖有几处酒店,我们就在船里荡将过去。”(124页)
⑷俺特地跟将来。(78页)
⑸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70页)
⑹那筛酒的后生,赶将出来揪住,被杨志一拳打翻了。(141页)
⑺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88页)
⑻两个跳将起来。(77页)
⑼一个个扒将起来,口里只叫得连珠箭的苦。(140页)
⑽那几个船里的却待要走,被这提锄头的赶将上船来,……(161页)
(二)人体器官名词
这些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的一部分,即施事主语的隶属。如“喉咙痒将起来。” (280页)中的“喉咙”。
(三)普通名词,如:
⑴薛霸骂道:“走便快走,不走便大棍搠将起来。”(76页)
⑵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宵云外。(78页)
⑶那只船忽地搪将开去,水底下钻起一个人,把何涛两腿只一扯,扑桶地倒撞下水里去。(161页)
⑷城上弩箭如雨点般射将下来,秦明只得回避。(306页)
⑸却被那北风卷将起来。(281页)
⑹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201页)
⑺那只船滴溜溜在水面上转,朴刀又搠将下水去了。(563页)
⑻炮声响处,两边战船厮迎将来,抵敌番船。(758页)
⑼张顺攒下水底,拔出腰刀,只顾排头价戳,人都沉下去,血水滚将起来。(696页)
⑽林冲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起来。”(80页)
⑾只见岸上芦苇又刮刮杂杂也烧将起来,那捕盗官兵两头没处走。(162页)
以上句子中的主语分别是“大棍”“铁禅杖”“那只船”“弩箭”“北风”“大虫”“朴刀”“战船”“血水”“柳树”“芦苇”等,用来表示工具、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发出者等。
五、结论
1.“将”出现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将+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的频率比“单音节动词+将+单音节趋向动词补语”的多;
2.在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中,第二个音节是“来”或“去”,其中前者出现的频率要高;
3.“双音节动词+将+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很少出现,在《水浒传》中只有5例;
4.《水浒传》中还出现了很多不带“将”的补充结构,即“谓语+趋向补语”开始出现,其作用和“谓语+将+趋向补语”相同,如:
⑴“……脑浆也打出来。”(161页)
⑵酒家赶出来叫道:“客官那里去?”(199页)
⑶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138页)
⑷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134页)
⑸阮小七身边拔起尖刀,把何观察两个耳朵割下来。(163页)
⑹扒起来,淋淋的一身水。(282页)
⑺时迁溜下来,……(511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大多是四音节的,助词“将”放在该结构中是为了保持四字格的完整和节奏的协调。一般来说,三个音节的补充结构不如四个音节的节奏和谐、铿锵有力、表达效果好。随着复合动词和复合趋向补语的增多,“将”表助词的语法特征逐渐失去了其存在价值,逐渐消失,现在只保留在一些方言中。
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曹广顺.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动+将”结构[J].中国语文,1990,⑵.
[4]程湘清.宋元明汉语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5]袁 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栗君华,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的中心语类型
(一)动词
助词“将”前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水浒传》中共出现一百六七十个左右。其中大多是单音节动词,也有少量的双音节动词和短语;大多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也有少量的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还有四字短语如:横冲直撞、横拖倒拽。
1.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
挨、按、扳、拔、奔、跑、背、扒、递、打、飞、放、赶、滚、攻、哭、捕获、踊跃、冲突、冲击、追赶等。
这类动词很多,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杀、赶、打、跳、抢、扒、钻、冲、射、奔、走、闪。
2.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怕(如:李逵怕将起来,几遍待要住脚,两条腿那里收拾得住!)
(二)形容词
该结构中的形容词很少,只有“慌”、“痒”。例子见 [形·“将”·双音节补语]。
二、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中补语的类型
(一)单音节趋向动词
该结构中,单音节趋向动词作补语只有“来”、“去”两个,它们一般直接放在“将”之后,即放在[动·“将”·补语]中作补语。据统计,这种结构中的“来”出现157次,“去”出现52次。除此之外,也有放在宾语之后的例子,即放在[动·“将”·宾语·补语]中作补语,其中“来”出现的次数是12次,“去”出现3次。总的来说,“来”出现的频率比“去”要高。
(二)双音节趋向动词
双音节趋向动词主要放在[动·“将”·补语]中作补语,有:“起来”(出现103次)、“出来”(出现75次)、“下来”(出现64次)、“入来”(出现50次)、“入去”(出现31次)、“过来”(26次)、“过去”(19次)、“下去”(出现14次)、“拢来”(出现7次)、“开去”(出现6次)、“进来”(出现3次)、“出去”(出现3次)、“上来”(出现2次)、“起去”(出现2次)、“进去”(出现2次)、“倒去”(出现1次)、“归来”(出现1次)、“归去”(出现1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总体出现次数之和比单音节动词补语多,但单个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出现的次数不如单音节趋向动词补语“来”出现的次数多。另外还有14例双音节趋向动词中间插入宾语。
三、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类型
(一)[动·“将”·单音节补语]
该结构中,动词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如下面例子中的“杀”“赶”“砍”“泼”,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如下面例子中的“冲突”“举荐”,但单音节动词出现的频率比双音节动词要高得多。单音节补语为单音节趋向动词充当,只有“来”和“去”。如:
⑴南瓦子前,王矮虎、一丈青杀将来。(605页)
⑵周谨也把马只一勒,那马也跑回,就势里赶将来。(110页)
⑶这里好汉们一起冲突将去,杀得那官兵尸横遍野,血染江红,直杀到江州城下。(366页)
⑷林冲道:“沧州横郡故友举荐将来。” (97页)
⑸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364页)
⑹李逵听了,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341页)
(二)[动·“将”·双音节补语]
这种结构中的动词几乎都是单音节动词,如下面例⑴——⑽;偶尔有双音节动词,如下例⑾。双音节补语由双音节趋向动词充当,其中补语的第二个音节都是“来”或“去”,如:
⑴武松笑将起来,张青、孙二娘也笑,两个公人正不知怎地。(248页)
⑵无移时,一辆囚车,一个纸旗儿,一条红抹额,从外面推将入来。(298页)
⑶那妇人正踅将归来,到楼上看武大时,一丝没两气,看看待死。(229页)
⑷武松就势抱住那妇人,把两只手一拘,拘将拢来,当胸前搂住。(246页)
⑸入得门来,便把毡笠儿除将下来。(209页)
⑹待他一觉动身,你便把药灌将下去,却便走了起来。(228页)
⑺这妇人正手里拿叉竿不牢,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去,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213页)
⑻王婆自转将归去了,那婆娘却号号地假哭起养家来。(230页)
⑼晁盖、宋江等呐声喊杀将下去。(371页)
⑽张顺再跳下水里,赴将开去。(344页)
⑾在衙门前窥望了一回,只见府里一个年纪小的虞侯,摇摆将出来。(737页)
(三)[形·“将”·双音节补语]
这个格式中,形容词有“慌”和“痒”,双音节补语由双音节趋向动词“起来”充当,如:
⑴众人却慌将起来。(365页)
⑵武行者闻了那酒香味,喉咙痒将起来,恨不得钻过来抢吃。(280页)
(四)[动·“将”·补语·宾语·补语]
此格式在《水浒传》中共出现13次,动词为单音节动词,后一个补语是“去”的只有4例,是“来”的有9例。如:
⑴把枷只一扭,折做两半个,扯开封皮,将来撇在水里,赶将下桥来。(269页)
⑵……,那大虫当不住,吼了一声,骨渌渌滚将下山去了。(447页)
⑶那几个船里的却待要走,被这提锄头的赶将上船来,……(280页)
⑷见了李逵一身血污,行将下山来,……(393页)
(五)[动·“将”·宾语·补语]
这个格式在《水浒传》中共出现15次,其中补语是“来”的有12例,是“去”的有3例。该结构中的动词多为处置性动词,宾语有受事宾语,该结构可变为“将+宾+动”且意思不变,由此可推知“动+将+宾”是“将+宾+动”的原型,宋代已出现处置性“将”字句。如:
⑴当日晌午,那人又搬将酒食来。(253页)
⑵这里射将箭去,那里甲都护住了。(504页)
四、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前面所用主语类型
(一)人名、指人的名词、代词、偏正短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等
这些句子中,有的主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主语,如⑴——⑼。也有少部分主语表示的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事主语,如⑽。
⑴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66页)
⑵众人扯将上来。(499页)
⑶阮小二道:“隔湖有几处酒店,我们就在船里荡将过去。”(124页)
⑷俺特地跟将来。(78页)
⑸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70页)
⑹那筛酒的后生,赶将出来揪住,被杨志一拳打翻了。(141页)
⑺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88页)
⑻两个跳将起来。(77页)
⑼一个个扒将起来,口里只叫得连珠箭的苦。(140页)
⑽那几个船里的却待要走,被这提锄头的赶将上船来,……(161页)
(二)人体器官名词
这些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的一部分,即施事主语的隶属。如“喉咙痒将起来。” (280页)中的“喉咙”。
(三)普通名词,如:
⑴薛霸骂道:“走便快走,不走便大棍搠将起来。”(76页)
⑵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宵云外。(78页)
⑶那只船忽地搪将开去,水底下钻起一个人,把何涛两腿只一扯,扑桶地倒撞下水里去。(161页)
⑷城上弩箭如雨点般射将下来,秦明只得回避。(306页)
⑸却被那北风卷将起来。(281页)
⑹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201页)
⑺那只船滴溜溜在水面上转,朴刀又搠将下水去了。(563页)
⑻炮声响处,两边战船厮迎将来,抵敌番船。(758页)
⑼张顺攒下水底,拔出腰刀,只顾排头价戳,人都沉下去,血水滚将起来。(696页)
⑽林冲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起来。”(80页)
⑾只见岸上芦苇又刮刮杂杂也烧将起来,那捕盗官兵两头没处走。(162页)
以上句子中的主语分别是“大棍”“铁禅杖”“那只船”“弩箭”“北风”“大虫”“朴刀”“战船”“血水”“柳树”“芦苇”等,用来表示工具、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发出者等。
五、结论
1.“将”出现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将+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的频率比“单音节动词+将+单音节趋向动词补语”的多;
2.在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中,第二个音节是“来”或“去”,其中前者出现的频率要高;
3.“双音节动词+将+双音节趋向动词补语”很少出现,在《水浒传》中只有5例;
4.《水浒传》中还出现了很多不带“将”的补充结构,即“谓语+趋向补语”开始出现,其作用和“谓语+将+趋向补语”相同,如:
⑴“……脑浆也打出来。”(161页)
⑵酒家赶出来叫道:“客官那里去?”(199页)
⑶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138页)
⑷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134页)
⑸阮小七身边拔起尖刀,把何观察两个耳朵割下来。(163页)
⑹扒起来,淋淋的一身水。(282页)
⑺时迁溜下来,……(511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带助词“将”的补充结构大多是四音节的,助词“将”放在该结构中是为了保持四字格的完整和节奏的协调。一般来说,三个音节的补充结构不如四个音节的节奏和谐、铿锵有力、表达效果好。随着复合动词和复合趋向补语的增多,“将”表助词的语法特征逐渐失去了其存在价值,逐渐消失,现在只保留在一些方言中。
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曹广顺.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动+将”结构[J].中国语文,1990,⑵.
[4]程湘清.宋元明汉语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5]袁 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栗君华,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