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课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优势 思想教育 历史 艰苦奋斗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德育是其基础素质,是学校各类教育的根本。在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历史学科也担负着义不容辞的德育教育重任。下面就如何充分利用历史课教学的优势,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几点体会。
一、为国为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打开中国历史的光辉史册,自始至终无不是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从孙中山所赞誉的“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陆皓东,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心里装着全体兰考人民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从寻求民主革命思想和道路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谭嗣同,到扎根西藏边困地区和群众心贴心的共产党员孔繁森;从反帝爱国的义和团、求天下大同的太平天国,到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以及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涌现出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他们的伟大精神,感天地、泣鬼神,在中华民族发展成长壮大的历史上,是不倒的丰碑。在历史课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些事例,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为国为民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的教育,是历史课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课相比其他学科的优点和特点。从这些生动的事实中,青少年一代能够汲取引导自己健康成长的无穷力量,在教学中再适时适当引进各时期新闻报道中所赞誉的为国为民的英模人物事迹,就会更加形成令人信服的这类教育体系。
二、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教育
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更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形势下,该不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许多青少年思想深处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汉代文帝、景帝作为一国之君,能亲自下田耕作,能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穿粗衣,食粗饭,使汉民风大变,以此扭转了汉初经济萧条、一片荒凉的局势,使汉朝迅速达到了民富国强的振兴。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靠艰苦奋斗精神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时期,赢得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历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尽管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使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按照我们党提出的远大宏伟目标,现在正是新世纪奋斗的刚刚开始,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传家宝,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丢弃,我们每个人不能丢弃,还更要作为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
三、立志成才的思想道德教育
要强国须靠科技,发展科技要靠教育,发展教育就是为了出人才。历史教材上那些作为中华民族骄傲的著名人才,是他们以自己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救国救民的思想品质,同全体人民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我们在历史教材中一次次读到世界“最早”和“第一”时,无不为我们这个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当我们读到张衡、华佗、祖冲之、林则徐等这些优秀古人时,他们的名字能不在我们心中闪光?向他们学习的意识自然油然而生。青少年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成才,但怎样才能成才,成什么样的才确是关键之所在。历史教材中的无数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如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詹天佑、袁隆平……他们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有的从小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有的为祖国争先,为民族争光。这些,就是立志成才的榜样,成什么样的才的榜样。我们在激发学生向这些名垂青史的优秀人才学习的同时,还应从本身所在环境中引来许多他们知道的,熟悉的,相联系而进行成才道德教育。
四、振兴中华的思想道德教育
社會中的每个人都是民族的一分子,一个民族的强盛与衰败,无不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品德,也是历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振兴中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伟大的民族,但也是经历过屈辱和被奴役、被压迫的民族,更是一个充满着抗争和奋进的民族。不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不论是为了个人权威还是为了大一统的江山,他们都为民族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振兴中华才是有可能、有希望、有保证的。每位青少年都要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团结在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为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懈奋斗。振兴中华是历史赋予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历史的钟声在历史教材中时时都能听见。
参考文献
[1] 《给历史教师101条建议》杨志才主编.
[2] 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
[3] 姜义华《史学评论》.
【关键词】优势 思想教育 历史 艰苦奋斗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德育是其基础素质,是学校各类教育的根本。在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历史学科也担负着义不容辞的德育教育重任。下面就如何充分利用历史课教学的优势,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几点体会。
一、为国为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打开中国历史的光辉史册,自始至终无不是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从孙中山所赞誉的“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陆皓东,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心里装着全体兰考人民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从寻求民主革命思想和道路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谭嗣同,到扎根西藏边困地区和群众心贴心的共产党员孔繁森;从反帝爱国的义和团、求天下大同的太平天国,到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以及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涌现出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他们的伟大精神,感天地、泣鬼神,在中华民族发展成长壮大的历史上,是不倒的丰碑。在历史课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些事例,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为国为民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的教育,是历史课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课相比其他学科的优点和特点。从这些生动的事实中,青少年一代能够汲取引导自己健康成长的无穷力量,在教学中再适时适当引进各时期新闻报道中所赞誉的为国为民的英模人物事迹,就会更加形成令人信服的这类教育体系。
二、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教育
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更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形势下,该不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许多青少年思想深处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汉代文帝、景帝作为一国之君,能亲自下田耕作,能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穿粗衣,食粗饭,使汉民风大变,以此扭转了汉初经济萧条、一片荒凉的局势,使汉朝迅速达到了民富国强的振兴。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靠艰苦奋斗精神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时期,赢得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历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尽管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使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按照我们党提出的远大宏伟目标,现在正是新世纪奋斗的刚刚开始,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传家宝,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丢弃,我们每个人不能丢弃,还更要作为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
三、立志成才的思想道德教育
要强国须靠科技,发展科技要靠教育,发展教育就是为了出人才。历史教材上那些作为中华民族骄傲的著名人才,是他们以自己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救国救民的思想品质,同全体人民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我们在历史教材中一次次读到世界“最早”和“第一”时,无不为我们这个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当我们读到张衡、华佗、祖冲之、林则徐等这些优秀古人时,他们的名字能不在我们心中闪光?向他们学习的意识自然油然而生。青少年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成才,但怎样才能成才,成什么样的才确是关键之所在。历史教材中的无数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如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詹天佑、袁隆平……他们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有的从小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有的为祖国争先,为民族争光。这些,就是立志成才的榜样,成什么样的才的榜样。我们在激发学生向这些名垂青史的优秀人才学习的同时,还应从本身所在环境中引来许多他们知道的,熟悉的,相联系而进行成才道德教育。
四、振兴中华的思想道德教育
社會中的每个人都是民族的一分子,一个民族的强盛与衰败,无不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品德,也是历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振兴中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伟大的民族,但也是经历过屈辱和被奴役、被压迫的民族,更是一个充满着抗争和奋进的民族。不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不论是为了个人权威还是为了大一统的江山,他们都为民族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振兴中华才是有可能、有希望、有保证的。每位青少年都要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团结在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为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懈奋斗。振兴中华是历史赋予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历史的钟声在历史教材中时时都能听见。
参考文献
[1] 《给历史教师101条建议》杨志才主编.
[2] 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
[3] 姜义华《史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