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语文常规教学的突破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的教育,必须要面向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笔者在这里拟对语文常规教学的突破谈一些感想,以抛砖引玉,求得方家的指教。
  一、教学观念的突破
  对于“教学”两字的理解,笔者以为不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而且还应该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的过程。那么,怎样教学生学呢?简言之,就是“教方法,讲规律,传习惯”。下面就举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1.揭拗
  揭拗就是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如《孔乙己》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自相矛盾的。这般说,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呢?这就要我们读者展开想象,去进行再创造。孔乙己是什么时候死的,在哪死的,怎么死的,这些都没有人知道。但这些疑问联在一起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孔乙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可悲的牺牲品。
  2.比较
  比较就是要找来一篇与所学文章或内容相近或文体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发现不同之处。如有两篇《海燕》都是托物言志之作。郑振铎的《海燕》是旅欧途中的思乡之作,属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意味深远,描绘了春燕飞舞图和海上飞燕图。而高尔基的《海燕》是大革命前夜的呼唤之作,属散文诗,激昂慷慨,感情炽热,用象征对比手法,描绘了勇敢的海燕与胆怯的其他海鸟。
  3.探究
  探究就是不停留在对词句表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进一步探索、寻找更加详细的情形。如《向沙漠进军》第一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它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旨。这句话隐含了很多信息,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说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作为敌人,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它是怎样向人类进攻的?它的“最顽强”表现在哪些方面?既然说是“之一”,那么我们人类还有哪些主要的自然敌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对付这些自然敌人?学生如果通过阅读课文并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也就基本上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内容了。
  以上谈的只是教学方法。所谓讲规律,就是给学生讲授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如作者简介,就要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这既是介绍作者通常要涉及到的五个方面,也是学生记忆重要作家的五个要点。
  所谓传习惯,就是把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如课前预习、轮流读书、上课质疑、课后日记等教师要要求学生逐步养成习惯。
  二、教学任务的突破
  《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和思想品德。而笔者以为这还不够,应该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想品德,大家都已在做,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要讲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思维训练法,以供参考。
  1.逆向思维训练
  如“自相矛盾”这一成语,若从逆向思维去理解,“自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矛与盾不是同类产品不能比较,即使矛戳穿盾,也不能说明这矛就是最尖锐的矛,同样也不能说明盾就不是最坚固的盾,自然,矛昏也就不矛盾了。
  2.纵向思维训练
  如名片,在当今社会可谓是熟视无睹了,若作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许多人的名片虽然与级别相当,但常常人无水平,名不符实。由此想到优质产品名不符实,先进单位名不符实,等等。
  3.多向思维训练
  这在数学解题中可常见到,如一题多解等。在语文教学中也可运用,如让学生谈谈纸的作用,运用多向思维就可以讲出诸如可以印刷书籍、抄写作业、包糊东西、引火烧饭等多种用途。
  4.综合思维训练
  简而言之就是异中求同,在不同的事物当中,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那就是“变”,哪里变了呢?为什么会变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达到了综合思维训练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
  平常我们的教学都是把课文的重点当做教学的重点。但有时课文的重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而课文的疑点又是必须掌握的,也要作为教学的重点。
  如《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人物形象分析可以说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大部分教师上这一课也是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变化而转的。但在课文中,学生一看就明白他是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走狗,因此在教学时,没有必要再把他作为教学重点分析来分析去,而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那群围观者的分析和环境的分析上。
  四、教学思路的突破
  1.从文题切入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的教学,可以从研讨标题人手安排教学思路。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沙漠里真的有什么离奇鬼怪的东西吗?沙漠里那些光怪陆离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课文是怎样用科学道理把这些现象解说清楚的?请同学们在读课文之后,就这些问题发表见解。
  2.从开头切入
  如《故乡》一文的教学,可以从开头切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据此可提出问题:“我”的故乡现在怎样了,与二十余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这次回故乡会遇到哪些人呢?他们现在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我”会有什么感想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领会“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3.从结尾切入
  如《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做:请同学看课文的倒数第三行,“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请同学们研究研究、思考思考那群人“笑”什么呢?他们为什么“笑”呢?他们“笑”的具体内容都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从插图切入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可让学生看课文插图,思考问题:这图中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游行和看游行)为什么游行?新装哪里来的?这新装有什么特性?你们相信有这样的衣服吗?而皇帝却上当受骗了,该怨谁呢?请你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进一步明确这些人物与“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受骗。
  5.从关系切入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叙写了鲁提辖、金氏父女、郑屠户三个方面的人物。抓住这三个方面人物之间的联系,去理解人物形象,既条理清晰,又便于学生领会。
  突破初中语文教学常规包括很多方面,以上只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的几点做法和看法。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目前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只有大胆地突破教学常规,创新教法和学法,才能使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也才能培养出《标准》提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
其他文献
写作一直占据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可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学生写作时常常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尴尬情形。那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呢?《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灵秀的山水令人赏心悦目,也可怡情悦性,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人内心荡漾出才气和诗意。水气氤氲的楚地孕育出了草木丰盛的《楚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写作
所谓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即是对水务事业相关职能及运行流程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防洪与排涝、城市供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及污水处理、农田水利及水电、地下水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在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活动,但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看只是一种点缀而已,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把它作为一种补充,并且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浪费教师精力,耗费教学时间,非常影响教学质量。但实践证明并
叙述了由8个铝制翼片组成的组合芯模的加工过程。针对产品尺寸较大,加工过程中易变形的特点,采取严格控制配合面间隙,选择组合装配加工的方法。通过介绍产品的最终加工质量及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传输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也悄悄地影响着这个时代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利用网络听歌曲、看视频、阅新闻、查资料、传信息、玩游戏,可以说,网络生活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在翻开书本、提起笔时,心头沉重,神情“哀怨”,但打开电脑、手触键盘时,却两眼放光,神采飞扬。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分类的不同,对纳米复合陶瓷材料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制备工艺,讨论了纳米复合陶瓷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材料的强韧化机理。
幸福是心灵的悸动,是一种感悟。语文教学的魅力何在?它蕴涵在悠远的阅读中,流淌在美妙的文字里,氤氲在学生们渴求的眼神中,闪烁在师生心灵撞击的一瞬间。语文即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而文学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虽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才是学习语文的好老师。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唤醒学生心灵的感动,这正是语文的特性所在。让课堂成为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心灵交融的情感场,这
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只要是学习,总会有错,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心理学家盖耶认为:“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这样中肯、深刻的语言能启迪我们深思。既然学习中的错误不可避免,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错误,以什么样的策略去纠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觉得,充分利用学生错误这一难得的资源去生成预设之外的精彩,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和智慧,也体现了教师新课程观念的落实、人文主义的关
世界上各种思潮时起时落,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的热点。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转变为现代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并不是对立或替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