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9年1月创刊至今,每周一期的《新民周刊》迎来了第1000期。
无数次风雨兼程的新闻路上,无数次悲喜交加的追踪对话。无数个挑灯达旦的编排夜晚,激情与梦想支持着我们砥砺前行。
20年,二十多张封面,我们记录历史,这些封面也见证了我们的历史。
3本试刊号 1本创刊号
《新民周刊》也由此诞生
1998年7月25日,由创刊60年的文汇报和创刊69年的新民晚报联合组建而成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正式成立,上海自己的综合性新闻周刊《新民周刊》也由此诞生。从组建编辑部到64页的创刊号出版,前前后后只有几个月时间,其间还出了ABC三本试刊号,从封面报道中看出当年创刊人的各种新闻尝试。
试刊号A的封面报道《试管喜孕龙凤胎》,是摄影记者潘文龙的图片报道,讲述了1998年11月24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试管婴儿龙凤胎的故事。试刊号B的封面是《飞行采访:一个人的战争》,仍是由摄影记者拍摄的一个人在荒山野林的图片报道,颇有点贝爷《荒野求生》的味道。当然,图片报道作为封面只能在早期的《新民周刊》上看到,之后的深入报道才有资格成为封面。试刊号C是《美英空袭伊拉克中国政府表示遗憾和谴责》。
在当年的周刊人看来,这三本试刊号的特稿更精彩,只不过出于谨慎而没有上封面。如试刊号A的《200上海男人体验“伟哥”》,试刊号B的《分房“末班车”几多离奇剧》,试刊号C的《冬夜暗访“洗脚屋”》等,调查报道也成为周刊的一块金字招牌。这样的谨慎也体现在1998年底拼版的创刊号(出版日期是1999年1月4日),封面照片是“桑兰笑迎新年”,而封面上字体最大的却是《太湖排污者的最后日子“零点”前的疯狂》。
4.15空难大救援
1999年4月15日16時01分35秒,大韩航空6136号货机(KAL6316)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前往韩国汉城,约3分钟后在闵行区莘庄镇莘西南路西侧的建筑工地附近坠地爆炸,导致附近多户民房被损,数人伤亡。
《新民周刊》第一时间派出了三位文字记者、一位摄影记者和一位实习生进行采写。由于当时的《新民周刊》周五晚上就要送印,而空难发生在周四下午,留给编辑部的时间只有一天半。可以说,这个封面是“抢”出来的。
股民原始部落作客新民周刊聚焦“杨百万们”
“杨百万”本名杨怀定,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1990年,他用一万元买的第一只股票“电真空”大涨,杨怀定净赚150多万元,有了“杨百万”的名号。
而周刊的这篇封面文章是最早接触他的一位媒体人写的,主要回忆“杨百万”是如何被媒体发现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已经存在的150余名与“杨百万”同一“数量级”的股市大户中,为何独有“杨百万”名利双收?
目标:恐怖主义打!
对于全世界媒体而言,2001年最重大的新闻事件非“9·11”莫属。虽然本刊当时正好有记者就在美国,但本组封面报道的新闻事实方面主要还是借鉴了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内容。
封面没有拘泥于事件本身,而是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恐怖主义的态度——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9月12日同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通了电话。江泽民表示,我们愿意与美方和国际社会加强对话,开展合作,共同打击一切恐怖主义暴力活动。
上海赢得F1
这一年的10月,上海赢得了F1世界锦标赛2004-2010年中国大奖赛的主办权。F1赛事与世界杯足球赛、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列称为世界的三大赛事。当时的申城街头巷尾多的是F1的各种“喧嚣”:上海真是不得了,北京要2008年奥运会才能等到那份热闹,而上海在2004年就先F1狂欢起来了。
这期的封面报道主要是摄影记者的图片为主,体现了2002年上海的希望——上海是条快道,F1是部快车,快车终于驶上了快道。上海F1,F1上海,互融,双赢!
阻击“非典”
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席卷中国,引起政府部门、国内外医学专家及普通民众的高度关注。对这一突发疾病怎样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防治,当年4月出版的《新民周刊》通过记者目击以及走访京沪有关医学专家与学者,并以简明扼要的图示,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报道。
而制图说明在这一期得到充分体现。创刊至今,周刊内容在文字和照片之外又多了一种用数据和图表说话的呈现形式,制图也渐渐成为周刊这样传统纸媒的强项。
刘翔:时代偶像
当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时,一颗体育巨星就此诞生,他的跨栏照片就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周刊也在这一年的9月初做了刘翔的封面报道。主打文章约的是资深体育记者阎小娴的深入报道,通过她对刘翔和孙海平的多次采访,还原了“新偶像”崛起的原因。
作为上海媒体,周刊对于刘翔这样的“上海飞人”格外关注。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周刊都有刘翔的详实报道,从奥运退赛到婚姻问题,从伤痛到退役,客观记录了这个中国第一体育偶像的职业生涯。
“上海闲话”讲勿来?
上海本地方言日渐式微,“上海闲话”是否会慢慢消亡?2005年的春天传出消息,上海市教委计划在年内启动“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该课题已被列入《2005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为此,作为上海唯一一份综合新闻类周刊,2005年4月出版的《新民周刊》对保护上海话,传承海派文化作了深入报道。
作为力争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也意识到了保护本地方言和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淘金上海
当年,有大约80万外来建筑农民工在上海辛勤劳作。他们是这座城市日长夜大、四通八达的真正见证者。一批批成功者脱颖而出,成为这座移民城市里收入颇丰的新人;更多的打工者挥洒汗水,把财富和流行带回四面八方。
在《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2006)》上,刊出了上海市权威部门对外来建筑农民工系统全面的调研报告,展示了这一群体的流动、择业、社会网络、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当年的调研发现,83%的被调查者表示将一半以上的年收入带回家,其中配偶在老家的农民工每年带回家的收入最多。
电梯房民主试验
对于像上海这样的老龄化社会而言,给老公房加装电梯在21世纪成为很多老人的心声。根据2005年的《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近七成城镇老人居住在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在10种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活动中,困难最大的就是上下楼梯。2001年,上海就在闸北开展了首个“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程,但是一直没有做成。几乎从工程启动的第一天起,政府、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一些居民就卷入了利益与矛盾的漩涡,角色众多,关系复杂,众说纷纭,倒似乎谁都有了委屈。关心民生的周刊在2007年6月推出的封面报道,追问“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究竟难在哪里。
汶川 奥运
2008年是新闻大年。这一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让周刊派出了7位记者深入灾区,推出了三期封面报道。从现场情况到救援报道,从灾后重建到全国支援,周刊人用三期扎实的采访内容真实还原了汶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
2008年,另一件大新闻就是北京奥运会。为此,周刊从当年3月到8月,推出了6期不同角度的封面报道——《中国军团奥运冲金揭秘》《中国教头大阅兵》《北京奥运会十大巅峰对决》《2008身边的奥运》《中国式亮相》《奥运幕后揭秘》。
百年留声,寻访上海歌星
一般认为上海流行音乐的源头是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这首歌由黎明晖演唱、录制成唱片则在1929年。2009年,可以说是上海流行音乐诞生80周年。
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学博士和著名主持人王勇在主编的《上海老歌1931-1949》之后又推出了《上海老歌縱横谈》和《上海老歌金曲100首》。本期封面专访了王勇,并回顾了上海近百年来的流行音乐和上海歌星,重温声音背后的人和事,用音乐打开上海历史的一扇窗,也延续了《新民周刊》保护和发扬海派文化的传统。
世博会 11·15大火
2010年,贯穿全年的新闻莫过于世博会了。《新民周刊》在4-6月连续三个月、每个月推出一个有关世博会的封面报道——《六个人的世博》《世博深度攻略》《世博会生意经》。周刊几乎所有记者都被分到了世博会的选题,跑遍了世博会的角角落落。
而胶州路11·15大火,则是上海那一年最难忘的新闻事件。周刊黑白的封面,引人注目。“11·15烧痛上海”封面报道,不仅回顾了这一惨剧的本身,也提出了高楼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7.23动车事故
这一年的7月23日,两列动车在浙江温州境内发生追尾事故,导致重大人员伤亡,震惊全国,周刊派出调查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展开深入调查,挖掘事故原因,同时在新民周刊官方微博首次尝试直播联动。这一年周刊还聚焦了中国童丐、救助站乱象等问题,推出了多个重量级的深度调查报道,以期推动社会进步。
无数次风雨兼程的新闻路上,无数次悲喜交加的追踪对话。无数个挑灯达旦的编排夜晚,激情与梦想支持着我们砥砺前行。
20年,二十多张封面,我们记录历史,这些封面也见证了我们的历史。

1998年
3本试刊号 1本创刊号
《新民周刊》也由此诞生
1998年7月25日,由创刊60年的文汇报和创刊69年的新民晚报联合组建而成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正式成立,上海自己的综合性新闻周刊《新民周刊》也由此诞生。从组建编辑部到64页的创刊号出版,前前后后只有几个月时间,其间还出了ABC三本试刊号,从封面报道中看出当年创刊人的各种新闻尝试。
试刊号A的封面报道《试管喜孕龙凤胎》,是摄影记者潘文龙的图片报道,讲述了1998年11月24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试管婴儿龙凤胎的故事。试刊号B的封面是《飞行采访:一个人的战争》,仍是由摄影记者拍摄的一个人在荒山野林的图片报道,颇有点贝爷《荒野求生》的味道。当然,图片报道作为封面只能在早期的《新民周刊》上看到,之后的深入报道才有资格成为封面。试刊号C是《美英空袭伊拉克中国政府表示遗憾和谴责》。
在当年的周刊人看来,这三本试刊号的特稿更精彩,只不过出于谨慎而没有上封面。如试刊号A的《200上海男人体验“伟哥”》,试刊号B的《分房“末班车”几多离奇剧》,试刊号C的《冬夜暗访“洗脚屋”》等,调查报道也成为周刊的一块金字招牌。这样的谨慎也体现在1998年底拼版的创刊号(出版日期是1999年1月4日),封面照片是“桑兰笑迎新年”,而封面上字体最大的却是《太湖排污者的最后日子“零点”前的疯狂》。

1999年
4.15空难大救援
1999年4月15日16時01分35秒,大韩航空6136号货机(KAL6316)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前往韩国汉城,约3分钟后在闵行区莘庄镇莘西南路西侧的建筑工地附近坠地爆炸,导致附近多户民房被损,数人伤亡。
《新民周刊》第一时间派出了三位文字记者、一位摄影记者和一位实习生进行采写。由于当时的《新民周刊》周五晚上就要送印,而空难发生在周四下午,留给编辑部的时间只有一天半。可以说,这个封面是“抢”出来的。

2000年
股民原始部落作客新民周刊聚焦“杨百万们”
“杨百万”本名杨怀定,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1990年,他用一万元买的第一只股票“电真空”大涨,杨怀定净赚150多万元,有了“杨百万”的名号。
而周刊的这篇封面文章是最早接触他的一位媒体人写的,主要回忆“杨百万”是如何被媒体发现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已经存在的150余名与“杨百万”同一“数量级”的股市大户中,为何独有“杨百万”名利双收?

2001年
目标:恐怖主义打!
对于全世界媒体而言,2001年最重大的新闻事件非“9·11”莫属。虽然本刊当时正好有记者就在美国,但本组封面报道的新闻事实方面主要还是借鉴了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内容。
封面没有拘泥于事件本身,而是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恐怖主义的态度——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9月12日同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通了电话。江泽民表示,我们愿意与美方和国际社会加强对话,开展合作,共同打击一切恐怖主义暴力活动。

2002年
上海赢得F1
这一年的10月,上海赢得了F1世界锦标赛2004-2010年中国大奖赛的主办权。F1赛事与世界杯足球赛、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列称为世界的三大赛事。当时的申城街头巷尾多的是F1的各种“喧嚣”:上海真是不得了,北京要2008年奥运会才能等到那份热闹,而上海在2004年就先F1狂欢起来了。
这期的封面报道主要是摄影记者的图片为主,体现了2002年上海的希望——上海是条快道,F1是部快车,快车终于驶上了快道。上海F1,F1上海,互融,双赢!

2003年
阻击“非典”
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席卷中国,引起政府部门、国内外医学专家及普通民众的高度关注。对这一突发疾病怎样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防治,当年4月出版的《新民周刊》通过记者目击以及走访京沪有关医学专家与学者,并以简明扼要的图示,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报道。
而制图说明在这一期得到充分体现。创刊至今,周刊内容在文字和照片之外又多了一种用数据和图表说话的呈现形式,制图也渐渐成为周刊这样传统纸媒的强项。

2004年
刘翔:时代偶像
当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时,一颗体育巨星就此诞生,他的跨栏照片就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周刊也在这一年的9月初做了刘翔的封面报道。主打文章约的是资深体育记者阎小娴的深入报道,通过她对刘翔和孙海平的多次采访,还原了“新偶像”崛起的原因。
作为上海媒体,周刊对于刘翔这样的“上海飞人”格外关注。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周刊都有刘翔的详实报道,从奥运退赛到婚姻问题,从伤痛到退役,客观记录了这个中国第一体育偶像的职业生涯。

2005年
“上海闲话”讲勿来?
上海本地方言日渐式微,“上海闲话”是否会慢慢消亡?2005年的春天传出消息,上海市教委计划在年内启动“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该课题已被列入《2005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为此,作为上海唯一一份综合新闻类周刊,2005年4月出版的《新民周刊》对保护上海话,传承海派文化作了深入报道。
作为力争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也意识到了保护本地方言和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2006年
淘金上海
当年,有大约80万外来建筑农民工在上海辛勤劳作。他们是这座城市日长夜大、四通八达的真正见证者。一批批成功者脱颖而出,成为这座移民城市里收入颇丰的新人;更多的打工者挥洒汗水,把财富和流行带回四面八方。
在《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2006)》上,刊出了上海市权威部门对外来建筑农民工系统全面的调研报告,展示了这一群体的流动、择业、社会网络、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当年的调研发现,83%的被调查者表示将一半以上的年收入带回家,其中配偶在老家的农民工每年带回家的收入最多。

2007年
电梯房民主试验
对于像上海这样的老龄化社会而言,给老公房加装电梯在21世纪成为很多老人的心声。根据2005年的《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近七成城镇老人居住在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在10种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活动中,困难最大的就是上下楼梯。2001年,上海就在闸北开展了首个“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程,但是一直没有做成。几乎从工程启动的第一天起,政府、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一些居民就卷入了利益与矛盾的漩涡,角色众多,关系复杂,众说纷纭,倒似乎谁都有了委屈。关心民生的周刊在2007年6月推出的封面报道,追问“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究竟难在哪里。

2008年
汶川 奥运
2008年是新闻大年。这一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让周刊派出了7位记者深入灾区,推出了三期封面报道。从现场情况到救援报道,从灾后重建到全国支援,周刊人用三期扎实的采访内容真实还原了汶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
2008年,另一件大新闻就是北京奥运会。为此,周刊从当年3月到8月,推出了6期不同角度的封面报道——《中国军团奥运冲金揭秘》《中国教头大阅兵》《北京奥运会十大巅峰对决》《2008身边的奥运》《中国式亮相》《奥运幕后揭秘》。

2009年
百年留声,寻访上海歌星
一般认为上海流行音乐的源头是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这首歌由黎明晖演唱、录制成唱片则在1929年。2009年,可以说是上海流行音乐诞生80周年。
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学博士和著名主持人王勇在主编的《上海老歌1931-1949》之后又推出了《上海老歌縱横谈》和《上海老歌金曲100首》。本期封面专访了王勇,并回顾了上海近百年来的流行音乐和上海歌星,重温声音背后的人和事,用音乐打开上海历史的一扇窗,也延续了《新民周刊》保护和发扬海派文化的传统。

2010年
世博会 11·15大火
2010年,贯穿全年的新闻莫过于世博会了。《新民周刊》在4-6月连续三个月、每个月推出一个有关世博会的封面报道——《六个人的世博》《世博深度攻略》《世博会生意经》。周刊几乎所有记者都被分到了世博会的选题,跑遍了世博会的角角落落。
而胶州路11·15大火,则是上海那一年最难忘的新闻事件。周刊黑白的封面,引人注目。“11·15烧痛上海”封面报道,不仅回顾了这一惨剧的本身,也提出了高楼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2011年
7.23动车事故
这一年的7月23日,两列动车在浙江温州境内发生追尾事故,导致重大人员伤亡,震惊全国,周刊派出调查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展开深入调查,挖掘事故原因,同时在新民周刊官方微博首次尝试直播联动。这一年周刊还聚焦了中国童丐、救助站乱象等问题,推出了多个重量级的深度调查报道,以期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