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过程”的教学 推进“有思维”的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o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识时间”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特别是“认识几时几分”这个教学重、难点,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实施“有过程”的教学,推进“有思维”的学习,能使学生有体验、有质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关键词]认识 时间 过程 思维 体验 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21
  人教版新教材改编后,“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段分两段进行教学,即第一段安排在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第二段安排在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分”,旨在使学生能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新教材的改编使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更趋于合理,降低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新教材将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分”放在“表内乘法”后面进行教学,方便学生利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分”的计算,大大降低了时间单位“分”的认识难度。下面,我就有效突破“认识时间”教学的重、难点,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铺垫过程,深入全面
  新教材改编后,虽然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的学习难度有所降低,但这并不代表着教学就可以草草了事。郑毓信老师在评课时曾说过:“如果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认识整时’这一知识目标,那么在给少数后进学生更多关注的同时,教师要大胆地去设定新的更高的教学目标……我们不应唯一着眼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应采取更为广泛的视角。”的确,教师应该从更广泛的视角去实施教学,为后续“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做好铺垫,从而降低学生学习“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
  1.玩得充分,学有价值
  教材上用来认读整时的钟面一般都是静止的,而真实的表针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同时,表针的运动是具有方向和速度的,而学生对表针运动方向和速度的感知对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钟表,使教学更有效、更有价值。如练习“过1小时是几时”等题目时,要让学生亲手拨一拨钟表,使学生对整时及其顺序有更深刻的体会,为后面学习“几时几分”奠定基础。
  2.练得到位,渗透铺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快到”或“刚过”某个整时来表达一个大概的时间,改编的新教材中也渗透了这一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整时的认识,而且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了铺垫。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出示钟面(1):
  师:这是几时?是整时吗?可能是几时?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根据分针的位置可以确定是整时,但要知道是几时,关键要看时针。
  出示钟面(2):
  师:这是几时?确定是整时吗?(借助虚线来判断)现在大约是几时?
  ……
  通过问题,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体会到整时和大约几时的本质区别,为突破“认识几时几分”的难点埋下伏笔。
  二、突破过程,深入浅出
  学生在认读几时几分时,往往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要明确时针和分针旋转的方向,再看时针走过了几为几时,最后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是几分。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分”的教学突破,层层铺垫
  指针式钟表将时针、分针、秒针三个盘面合一,钟面上仅标有1~12这十二个数字,这对于认读几时有很大的帮助,但若要认读多少分,很容易受到钟面数字的干扰。因此,对于“分”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学得充分、扎实,才能使后续教学的展开更顺畅。首先,基于生活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后的新教材只让学生从钟面上5分5分地数出几时几分。同时,新教材将“认识时间单位——分”的内容放在“表内乘法”这一内容之后,便于引导学生利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多少分,大大降低了学生认读几分的难度。其次,当分针在钟面的右半区域时,学生认读时间相对容易;当分针在其他区域时,学生认读时间则有难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借助重要数值——15分、30分、45分、60分(0分),为认读时间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补一补不完整的钟面(缺少小格的钟面)”“填一填相应的数字”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分”的认读。
  2.接近整时时刻的教学突破,层层推进
  如“9时55分”这样接近整时的时刻,学生容易受到肉眼的局限,产生困惑:“时针明明指向10,怎么会是9时多呢?”其实,此时的时针并没有指向10,应该是差一点点到10,只是由于肉眼的局限,其中细微的差别看不出来而已。如果一年级时进行“大约几时”内容的渗透,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一铺垫,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时,可先请学生观察这个钟面快几时了,如果是快10时,说明距10时还差一点,那么钟面的时刻就应该是9时多。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拨一拨”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然后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
  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的练习,让学生由时针推知分针的指向,猜猜大约几时,然后出示完整的钟面让学生验证、认读。
  (1)猜一猜,现在大约是几时?
  早餐时间 中餐时间 晚餐时间
  (2)现在钟面是几时几分?
  ……
  三、体验过程,由“段”及“点”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将时间的学习与操作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认识和理解时间概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不是冰冷的、生硬的,而是有热度的、好玩的。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拨弄钟表,切实地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行规律,从而把握时针的位置指向,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几时半”为分界线,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在时间经过的“段”上下工夫,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时刻所在的“点”。如时针走1大格,对应分针走1大圈;时针走了1大格的几分之几,对应分针走了1大圈同样的几分之几。由于学生没有“几分之几”的概念,只有“一半”“一半多”“一半少”“刚过了”“快到了”这些概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概念来推进教学。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分针走1大圈、时针走1大格时不可浅尝辄止,而应借机引领学生对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做一番细致的体验。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经过活动、思考,把冰冷的知识还原回到鲜活的状态,从而在玩中学、学中习、习中得,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络。”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可依托“一对一在线导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使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关键词]网络环境;一对一学习;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
评价改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重视学生参与,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是当前评价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要求。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所感、所思、所得与所惑,我尝试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经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我欣喜地发现数学日记可以为数学学习演绎别样的精彩,还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完善。  下面请与我一起走进
[摘 要]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儿童。在准备“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要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彩还是要对儿童的学习真正有帮助?教学究竟应该如何顺应儿童已有经验,怎样理解儿童的学习困难,促进每一个儿童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呢?  [关键词]儿童数学现实 任务驱动 助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04  如果说一个教
目前,为数不少的学生不喜欢写作业,而学生不愿意写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单调无趣,没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分层的作业;有的即便是层次性不同的作业,但学生缺乏选择的权利,导致很多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而作业有时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由于更多采用的等级制,也让很多学生在作业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怎样让学生对作业感兴趣,还能让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呢?我多年来对作
课堂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有效的评价应注重“过程”与“情感”这两个维度。  一、延迟评价——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课堂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1.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探究性学习中让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说”是语言的口头表达方式。通过“说”的多向对话。不但可以实现思维过程的外化,更能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特别是在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说话练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表述中理解和运用概念,能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下面是我用“说话”的方式复习“数的整除”时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摘录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本质出发,展现数学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找规律 核心 创设情境 探究 错误资源 数学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30  英国学者P·欧内斯特说过:“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估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能发展学生的数感,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又能支持探索笔算并监控笔算的结果,还能便捷地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算意识及其技能培养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那么,如何才能估得对、估得准,将多种估算方法和谐地融为一体呢?下面以自己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谈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估算的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以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自居,以自己的理解为学生选择、安排学习内容,从教学的视角来决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彻底改变现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给学生。“让学”
[摘 要]構建一个生动、主动、能动的数学课堂是当下的教学理念。为了提高课堂实效,颠覆“验证”的实验方法,以“可能性”这一课的教学为例,采用“推断”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实验与观察、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验证;推断;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