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斗争”到“协调”:试析“和谐社会”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48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不仅具有“斗争性”,还具有“协调性”。在战争、动荡的年代,对于矛盾的认识更多地强调其“斗争性”的一面,有此原则指导下的理论,自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于矛盾着的双方的斗争推动。但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主题,需要的是一种和谐、合作的关系,需要强调矛盾的“协调性”。党中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他文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始,日本进行了一场以经济振兴为核心目标、以行政规制缓和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探究日本行政规制改革的历程,剖析日本行政规制改革的特征,对我国行政规制改革
积极扩大利用外资,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一直是我省对外开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五年中,我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外资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老基地
在详细分析滩涂湿地服务功能的基础之上,评估了上虞市世纪丘滩涂围垦前、后服务功能的效益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滩涂围垦前,生态环境功能效益与社会经济功能效益分别占总效益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摘要]由于受到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冲突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在裂变、重组和融合的过程中,其生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其文化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民族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关键词]民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98—02    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