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烟鼓舞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祭娱神的原始图腾
  煨桑堆散发出熏人欲醉的轻烟,不绝于耳的炮声鼓声,摩肩接踵的长队……
  惊心动魄的血祭娱神节、神秘待解的原始於菟舞蹈充溢着神秘的文化色彩。虔诚的人们奉献自己的肉体和鲜血取悦神灵。人神相通、万物有灵,桑烟鼓舞的原始图腾表现了藏民族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美德,蕴含着远古深邃神秘的气息……
  
  
  阳历1月份的青藏高原正是寒冬的季节,即便是晴空万里也觉不出太阳的温暖。而装扮“於菟”的男青年却脱光上身、挽起裤管。一位赤裸上身,裤腿挽至大腿根部少年的出现,开始了祭祀活动的前奏。少年跳上祭台,由村里的画师将煨桑灰涂抹到身上、脸上甚至头发里,清秀俊朗的面孔,顷刻间面目全非。化妆师用锅底黑烟在他们的脸、上身和四肢上画满虎豹斑纹,还把头发一撮煨扎成毛刷状,以模拟愤怒状的老虎。他们各个腰挎长短刀刃,两手各持一根粗树枝,枝上粘有白色带经文的符纸。於菟装扮就绪后,便在头戴五佛冠的巫师“拉哇”带领下到山神庙中跪拜诸神,由拉哇击鼓诵经祈求神灵保佑全村平安并授予於菟以神力为各家驱魇除疫。此时,庙官不断给众於菟灌酒,以达到抵御寒冷和促使於菟酒醉晕迷进入应有境界。
  大块羊内脏和一串吹鼓的羊肠被一位凛然生威的於菟叼在口中。拉哇开始煨桑、敬酒、敲鼓,宣布祭祀正式开始。众於菟在逐被灌过酒之后便不能说话,拉哇向众於菟传达神灵的旨意后,於菟便成为驱魇的“神虎”,祭祀进入了实质阶段。两只大於菟和五只小於菟开始先在庙前广场上围圈疯狂地跳起“虎舞”,以示神虎之威风。“虎舞”的动作凝重而古拙,豪放而粗犷,充分显示着古羌人因崇虎而模拟老虎姿态的遗存。“虎舞”以节奏性很强的锣鼓作为伴奏,轮流提单腿向前蹦跳,并配合手握长树枝的双臂或静止不动或反复上举或左右开合等姿态组成舞蹈的基本动态。於菟动作的幅度和快慢,随巫师根据现场人们的情绪和需要敲出不同强弱起伏、快慢变化的鼓点而定.在鼓声的引领下,7位於菟绕桑堆以垫步吸腿的舞蹈动作环舞三圈。
  突然,响起一阵火枪的鸣响,小於菟们停止了舞蹈迅猛地奔跑下山,分两路进村开始进入各家进行驱魔。而另两只大於菟则在后面依然按照锣鼓节奏跳着“虎舞”伴随拉哇和一名锣手一起舞下山去,由拉哇赶着在村口巡视,小於菟则挨家翻墙入户。村里人家早已备好了圈馍(中间留孔的大饼)、奶茶、果品、酒肉等,家家屋内摆放着酒、肉,关门闭户等待着“老虎”的来临。於菟向来采用越屋、翻墙的方式入宅,入户之后,不停地在房内蹿跳,见馍就拿、见肉就叼,以示驱走妖魔。如出现谁家有被於菟遗漏未去的,主人家必会主动送来供品,以祈求人畜平安。逐疫、斩妖、除祟后小於菟享用各家事先为他们准备的供品,并将圈饼一一套在手举的粗树枝上,口中叼着大块淋血鲜肉后,再度爬上屋顶前往他家。而一直跳着“虎舞”的拉哇一行,却以舞姿在村中走街串巷进行巡视,拦截从各家幸免逃遁的妖魔鬼怪。拥簇在自家屋顶上的人们,纷纷把圈饼套在串街大於菟手中的长树枝上,或把供品摆放在他们必经的路上供大老虎享用,以了却请神虎除祟的心愿。
  
  六月会 血祭娱神的狂野节庆
  
  六月会,藏语称为“六月鲁热”,亦称血祭娱神节,意为六月献给神、龙的歌舞;虔诚的人们奉献自己的肉体和鲜血取悦山神。它蕴含着宗教、历史、民俗等神秘信息,表现了藏民族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美德。六月会每年从农历六月十六日起正式开始,一般到六月二十五日结束,活动主要集中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传说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民不聊生,最后在唐朝皇帝和藏地宗教界活佛等共同努力下,双方终于化解了矛盾。激动的将士们在达里加、赤嘎等地建起白塔。达里加主要守卫者玉察于当年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五日,按照藏族习惯向各神磕拜并隆重举行白祀和红祀。白祀祀品为果、面、糖、酸奶、奶茶等。红祀祀品为活羊等,并敲羊皮或牛皮鼓庆祝唐蓄结盟。传说欢庆时,在达里加天湖里显示了无量光佛和如来佛的化身虎头龙和豹头龙,两条巨龙与欢乐的人们一起翩翩起舞……
  农历六月十六日,“六月会”正式开始。
  早晨,村里年轻人将供着夏琼神的神轿从庙里抬出来,并用松枝、柏侧枝、柳树枝和各种哈达、绸布进行装饰.然后由法师带领神轿,进每家每户做法事,祛灾辟邪、保护全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从十七日早晨开始,为了取悦神灵,每户把供品送到庙里去供奉夏琼神,同时各村亭以白祭(滋耙、酥油、酒、鲜花和水果)和红祭(杀牛羊取血)来祭弼神灵。男人们在法师的带领下,身着节日盛装,打着各种彩旗,敲响铜锣,呼喊着神灵的名字,排着长队到山上插“拉不泽”(即插箭杆)。在山上嘛呢堆前,先点火煨桑(点燃松枝、柏枝、糍粑等),燃放鞭炮。然后,法师向煨桑台洒上白酒、酸奶,朝空中抛洒青稞,最后拿起一支木箭把它插在“拉不泽”(神居住的地方),这支不能使用的箭表示永远休战。
  
  人们开始举着地方神祗的旗帜围绕着嘛呢堆转圈,高呼神的名字“喔哈”。边走边向空中抛出“龙达”(一种绘有马、龙、狮、虎、鹏的各色纸片)。“龙达”藏语为风马之意,表示这些飞禽猛兽会将人世间的愿望带给神灵,保佑家乡风调雨顺,和平安宁。
  在庙前的广场上,人们同样敬神煨桑,接下来,大家开始跳起传统的祭祀舞蹈,这是整个六月会的高潮。舞蹈最为常见的有“拉什则”(神舞)、“鲁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三种。
  “拉什则”,称为“神舞”,是藏族流传久远的一种祝福吉祥的舞蹈,也称“龙鼓舞”。舞蹈所用的锣和一种本地独有的羊皮鼓,也称龙鼓或神鼓,藏语称为“拉纳”。这是种古代羌族祭神用的器具,被视为经文和祈神、庆典的吉祥物。
  龙舞藏语称为“鲁什则”。据说很久以前,同仁地区缺水,人们便在泉边进行祭祀,并献舞取悦龙王,六月会中的龙舞就是由此演化而来。“龙舞”祭祀多是在河边举行,一人站在边上敲锣指挥,其他人手执龙鼓、面具,在法师的带领下排成各种阵形,一边起舞,一边高声呼喊。
   “军舞”,藏语称为“莫合则”,一种古代藏族军队舞蹈。据说是在藏王赤松德赞时,唐蕃之问经过多年战争以后,最终实现了和平,人们跳舞欢庆,由此,这种舞蹈开始在同仁地区流传开来。过去,舞者手持弓、矛、刀等各种武器和军旗,现在只有军旗得以保留,各种武器则被每个舞者手中的一个彩绘的小木棍代替。“
  最惊心的是法师为一些小伙子插“口钎”,也叫“锁口”。法师从一个泡青稞的水桶里捞出一把铁钎,这种铁钎大约有20厘米长,一头磨得尖尖的,另一头系着红穗,很像烤肉串的铁钎,跳舞的小伙子围成圈,法师站在圈内,观察每个从他眼前过去的人,将铁钎从一些人的腮外,刺穿腮帮,插入口中,把嘴锁住,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神的敬意。被插“口钎”的人不觉疼痛,几个时辰后拔掉铁钎既不流血将来也不留疤,这确实是种令人费解的现象。
  为了消灾免祸,法师会在青年人背上插满铁钎,被插的青年在法师的带领下翩翩起舞,转一圈后猛地抖动身体快速舞蹈,直到把身上所有铁钎跳掉为止,预示这个人的灾祸也就随着铁钎落地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俗也在逐渐消失,这些古老的习俗,究竟还能够存在多久,恐怕没有人知道。
  最动魄的场面是法师“开山”。叙述完本村一年的福祸以后,伴随着越来越快的龙鼓鼓点和人们的高呼、呐喊,法师爬上个事先准备好的几米高的木杆,当地人称为“龙树”,用刀砍自己的头顶,直到鲜血淋漓。接着,跳舞的族人会一边高声叫喊,一边将法师的鲜血粘在洁白的哈达上,同时将哈达缠绕在一个木杆顶端,由法师亲手举着,一边跳舞,一边跑出村将粘满鲜血的哈达分放在村子的四角,点火焚烧。当地藏族人认为人的灵魂是神给的,骨肉是爹妈给的,为了感谢上苍和爹妈的恩情,他们在自己头上“开山”,让鲜血滴滴注入大地,用以祭祀神灵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时紧时慢的锣声中,伴随着龙鼓那神秘的节奏,人们口中呼喊着神仙的名字,由法师带领,抬着神轿,围着煨桑台起舞,同时,法师手中拿着由两片刻有不同标记的木条组成的法器,不断地将它们抛向地面,观看木条组成的结果,以判断吉凶。他还不断地用两个银碗从一个桶中舀出事先已经泡酸发酵青稞,洒向四方,以谢神灵。
  村民把从家中带来的“朵玛”(用糍粑做的供品)、酸奶、哈达、白酒、鲜花和水果依次排队抛向煨桑台中,顿时煨桑台浓烟四起,到处飘着松树枝的味道。右旋海螺吹响了,声音在庙中回荡。他们相信,神祗一定能嗅到这桑烟的熏香、听到悠扬的法音。
其他文献
介绍了工业杂醇油的来源、使用现状及几种处理杂醇油的方法,概述了杂醇油在化工、食品、饲料和日用方面的综合应用。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current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