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管理是学校教育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发展和超越,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生态的灵魂。立足校本,培育提炼校园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生态构建的安身之道、立命之所。在学校文化的指引下,重构与优化学校教育生态是当下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夯实办学品格提升的基础。这不仅是当下教育发展的诉求,更应成为教育升级发展的自觉追求。
  【关键词】文化管理;教育生态;办学品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29-03
  【作者简介】汪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校长,高级教师。
  教育生态观借用了“生态”这一术语,是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它强调运用生态学原理、法则,思考、理解以及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是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念。教育生态观以一种生命动态的视角去观察学校的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当学校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学校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广阔更生动更丰富的空间,现代学校应当超越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外在追求,致力于校本化学校课程、内部管理、团队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切实提升自身的办学品格,丰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
  一、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生态的生命之源
  江蘇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建校13年来,依托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始终追随园区教育“四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坚持“以文化人,品牌立校”的办学方针,历经了团队融合创业阶段、特色项目品牌打造阶段、资源建设整体助推阶段。“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课程建设为重要载体,着力于校园文化的重建与改造,不断提升办学品格。基于办学多年的积淀与传承,结合当下教育的时代诉求,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进行重新顺理与完善。立德树人,以“种一朵莲花在心上”为办学理念;以“养正守真”为校训,“怀诚至善”为教风,“乐学尚美”为学风,回归教育本真;以“雅和”为校训,推崇“雅洁无痕,和灵有致”的校园精神,以“品馨如莲,质雅如花,打造品质教育生活”为发展愿景,在学校内涵发展上凝心聚力。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文脉指引,基于对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我们提出了“雅洁”的校园环境,“无痕”的德育,“和灵”的教学科研,“有致”的管理。核心价值观不再是空洞的文字宣讲,而是统领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方向的行动纲领,从墙上,从文字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指引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言行,在观念认同基础上产生积极的行为共振。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地生根才能赋予生命的活力,才会成为学校教育生态的生命之源。
  二、课程生态:学校教育生态的核心承载
  课程即生活,一所学校有怎样的课程就有怎样的生活,在对象上既关乎教师的教育生活,更关乎学生的成长,在时空上既关照当下,更着眼未来。因此,课程建设对学校而言至关重要,课程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课程生态决定了学校教育生态的品格。
  (一)以莲文化为主线,整体规划学校课程
  莲花学校地处盛产红菱莲藕的水乡古镇斜塘,学校因“莲花”而得名,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丰富而深远的文化标识,学校自办学以来就以“莲”作为学校文化的承载,不断塑造文化的内核。以“书香·墨香·莲香”三香校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书香校园、书法特色和廉洁文化建设;以“书品·学品·人品”为育人途径,倡导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伴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莲”已成为学校文化形象的标识代言,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莲文化已逐步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在区域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品馨如莲,质雅如花,打造品质教育生活”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景,以此为主线,我们规划了学校的整体课程架构,形成了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图谱。
  (二)构建生态化学习部落,营造多元学习空间
  现代学校越来越关注校园空间的充分利用,对学校而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能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莲花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改造的过程中,本着对未来学校的思考与展望,将教学区的空间环境布置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区的底楼以传统特色项目书法教育为主题,构建书画艺术长廊,二楼以科技创新为主题打造科学探索园地,三楼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空间数学课程,四楼是江苏省初中物理在线课程及英语学习空间,学校中庭的特色建筑馨园打造成经典人文阅读空间。通过对校园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将课程资源得以充分拓展延伸,学习空间不仅是一个物化的环境,更是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倡导线上线下相结合,倡导自由个性的学习体验,实现了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的时空转换,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由于学习组织形式的自然性、个体性、互动性,让学习过程更具生态的特征,形成了一个个自由开放的学习部落。
  (三)提炼个性化教学主张,给课程实施提供清晰的策略指引
  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要有整体性的策略指导,针对课程的实施,我们提出了“尝试为先,结构整合,高效反馈”的总体性策略,这是对已有经验的总结提炼,也是对教学改革方向的前瞻思考。在整体性策略指引下,各学科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提出了个性化的主张。基于对课程实施策略的思考,各学科在课型整体设计、教学手段与方式、学习方法、教学资源准备、学科及课堂时间管理、作业管理、学生管理、质量检测反馈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思考与探索。同时,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一体化的反思与设计,在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素养培养、教学技能方法各个层面充分对接融合,不断加强团队协作,逐步打造学科特色,最终实现“一科一特色”,做出自己的品牌。
  三、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生态的基础保障
  校本管理是构建学校教育生态的基础保障,一般认为,学校的管理历经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不断改进中得以丰富和完善。   (一)和谐校园,价值观认同
  无论教育生态还是生态教育,管理必然是柔和的、自然的、赋予生命关怀的,立足学校教育生態的视角,文化管理一定是目标追求。莲花学校已有十余年的办学积淀,已走过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正努力走向文化管理。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对管理的追求是“有致”,倡导和谐的工作环境,人文的情感关怀,追求管理的精致化。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达成观念的共识,价值观的统一,基于对共同愿景的期盼,不断增强全体教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强化主人翁意识,让师生的个人价值和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实现和发挥,让工作、学习和生活得以紧密地融合。
  (二)精致落实,提升管理品质
  在管理实践中,以校训“雅和”为宗旨,“雅”指向师生个体,气质高雅,言谈文雅,知识博雅。“和”指向团队,和融、和谐、和美。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能力和智慧,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营造温润静美的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围绕师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精细组织,体现管理即服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施个性化精细化的教学管理;以专业成长为导向,倡导生态化的教育科研;以德育课程资源网络为依托,倡导“无痕”的德育。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教育和成长,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目标,体现学校管理的教育性,指引性。通过强有力的落实,实现管理的精致化,通过文化管理,创设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最终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家园。
  四、教师团队:学校教育生态的文化核心
  教师是学校教育生态的核心元素,在构建学校教育生态过程中,教师团队理应成为积极的倡导者、参与者。教育的本质是人学,人学的本质是生命关系学,从这个视角来看教育,学校就是个生命交流、互动成长、共生共长的生态环境,教师应成为给学生文化促进、生命光亮和精神升华的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温度和亮度,学校的生态环境才会富有蓬勃的生命力。
  (一)给教师提供更全面的职业关怀
  莲花学校办学十余年以来,建有完善的教师管理及培训规章制度,尤其在师德师风方面,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方面,无论校内还是上级管理部门都给予了系统完整的规范培训,同时也给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各级各类平台。目前,各学科都有一定比例市区级骨干教师,整体教师队伍积极向上,年富力强。然而,如何让教师保持持久的工作热情,顺利度过职业倦怠期,成就对职业生命的高度自觉和活力,值得思考和探索。在教师培养上,我们习惯聚焦于师德师能,而缺乏对师情、师意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恰恰是孕育教师蓬勃工作热情的动力源泉,因此,学校努力探索对教师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交流,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断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提高人文修养,将工作、学习、生活温暖地融合,给职业生涯一个幸福的规划。
  (二)以评促发展,让评价机制成为教师成长的泵阀
  评价机制只有适切教育实际,适合教师职业特性,才能真正发挥引领激励作用。学校在充分尊重惯例,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评价机制的改革,尝试发展性评价,评价制度不是一个筛网,而是一个促进个体、团队不断进取的泵阀。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代会决策、监督职能,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民主公开的基础上倡导公平、公正。结合学校实际对各项考核制度进行调整,以评价改革为手段,促进教师对自我生命品质、教育品质、学习品质和人文品质的关照,不断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其宗旨与使命就是以文化人,学校教育生态的积极构建,是基于对学校办学风格与水平的积极主动思考,需要在集体智慧碰撞中成长,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良好的教育生态决定了学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和品格。为师生创设自由、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时空,为师生营造自然、温暖、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是每一所学校办学品格提升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关键词】绘本阅读;戏剧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7-0062-05  【绘本内容】  绘本Clever Rabbit and the Lion选自英国厄斯本出版社“我的第一个图书馆”系列绘本。故事主要讲述了高傲自大的狮子想要吃掉所有的动物,聪明的兔子利用了狮子自大的弱点,引诱狮子到河边。由于狂妄自大、利令智昏,狮子没
【关键词】建模过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58-03  数学模型是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或符号,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系统规律的数学结构,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把握和建立一系列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数学建模。一般来说,数学建模要经过模型准备、模型假设
主持人语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机遇,是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挑战。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一个简单的我口号,而要切实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亦不能脱离数学学科,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人所要面临的问题。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搭配现象,理解搭配过程中的规律,并能运用搭配规律思考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经历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归纳、抽象、论证能力,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的方式。  【教学过程与意图】  一、情景引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  情景:同学们经常喜欢玩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  1.同桌间自由游戏,体会两个人出不同的形状,形成一种
【摘 要】“花漾学园”源于地方历史文化与学校育人目标的融合,通过基地建设让学习有深度,加强特色课程建设让学习有融合度,从而助力学生的幸福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花漾学园;基地建设;课程落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6-0026-02  【作者简介】1.叶梅,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花神庙分校(南京,21
【摘 要】课外学科生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构成,是课堂教学的有机拓展和重要补充,承载着丰富多元的育人价值。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教育集团从重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学科间资源、融通校园资源三个方面探索课外学科生活的综合化实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思维方式;学科生活;综合融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2-0062-0
【关键词】提问策略;单元整体;筛选问题;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9-0051-03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是统编语文教材四上策略单元页导读里的一句话,陆九渊的这句话提示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提问策略。“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如同导火索,点燃思维火花,为“思”提供了方向。培养“问”
2016年12月30日下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全厅干部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6年教育工作,研究部署2017年教育重点工作任务。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和全体厅领导出席会议。  沈健强调,2017年是落实“十三五”規划的关键之年。全省教育系统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
【摘 要】在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存在重量轻质、过分关注特色化的不良倾向。为此,应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两大转向:一是要明确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次关系,从课程建设转向课程体系建设,并重点关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要明确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校本课程由特色化转向素养化。  【关键词】课程建设;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深度學习;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
策划人语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聚焦的主题是“新时代与江苏教育现代化”。  這是一种时代应答。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之相应的,教育既要主动融入“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中,自觉思考“新时代”给予教育的挑战和机遇,系统谋划“新时代”背景下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定位和建设蓝图;也要努力创造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步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水区”,突破“现代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