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新课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导入得法,架起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设置悬念导入法;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导入法;诗词材料导入法;图片文字导入法;生活化导入法。在历史教学导入时注意以下方面:问题明确;简洁明快;贴切自然;引人入胜。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入方法;教师
导入新课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导入得法,不仅能架起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新课题的学习、探究中。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导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1.设置悬念导入法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这样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2.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导入法
历史是已消失的社会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的历史,共同统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运用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导入,有助于学生在动态的历史事件中提高历史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鲜活的历史现象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诗词材料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时,自己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在欣赏类似的诗句中初步感知了丝绸之路神秘飘渺,从而更要有兴趣的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再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就请学生集体背诵、感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作者只用短短的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在毛泽东等革命家的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加深了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而且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所感染、膜拜,也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知识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图片文字导入法
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残迹;②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同时,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作旁白:“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叫法兰西,另一个就会被叫英吉利”。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140 多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生活化导入法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许多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所作为,他们会特别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譬如,我在讲授古代希腊的内容时,就开门见山的发问:“体育大家都很喜欢吧,那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项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与希腊有何关系?”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二、导入的注意点
作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导入时要认真考虑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尤其要考虑以下方面:
1.问题明确
导入是一个问题的开始,这个问题该怎样展开,要说些什么,语言怎样组织,怎样表述,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来决,而且还有准确无误地逐步提出。导入新课的语言切记拖泥带水或扯得太远,使学生不得要领,抓不住重点。
2.简洁明快
导入新课起着承上启下、贯通前后的作用。通过导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指向教师将要教授的新内容上去。因此,导入新课的语言简洁明快,层层深入,较快地切入主题,为新课的教授铺平道路,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达到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保持高昂的信息热情,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要讲的新内容或重点内容上去,导入的语言不宜长篇大论,或在细节问题上徘徊,而应言简意赅,引入主题。导入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3. 贴切自然
导语的设计要贴切、自然、符合逻辑,要与史实吻合,不能任意发挥、胡编乱造。更不能为了引起下文生拉硬扯地将关系不大的事例罗列上去。
4. 引人入胜
导入语应生动感人,尽量做到引人入胜,防止千课一招,平淡呆板。否则,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导入语往往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多教师都很注重导语的设计,这就要求导语要情真意切,以情感人。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应体现出多样化,因课而异,不拘一格,富有新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入方法;教师
导入新课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导入得法,不仅能架起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新课题的学习、探究中。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导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1.设置悬念导入法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这样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2.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导入法
历史是已消失的社会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的历史,共同统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运用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导入,有助于学生在动态的历史事件中提高历史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鲜活的历史现象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诗词材料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时,自己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在欣赏类似的诗句中初步感知了丝绸之路神秘飘渺,从而更要有兴趣的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再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就请学生集体背诵、感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作者只用短短的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在毛泽东等革命家的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加深了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而且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所感染、膜拜,也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知识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图片文字导入法
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残迹;②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同时,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作旁白:“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叫法兰西,另一个就会被叫英吉利”。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140 多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生活化导入法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许多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所作为,他们会特别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譬如,我在讲授古代希腊的内容时,就开门见山的发问:“体育大家都很喜欢吧,那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项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与希腊有何关系?”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二、导入的注意点
作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导入时要认真考虑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尤其要考虑以下方面:
1.问题明确
导入是一个问题的开始,这个问题该怎样展开,要说些什么,语言怎样组织,怎样表述,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来决,而且还有准确无误地逐步提出。导入新课的语言切记拖泥带水或扯得太远,使学生不得要领,抓不住重点。
2.简洁明快
导入新课起着承上启下、贯通前后的作用。通过导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指向教师将要教授的新内容上去。因此,导入新课的语言简洁明快,层层深入,较快地切入主题,为新课的教授铺平道路,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达到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保持高昂的信息热情,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要讲的新内容或重点内容上去,导入的语言不宜长篇大论,或在细节问题上徘徊,而应言简意赅,引入主题。导入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3. 贴切自然
导语的设计要贴切、自然、符合逻辑,要与史实吻合,不能任意发挥、胡编乱造。更不能为了引起下文生拉硬扯地将关系不大的事例罗列上去。
4. 引人入胜
导入语应生动感人,尽量做到引人入胜,防止千课一招,平淡呆板。否则,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导入语往往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多教师都很注重导语的设计,这就要求导语要情真意切,以情感人。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应体现出多样化,因课而异,不拘一格,富有新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