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一名谋划者,更是一名参与者、研究者、创新者。
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研究者”。教师在校本研修进程中,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和反思者。当教师以思考的视角审视教育,以追问的目光审思教育,以探究的姿态研究教育,以反思的触角融入教育时,已经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真正的校本研修应该根植于和谐的校园。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及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和谐教育体系,是校本研修不断前进的“助推器”。
网络是校本研修的有效载体。基于网络的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互动式创造性的校本培训能为校本研修提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校本教材编写。编写出教材,不标志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能以“因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为目的,也不能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为引起教育界关注,并借此扬名的工具。办学理念是校本课程的灵魂,校本课程开发应与办学理念结合起来,把办学理念渗入到校本课程,体现有机融合。校本课程也不是师本课程,应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开发,体现互动研究。
校本研修旨在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新型教师,创新教学成果。所以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应体现出整体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才培育观和超常思维的教育创新观。
校本研修不是购买几本参考文献、组织几次学习、空喊几句口号、举办几次有“影响力”的专家讲座、发表几篇所谓的“有价值”的论文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培养教师成为“口头理论家”。教师应不断反思,转变观念,成为一名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终身学习者”。教师应不断实践,转变角色,成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相融合的“实践创新研究者”。只要教育存在,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校本研修就不应停止。
校本研修应“以教师为本”,而不应使其成为教师工作中的负累。要让教师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使其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校本研修,自我定位,自我导向,自我修养,自我评价,自我提高。激励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实践反思中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当教师意识到研修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并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时,当教师思考并实践着,学习并工作着,充实并幸福着时,已经融入了校本研修。
作为一名管理者,在校本研修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短木板”,及时“揭短”,迅速“补短”,共同达到一个平齐的新的高度。这是“木桶理论”给我们的启迪。然而,仅“补长短板”还是不够的,还应该“筑牢桶底”和“补牢缝隙”。筑牢桶底就是在当前校本研修效果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评估机制,这是校本研修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补牢缝隙就是搞好一班人的密切协作和紧密配合。只有“补长短板”“筑牢桶底”和“补牢缝隙”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带出全面过硬的集体,促进校本研修的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研究者”。教师在校本研修进程中,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和反思者。当教师以思考的视角审视教育,以追问的目光审思教育,以探究的姿态研究教育,以反思的触角融入教育时,已经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真正的校本研修应该根植于和谐的校园。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及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和谐教育体系,是校本研修不断前进的“助推器”。
网络是校本研修的有效载体。基于网络的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互动式创造性的校本培训能为校本研修提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校本教材编写。编写出教材,不标志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能以“因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为目的,也不能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为引起教育界关注,并借此扬名的工具。办学理念是校本课程的灵魂,校本课程开发应与办学理念结合起来,把办学理念渗入到校本课程,体现有机融合。校本课程也不是师本课程,应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开发,体现互动研究。
校本研修旨在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新型教师,创新教学成果。所以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应体现出整体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才培育观和超常思维的教育创新观。
校本研修不是购买几本参考文献、组织几次学习、空喊几句口号、举办几次有“影响力”的专家讲座、发表几篇所谓的“有价值”的论文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培养教师成为“口头理论家”。教师应不断反思,转变观念,成为一名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终身学习者”。教师应不断实践,转变角色,成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相融合的“实践创新研究者”。只要教育存在,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校本研修就不应停止。
校本研修应“以教师为本”,而不应使其成为教师工作中的负累。要让教师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使其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校本研修,自我定位,自我导向,自我修养,自我评价,自我提高。激励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实践反思中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当教师意识到研修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并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时,当教师思考并实践着,学习并工作着,充实并幸福着时,已经融入了校本研修。
作为一名管理者,在校本研修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短木板”,及时“揭短”,迅速“补短”,共同达到一个平齐的新的高度。这是“木桶理论”给我们的启迪。然而,仅“补长短板”还是不够的,还应该“筑牢桶底”和“补牢缝隙”。筑牢桶底就是在当前校本研修效果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评估机制,这是校本研修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补牢缝隙就是搞好一班人的密切协作和紧密配合。只有“补长短板”“筑牢桶底”和“补牢缝隙”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带出全面过硬的集体,促进校本研修的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