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认为,目前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道路交通,煤矿等领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道路运输要做“少死人的事业”。
有人形容,2005年,李毅中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安监风暴。那么,2006年,这场风暴无疑将来得更猛烈些。
2005年2月2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五日后,李毅中被任命为总局局长。此后一年间,《特别规定》和《紧急通知》相继出台;打击“官煤勾结”,清理事故背后的腐败……一连串的大动作,使得安全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安全监管工作是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少死人的事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减少事故,减少伤亡。”上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一年,李毅中和他的“少死人的事业”渐为公众熟悉。
道路运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05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事故总量有一定幅度下降。李毅中为记者拿出数据:全国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与2004年相比减少85635起、9666人,分别下降10.7%和7.1%。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安全工作成效明显。除渔业船舶之外,道路、水上和铁路交通、民航等事故都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减少67635起、8339人,下降13.1%和7.8%,分别占全国减少量的79%和86%。
但李毅中指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道路交通、煤矿等领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道路运输也要做“少死人的事业”。
他继续用数字举证,2005年道路交通共发生事故456162起,死亡99088人。在12.7万事故死亡人数中,道路交通占了78%。一次死亡3至9人的特大事故,道路交通领域发生45起,死亡773人。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道路交通发生2起,死亡87人,同比增加l起、38人,分别上升100%、77.6%。
截至2006年3月19日,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2006年全国已经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21起,死亡314人。其中,道路交通发生8起,死亡113人。
据了解,2006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肇事车辆多为客车。主要是超载、超速、疲劳驾驶、农用车辆非法载客等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针对此情况,李毅中严正表示,将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严查超载、违章载人行为,坚决遏制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
他透露,今年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就是要打击非法营运、治理超载超限和纠正驾驶员违规行为。通过治理“双超”,延伸到解决大吨小标的问题,取缔非法改装车的问题,召回缺陷汽车的问题,对运输单位源头管理的问题等等。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抓住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狠抓一两年,就能见成效”。
“今年的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有没有目标?”记者发问。
“2005年全国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7.6,”李毅中说,“2006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要降到6.4,下降幅度达15.8%;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要下降3%。”
李毅中给出了确定指标的依据:“2005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比2004年增长20.5%,考虑到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2006年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按15.0%计算,2006年机动车保有量约为14940.6万辆。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以2006年控制指标95776人为基数,计算后确定今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6.4。”
“有难度,但不是不能实现”。李毅中如此看待这个指标。
“死亡指标”释疑
中国安全生产的四个控制指标包括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于个个带有“死亡”字样,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从设立至今,一直颇受争议。有人索性将其称为“死亡指标”。
“其实,这是个约束性指标。下指标不是要死亡多少人,而是必须要少死亡多少人。”李毅中再次向记者强调。
他解释,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期性指标,如GDP、利润等;一类是约束性指标,如人口增长率、案件发生率等。“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属于后者”。
他继续解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GDP之类的预期性指标是不同的,前者是要“争取”实现,而后者是“必须”要控制,不能突破。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有人质疑,“死亡指标”的下达会导致事故瞒报现象的增多。对此,李毅中说,“这不是控制指标本身的错”,“GDP指标也会造成谎报”。所以,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瞒报。
“现阶段事故死亡在中国还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要努力做到少死人。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通过遏制事故来尊重生命。”
从现实情况来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三年,效果比较明显。从2003年起,全国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态势。2005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之2004年又分别下降了10.7%和7.1%。除了渔业船舶外,其他行业和领域死亡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全国有29个省份加上新疆建设兵团,共30个省级单位事故和死亡人数都在控制指标以内。
今年,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已经全部被列入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特别是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两个指标,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与此同时,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也被列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李毅中表示充分肯定,并给予乐观预期。
“这也是落实正确政绩观、业绩观的重要措施。”他表示,“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将引导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不仅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GDP总量,同时还要注意该地区、该单位是不是能把事故降下来,把死亡人数减下来,关注生产是不是安全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
“这将扭转扭曲的政绩观,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李毅中对此很有信心。
“国务院对道路交通等有没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如何落实呢?”记者问道。
“当然有。2006年,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是: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9.6%;工矿商贸企业从 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下降5.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7.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5.8%。 ”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指标在‘两会’前已经下达到各省(区、市);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也在‘两会’结束后下达到地方。目前,各地正在将这些指标逐步分解落实到各市、县、乡和企业。”
安全形势有望好转
“从事安全监管工作要任劳更要任怨,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魄!”这是李毅中在2005年其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然而,“少死人的事业”绝不是单凭气魄能完成的。
2005年,安监总局制定实施了七项断然措施、十二条治本之策……2006年,四个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一切都为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奠定了基础。
“我们有信心,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会实现根本好转。”李毅中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同时,他也客观地指出,“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还需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他说,现在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关键是分解和落实。各地政府和企业要按照要求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下达指标,建立考核制度。
“但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李毅中强调。“群众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状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一定会大大减少。同样,只要人人都遵守安全法律法规,人人都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安全生产形势就会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李毅中说,“中国会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我希望公众能够提高安全法治意识,自觉遵章守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又要大力提高自己的安全能力,做到不伤己、不伤人、不被伤。只有这样,安全形势好转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您认为当前重中之重的问题是什么呢?”记者抛出最后一个问题。
李毅中说:“从目标来说,就是要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措施里面首先就是要落实责任制,包括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为此,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把正确的政绩观和业绩观落实到我们政府首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上。
有人形容,2005年,李毅中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安监风暴。那么,2006年,这场风暴无疑将来得更猛烈些。
2005年2月2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五日后,李毅中被任命为总局局长。此后一年间,《特别规定》和《紧急通知》相继出台;打击“官煤勾结”,清理事故背后的腐败……一连串的大动作,使得安全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安全监管工作是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少死人的事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减少事故,减少伤亡。”上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一年,李毅中和他的“少死人的事业”渐为公众熟悉。
道路运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05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事故总量有一定幅度下降。李毅中为记者拿出数据:全国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与2004年相比减少85635起、9666人,分别下降10.7%和7.1%。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安全工作成效明显。除渔业船舶之外,道路、水上和铁路交通、民航等事故都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减少67635起、8339人,下降13.1%和7.8%,分别占全国减少量的79%和86%。
但李毅中指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道路交通、煤矿等领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道路运输也要做“少死人的事业”。
他继续用数字举证,2005年道路交通共发生事故456162起,死亡99088人。在12.7万事故死亡人数中,道路交通占了78%。一次死亡3至9人的特大事故,道路交通领域发生45起,死亡773人。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道路交通发生2起,死亡87人,同比增加l起、38人,分别上升100%、77.6%。
截至2006年3月19日,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2006年全国已经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21起,死亡314人。其中,道路交通发生8起,死亡113人。
据了解,2006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肇事车辆多为客车。主要是超载、超速、疲劳驾驶、农用车辆非法载客等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针对此情况,李毅中严正表示,将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严查超载、违章载人行为,坚决遏制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
他透露,今年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就是要打击非法营运、治理超载超限和纠正驾驶员违规行为。通过治理“双超”,延伸到解决大吨小标的问题,取缔非法改装车的问题,召回缺陷汽车的问题,对运输单位源头管理的问题等等。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抓住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狠抓一两年,就能见成效”。
“今年的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有没有目标?”记者发问。
“2005年全国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7.6,”李毅中说,“2006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要降到6.4,下降幅度达15.8%;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要下降3%。”
李毅中给出了确定指标的依据:“2005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比2004年增长20.5%,考虑到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2006年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按15.0%计算,2006年机动车保有量约为14940.6万辆。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以2006年控制指标95776人为基数,计算后确定今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6.4。”
“有难度,但不是不能实现”。李毅中如此看待这个指标。
“死亡指标”释疑
中国安全生产的四个控制指标包括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于个个带有“死亡”字样,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从设立至今,一直颇受争议。有人索性将其称为“死亡指标”。
“其实,这是个约束性指标。下指标不是要死亡多少人,而是必须要少死亡多少人。”李毅中再次向记者强调。
他解释,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期性指标,如GDP、利润等;一类是约束性指标,如人口增长率、案件发生率等。“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属于后者”。
他继续解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GDP之类的预期性指标是不同的,前者是要“争取”实现,而后者是“必须”要控制,不能突破。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有人质疑,“死亡指标”的下达会导致事故瞒报现象的增多。对此,李毅中说,“这不是控制指标本身的错”,“GDP指标也会造成谎报”。所以,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瞒报。
“现阶段事故死亡在中国还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要努力做到少死人。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通过遏制事故来尊重生命。”
从现实情况来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三年,效果比较明显。从2003年起,全国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态势。2005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之2004年又分别下降了10.7%和7.1%。除了渔业船舶外,其他行业和领域死亡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全国有29个省份加上新疆建设兵团,共30个省级单位事故和死亡人数都在控制指标以内。
今年,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已经全部被列入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特别是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两个指标,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与此同时,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也被列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李毅中表示充分肯定,并给予乐观预期。
“这也是落实正确政绩观、业绩观的重要措施。”他表示,“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将引导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不仅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GDP总量,同时还要注意该地区、该单位是不是能把事故降下来,把死亡人数减下来,关注生产是不是安全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
“这将扭转扭曲的政绩观,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李毅中对此很有信心。
“国务院对道路交通等有没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如何落实呢?”记者问道。
“当然有。2006年,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是: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9.6%;工矿商贸企业从 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下降5.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7.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5.8%。 ”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指标在‘两会’前已经下达到各省(区、市);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也在‘两会’结束后下达到地方。目前,各地正在将这些指标逐步分解落实到各市、县、乡和企业。”
安全形势有望好转
“从事安全监管工作要任劳更要任怨,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魄!”这是李毅中在2005年其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然而,“少死人的事业”绝不是单凭气魄能完成的。
2005年,安监总局制定实施了七项断然措施、十二条治本之策……2006年,四个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一切都为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奠定了基础。
“我们有信心,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会实现根本好转。”李毅中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同时,他也客观地指出,“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还需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他说,现在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关键是分解和落实。各地政府和企业要按照要求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下达指标,建立考核制度。
“但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李毅中强调。“群众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状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一定会大大减少。同样,只要人人都遵守安全法律法规,人人都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安全生产形势就会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李毅中说,“中国会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我希望公众能够提高安全法治意识,自觉遵章守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又要大力提高自己的安全能力,做到不伤己、不伤人、不被伤。只有这样,安全形势好转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您认为当前重中之重的问题是什么呢?”记者抛出最后一个问题。
李毅中说:“从目标来说,就是要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措施里面首先就是要落实责任制,包括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为此,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把正确的政绩观和业绩观落实到我们政府首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