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应急救援产业肇始于保险业,是继银行、邮政和保险之后的第四大公共产业,但在我国还亟待发展。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应急救援产业化体系,需在信息、物资、医疗、保险、教育和宣传等六方面建立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政府应该成为此项工作的主导力量,而应急救投产业化对建立和谐社会,抵御金融风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应急救援; 产业化; 体系; 思考
[中图分类号]F8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7-0036-0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高达GDP的6%,即7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然而,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我国的应急救援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发表一些发展该产业的陋见,
一、应急救援与应急救援产业
应急救援是指突发意外或危险时,社会其他人或组织及时施以援手,使当事人及时脱离困境或危险的行动。这些意外包括社会的、自然的各种事故、灾害,当事人可能遇到并出现人身的、法律的、财务的种种困难和伤害等。因此,应急救援行动需要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包括直接帮助、医疗急救、法律援助、交通救助等等方面。应急救援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部分,它不但需要国家的力量,同时也需要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应急救援的特点在于,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突然性,救援时间的紧迫性,救援对象的不确定性,救援对象及享有救援权利的平等性等等。
应急救援产业是指从保险业延伸出来的,以应急救援为核心业务,相关信息互动、交通手段、技术装备、法律事务、物资保障、人力资源和生产储备等等形成业务链的企业群体及其商业化活动。它的产业属性应是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辅以第二产业即相关产品的生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急救援之所以形成产业是因为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产生了价值,即通过应急救援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与应急救援过程中产生的相应费用之差。而要形成此价值,就需要保险业的服务从事后理赔向前延伸到事发及处理过程之中,并与医疗救助相连接,与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交通手段和法律业务相衔接。正是基于上述诸多的产业属性使应急救援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成为继银行、邮政和保险之后的第四大公共产业。目前我国应急救援产业尚属空白,还没有形成一个正规的应急救援机构,更没有形成应急救援产业应有的体系。必须加快应急救援产业的体系建设及其系统化、规模化、模式化建设,以期在突发事件中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公民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我国发展应急救援产业的基础
依据国外发展应急救援产业的经验,应急救援产业一般由国家主导,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平台,各相关组织和企业依此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其可进行产业化的部分进行产业化运营。依据我国现状,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建立统一的平台,构筑起中国应急救援产业的基础。
第一,应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地掌握应急事件发生及其发展状况的信息是一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然而,应急救援事件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使得应急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地采集成为一大难题。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高效的应急反应体系。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做到第一时间辨别事态的大小及进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管理系统。
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的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是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此次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五花八门,与国际上提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物资相比,我们的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的标准化生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的集约化管理也极为重要,储备不足会影响应急救援,储备过多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有限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应能通过最捷径的交通方式,第一时间运送到应急救援的第一线。另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点的分布及针对性物资的储备也应全国统一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应急救援产业的产业化属性发挥到极致。
第三,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医疗救治体系。
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医疗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是减少伤亡、减少损失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的医疗体系条块分割较严重,医疗资源的调配也无法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尽早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救援医疗体系,建立专家系统和床位信息系统,遇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调集精兵强将,充分利用就近的医疗资源,对伤员进行抢救。
第四,应建立统一的全民参保的保险体系。
应急救援产业系现代保险业的延伸。保险业有以众救寡、以常济急的特点,是现代人抵御未知风险的一项有力武器,也是应急救援产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应当设置“应急救援险”,由每位中国公民交纳“应急救援险”保险费,针对不同群体按其风险概率的大小,分别精算出其取费标准,对风险系数大的群体,更可借鉴“交强险”的模式,强制征收。只有建立起全民的“应急救援险”体系,我们的应急救援工作才能在强大财力的基础上得以良性发展。
第五,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人员培养培训体系。
我国应急救援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至今没有一个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现阶段,相关人员应就应急救援及其相关研究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规划应急救援的各个技术环节。为我国应急救援产业的开展奠定人才基础,
第六,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媒体宣传体系。
人们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往往产生各种各样的疑虑或猜测,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及时的信息引导极为重要。在基于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媒体宣传体系,在突发事件时对公众提供正确的信息引导。
三、政府在应急救援产业化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对应急救援工作非常重视,已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2006年4月,国务院专门成立“应急办”。民政部组成“中国紧急救援促进中心”。2007年11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应急救援工作正逐步从无到有,走向科学化、法制化、正规化的道路。
首先,根据诸多企事业单位在应急救援产业中的多年尝试,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个人或单独的组织要在应急救援产业上有所突破非常困难,政府应该成为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集全国之力建立起信息、物资、医疗、保险、教育和宣传等六方面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应急救援产业化发展。
其次,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应急救援行业行政管理机构。目前,有些应急救援的先行者们不无理由抱怨,国家在行政体系中未将应急救援作为产业来看待。国务院及各级政府虽建立了“应急办”,但其地位往往依附于其他机构。而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系事业单位。民政部虽负责赈济工作,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如让其主导应急救援产业的发展,也勉为其难。因此,我们认为在建立全民性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应由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能充分协调金融、保险、医疗、航空、交通等部门的机构,才有可能积极推动应急救援工作在短期内全面开展。
最后,现阶段我国加强应急救援产业化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它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全民福祉起到一定作用。作为新兴服务产业,它的发展势必会解决大量就业问题。因此,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应急救援产业将成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 沉 香
[关键词] 应急救援; 产业化; 体系; 思考
[中图分类号]F8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7-0036-0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高达GDP的6%,即7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然而,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我国的应急救援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发表一些发展该产业的陋见,
一、应急救援与应急救援产业
应急救援是指突发意外或危险时,社会其他人或组织及时施以援手,使当事人及时脱离困境或危险的行动。这些意外包括社会的、自然的各种事故、灾害,当事人可能遇到并出现人身的、法律的、财务的种种困难和伤害等。因此,应急救援行动需要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包括直接帮助、医疗急救、法律援助、交通救助等等方面。应急救援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部分,它不但需要国家的力量,同时也需要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应急救援的特点在于,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突然性,救援时间的紧迫性,救援对象的不确定性,救援对象及享有救援权利的平等性等等。
应急救援产业是指从保险业延伸出来的,以应急救援为核心业务,相关信息互动、交通手段、技术装备、法律事务、物资保障、人力资源和生产储备等等形成业务链的企业群体及其商业化活动。它的产业属性应是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辅以第二产业即相关产品的生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急救援之所以形成产业是因为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产生了价值,即通过应急救援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与应急救援过程中产生的相应费用之差。而要形成此价值,就需要保险业的服务从事后理赔向前延伸到事发及处理过程之中,并与医疗救助相连接,与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交通手段和法律业务相衔接。正是基于上述诸多的产业属性使应急救援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成为继银行、邮政和保险之后的第四大公共产业。目前我国应急救援产业尚属空白,还没有形成一个正规的应急救援机构,更没有形成应急救援产业应有的体系。必须加快应急救援产业的体系建设及其系统化、规模化、模式化建设,以期在突发事件中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公民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我国发展应急救援产业的基础
依据国外发展应急救援产业的经验,应急救援产业一般由国家主导,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平台,各相关组织和企业依此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其可进行产业化的部分进行产业化运营。依据我国现状,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建立统一的平台,构筑起中国应急救援产业的基础。
第一,应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地掌握应急事件发生及其发展状况的信息是一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然而,应急救援事件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使得应急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地采集成为一大难题。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高效的应急反应体系。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做到第一时间辨别事态的大小及进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管理系统。
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的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是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此次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五花八门,与国际上提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物资相比,我们的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的标准化生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的集约化管理也极为重要,储备不足会影响应急救援,储备过多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有限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应能通过最捷径的交通方式,第一时间运送到应急救援的第一线。另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点的分布及针对性物资的储备也应全国统一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应急救援产业的产业化属性发挥到极致。
第三,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医疗救治体系。
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医疗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是减少伤亡、减少损失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的医疗体系条块分割较严重,医疗资源的调配也无法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尽早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救援医疗体系,建立专家系统和床位信息系统,遇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调集精兵强将,充分利用就近的医疗资源,对伤员进行抢救。
第四,应建立统一的全民参保的保险体系。
应急救援产业系现代保险业的延伸。保险业有以众救寡、以常济急的特点,是现代人抵御未知风险的一项有力武器,也是应急救援产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应当设置“应急救援险”,由每位中国公民交纳“应急救援险”保险费,针对不同群体按其风险概率的大小,分别精算出其取费标准,对风险系数大的群体,更可借鉴“交强险”的模式,强制征收。只有建立起全民的“应急救援险”体系,我们的应急救援工作才能在强大财力的基础上得以良性发展。
第五,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人员培养培训体系。
我国应急救援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至今没有一个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现阶段,相关人员应就应急救援及其相关研究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规划应急救援的各个技术环节。为我国应急救援产业的开展奠定人才基础,
第六,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媒体宣传体系。
人们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往往产生各种各样的疑虑或猜测,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及时的信息引导极为重要。在基于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媒体宣传体系,在突发事件时对公众提供正确的信息引导。
三、政府在应急救援产业化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对应急救援工作非常重视,已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2006年4月,国务院专门成立“应急办”。民政部组成“中国紧急救援促进中心”。2007年11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应急救援工作正逐步从无到有,走向科学化、法制化、正规化的道路。
首先,根据诸多企事业单位在应急救援产业中的多年尝试,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个人或单独的组织要在应急救援产业上有所突破非常困难,政府应该成为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集全国之力建立起信息、物资、医疗、保险、教育和宣传等六方面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应急救援产业化发展。
其次,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应急救援行业行政管理机构。目前,有些应急救援的先行者们不无理由抱怨,国家在行政体系中未将应急救援作为产业来看待。国务院及各级政府虽建立了“应急办”,但其地位往往依附于其他机构。而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系事业单位。民政部虽负责赈济工作,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如让其主导应急救援产业的发展,也勉为其难。因此,我们认为在建立全民性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应由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能充分协调金融、保险、医疗、航空、交通等部门的机构,才有可能积极推动应急救援工作在短期内全面开展。
最后,现阶段我国加强应急救援产业化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它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全民福祉起到一定作用。作为新兴服务产业,它的发展势必会解决大量就业问题。因此,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应急救援产业将成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 沉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