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目的,促进其终生发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要求
  学习《守则》《规范》,让学生逐条理解,逐条深化,并以此来衡量他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以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知道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不能干。
  二、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小学生因知识浅薄、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如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
  三、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生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因此,我们从低年级就要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我们可以进行评比活动,评出课堂、卫生、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让他们在评比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中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了,他们也会努力遵守纪律,希望被老师表扬,也成为榜样。让学生时时处处向榜样学习,带动全体学生,要发挥好班长、组长、小小组长的带头和核心作用。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科任老师)共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养成教育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但不能灰心。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活动,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五、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5 2=0”现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5天系统的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两天的周末里,学生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家庭教育是学校养成教育和社区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同时,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保证,也是学龄少年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的作文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与没有抓好作文教学的关键有根本的联系。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的综合体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写作方法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根据当前作文教学新生活、新思维、新语言和新评价的理念,结合中年级习作训练目标与重难点,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内
开放式数学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动态的教育模式。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究竟如何进行开放式教学呢?笔者以四种课型为例,分别作如下论述。  一、在实践课中进行开放性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另一套。小学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但是不少小学生“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背离”。如何来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呢?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体验是什么呢?体验是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他们感到真实,印象深刻。品德教学中的体验有不同的内容。  认识体验
一、让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正处于敏感、害羞和胆小的年龄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营造出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1.和学生友好相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敢提问。教师要帮助他们抛弃这种胆怯的心理,就必须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他们没有顾虑,敢于提问。教师应不嫌弃每一个学生,应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相信他们能提出
针对地球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的事实,结合《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化物拟人,巧导入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配合课件整合教材,融音、像、动画教学一体,边说边议,从课内走向课外,转变课型,引导主题演讲,学生在“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只有一个地球》是以说明为主的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的环保性教材。文章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等方面告诫人们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但是
有效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开拓性的思考行为,在现代新课程的标准中具有鲜明的存在意义。它不仅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共同发展。  一、有效教学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不可小视的重要性,没有任何人可以离开数学,它对于生活的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和谐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由于本词描写的是古代一个小山村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很远,再加上学生对辛弃疾写这首词时的人生境遇等情况不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与学是互动的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协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些教学媒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气氛“活”起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丰碑》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再现课文背景,激活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充分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于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巧技能的传授训练,而忽略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想象正处于萌芽阶段,5-6岁儿童的想象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目的性、独立性也明显增强。因此,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
接受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将所要掌握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探究学习表现在语文课堂中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阅读主题展开自主合作的阅读探究,从而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探究学习是作为建立在对接受学习的批判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形式和理念,它有许多方面优于接受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是否一味地追求探究学习,就能达到有效的目标呢?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   苏教版第三册第1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