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目的,促进其终生发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要求
学习《守则》《规范》,让学生逐条理解,逐条深化,并以此来衡量他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以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知道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不能干。
二、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小学生因知识浅薄、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如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
三、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生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因此,我们从低年级就要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我们可以进行评比活动,评出课堂、卫生、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让他们在评比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中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了,他们也会努力遵守纪律,希望被老师表扬,也成为榜样。让学生时时处处向榜样学习,带动全体学生,要发挥好班长、组长、小小组长的带头和核心作用。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科任老师)共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养成教育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但不能灰心。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活动,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五、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5 2=0”现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5天系统的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两天的周末里,学生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家庭教育是学校养成教育和社区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同时,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保证,也是学龄少年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编杜华)
一、明确要求
学习《守则》《规范》,让学生逐条理解,逐条深化,并以此来衡量他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以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知道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不能干。
二、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小学生因知识浅薄、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如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
三、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生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因此,我们从低年级就要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我们可以进行评比活动,评出课堂、卫生、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让他们在评比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中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了,他们也会努力遵守纪律,希望被老师表扬,也成为榜样。让学生时时处处向榜样学习,带动全体学生,要发挥好班长、组长、小小组长的带头和核心作用。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科任老师)共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养成教育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但不能灰心。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活动,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五、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5 2=0”现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5天系统的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两天的周末里,学生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家庭教育是学校养成教育和社区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同时,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保证,也是学龄少年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