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是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画家,在人物画、风俗画上造诣极高,其著作《画品》开创了品画之先河,对我国绘画史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画品》中提出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文章基于此,从《画品》的历史价值入手,探究其在现代的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艺术,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值得探究的现实问题。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驰名中外。文章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播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了数字化应用于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播的重要性。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作者提出了数字化传播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以期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播提供一定参考。
近些年来,就中国的教育体制持续变革的现状而言,教育已到了一个亟需变革的新时期。对于国内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而言,要在教学形式上寻求突破,以迎合新时期的教学需要。因而在思维方面寻求新的突破点,扭转老旧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形式与类型的革新,强化其教学成效,以实现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可是,当下围绕教学类型与方式两大方面,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因而需要立足于与之相关的单位与从业者的立场上,寻找突破点。作者以探寻高校钢琴教学变革为立足点,从国内相关院校的现实情况着手,予以探究与剖析,对其在音乐教
陈锋主编、王毓珣等所著的《教育学视角下的未来学校》,立足于数字化时代背景,追述未来学校的兴起,前瞻性地对意蕴、教师、课程、教学、学习、课堂、评价和管理八个方面,从教育学特有的视角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未来学校的学理与应然场景,归纳未来学校的兴起及发展趋势与特点。本文选取其中所列较具代表性案例作为借鉴,从教与学的重塑、学习评价体系的重构两个方面对未来学校进行解读,由此提出对未来学校发展的一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