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命快乐 提升生命追求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82a3710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命教育;小学高段;实践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确定为以下几个:“生命的快乐——人际引导”“生命的呵护——成长与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坚强,生命的价值——认识自我,自信生活”“生命的探索,生命的潜能开发”“生命的感恩,生命的祭奠”“生命的追求——学习情绪心理辅导”,开展教学研究设计。
   1.开发生动有趣、意义深刻的课堂活动
   我们从现有活动出发,紧密结合六个主题,在活动中不断探索、思考,开发出更多生动有趣、极富意义的新活动,并把它们充实、完善到《活动方案设计册》中,形成共享资源。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探讨、开发、充实,我们已经设计了学生人际交往引导教育、成长与性生命教育、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情绪辅导、感恩教育等多个模块的活动方案。
  2.借鉴使用乡土教材,调整教学设计,多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和作品、课堂心理游戏、自读学校提供的少儿科普读物《成长与性》、教学PPT和心理短片分享、谈话沟通、经验分享、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形式,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使学生理解友谊的真谛,学会交朋友,领悟合作的好处以及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的心情与苦心,并掌握一些改善与父母不良关系的方法。
   第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懂得保护身体的隐私,尊重他人身体的隐私,防止性侵犯,避免伤害。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掌握异性交往的原则,做到与异性友好相处。让学生接纳自己的性别,呵护和珍视自己的生命,塑造美丽的自己。
   第三,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感悟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坚强,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认识自我、自信生活。
   第四,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潜能,认识到自身的潜能。
   第五,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感恩、生命的祭奠,尊重习俗,敬重逝去的亲人。
   二、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1.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方法研讨
   为促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促进学校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提升渗透生命教育的专业能力,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以案例研讨的形式提升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方法的认识。
  2.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氛围给学生隐性和显性的心理暗示和引导。
   首先,从教学过程入手,以学科课程内容本身及学科教学过程为切入点,针对每一堂课的不同内容,以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保障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的有效实施。
   其次,从学生需要入手,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品质,如认知性心理素质:感知觉、理解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智力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理想、信仰、观念、态度、忍耐、进取、合群、自信、自制、独立、责任等非智力心理品质。
   再次,从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入手,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最后,从学校整体发展入手,关注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情况,关注个体心理辅导,关注学校整体文化氛围。
   三、师生交流的主平台——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中的生命教育
  1.进行“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快乐”的心理辅导
   班集体是儿童成长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单位。如果说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沿阵地,那么,班主任则是这个前沿阵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
   第一,让每一个孩子告别心罚。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拨动学生的心(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弦,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当孩子受挫折时,不妨说几句话给孩子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第二,给每一个孩子真诚赏识。赏识,不是教师心情好时随口夸上几句,也不是只有孩子表现好时才用上几句。它不是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教条,而应该成为一种思想、一种教育理念,真正地关注每个鲜活的生命,让生命在真诚的鼓励和赏识中成长。
   第三,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帮助学生分析症结,引导学生自助。
   第四,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我们要引导家长用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设和谐愉悦的成长空间。
   2.心语屋的个别咨询辅导
  第一,常规心理辅导。心语屋的辅导员都是有一定专业知识能力的自告奋勇的热心教师,“被孩子们需要”是他们的幸福快乐。心语屋,给孩子一个心灵的温馨港湾;使孩子们的困惑、烦恼、甚至忧愁得到倾诉。心理辅导员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尽力引导孩子们自悟自助,让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加灿烂,给孩子的生命成长一缕阳光。
  第二,“关爱生命、呵护心灵”特别活动个别辅导只能帮助少数学生,大型的特别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关爱和帮助。因此,我们举行了“关爱生命、呵护心灵 ”现场心理辅导活动,并展出了近四十份四、五、六年级孩子自己制作的精美的生命教育心理小报。活动引发了孩子们对自己心理的关注和对生命的珍爱。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成都,610016)
   编辑/于 洪 黄才玲 终校/何 妍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中离婚率的提高和车祸、疾病等的增加,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学交往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形成的原因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群体,对青少年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条件。但就我国的教育现状看,学生的听说能力很大程度上落后其读写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常常只注重培养学生读和写能力,而听、说能力的培养则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学生说的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语文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能力的第一关  我们知道,学生
十多年前,鬧了一回文学式微的哄闹。事出有因,多媒体发展了,看《红楼梦》电视剧的人远远比读原著的人多,根据同名电影大讲什么“飘”的人也远比读过书的人多。新媒体的便捷、舒适、海量、小而鲜也远远超过纸质媒体。  我认为文学式微只是空穴来风的谣言。原因在于,咱们的《孟子·告子上》早就说过:“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孟子的意思足
准备有条不紊  这些文化界名人本来都在重庆、桂林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发动皖南事变。文化界名人纷纷抨击国民党的反共方针,惹恼了蒋介石,内地呆不下去了,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帮助下,这批文化界名人撤到了香港。  彼时之香港,尚无战火之忧。这些爱国文人著文办报,继续宣传抗日主张,如范长江创办《华商报》,邹韬奋、茅盾、夏衍等创办《大众生活》等。  日军进攻香港前夕,周恩来
我迄今为止,创作了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20多部中短篇小说、数百篇散文、随笔、杂文,也得过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许多种大大小小的文学奖。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品、这些奖项,是对我在寂寞孤独中前行的慰藉和鼓励。  文学创作有青灯长夜的寂寞,有楚人怀玉的孤独。但是,因为多年来各方面朋友的理解,特别是广大读者的支持,我执着地行走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坚持自己的文学立场和美学追求,从来没有放弃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化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2年底,教育部从发挥优秀工作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出发,评选出了包括上海市黄浦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在内的全国首批20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这20个示范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作为直接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的专业杂志,本刊积极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精神,开展宣传报
外婆家的门前是一片湖水。这片湖水像是外婆家的一把大锁,要想去外婆家,就得用渡船去打开它。四十多年前,母亲带着我站在湖岸边喊渡的情景,早已成为挂在脑子里不能摘下的一枚发涩的果子。  我依稀记得的第一次喊渡,是坐在母亲的箩筐里。我的家相距外婆家大约十几里地。但当时只有几岁的我是无法走到外婆家的。母亲便找来两只箩筐,一只装着我,一只压上一块大石头。母亲还瞒着父亲,去菜园摘下几根黄瓜和一把豆角,放在石头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要求,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目前,我们在重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教学外,还新加了地方课程(即乡土教材)的教育。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灵活教学乡土教材,能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金华历来是个历史悠久、文人荟萃的地级市,有美丽的山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风俗等
也许所有英年早逝的天才都免不了被误解的命运。生前他们的杰作已经备受争议,死后更只能任人评说。然而,若一部作品在作者去世后仍不断地激发争论和思考,而不是被盖棺论定、安然进入学术史或思想史,也未尝不是一件令人感到安慰的事:这是对作者短暂生命的补偿,是其不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最好见证。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以下简称《儒教中国》)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他在其中所提出的那些重要问题,直到今天仍是任何
一九三五年,冼星海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到祖国,目睹和感受到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耻辱,百姓苦难的境遇。他刚回到家不久就再次告别老母亲,奔赴前线。在北上抗日的征途上,他给母亲写信:“只有赶走了敌人,才是惟一的出路!为了大我,必须要牺牲小我,才有大我的安定!”他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纵笔谱写抗日歌曲。冼星海“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抗战救亡的歌声”。  据见证了《黄河大合唱》的整个创作过程并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