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校园阅读共同体建设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我校尝试从构建学生阅读共同体、构建教师阅读共同体、构建师生阅读共同体、构建亲子阅读共同体四个方面建设校园阅读共同体,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校园阅读共同体;学生阅读共同体;教师阅读共同体;师生阅读共同体;亲子阅读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4-0012-02
  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县紧扣“核心素养”,积极推进县域教育改革,努力写好教育奋进之笔。2017年9月,我校成功申报了宁化县“深化适合教育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校内涵质量”项目研究之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校园阅读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我校开展此项目研究的初衷主要是推行“三个培育”和“三个倡导”的阅读理念。“三个培育”,即积极培育教师、家长、学生三个读书群体,共同阅读成长。“三个倡导”,即倡导教师要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人;倡导学生要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倡导家长不仅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读书活动,还要打造好“书香家庭”,做孩子阅读的领航员。
  作为该项目研究的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充盈着我的心问,也引领着项目研究组全体成员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经过近一年的“校园阅读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我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校园阅读共同体’建设”亦初具雏形,校园大阅读的氛围更浓厚了。
  一、构建“学生阅读共同体”。保障学生的阅读时空
  “校园阅读共同体”的建设,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保障学生的阅读时空。如何科学合理地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场所?如何构建“学生阅读共同体”呢?
  1.科学安排,保障学生阅读时间。语文教师每学期初,结合学生的学段及年龄特点,列出本学期阅读书目清单,供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汲取书籍营养。我校规定学生每天傍晚5:50~6:50为自由阅读时段,使学生每天阅读一个小时真正落到实处,严格保障了校园大阅读时间。这样,学生阅读既有方向,又有时间保障。
  2.合理设置,保障学生阅读场所。一是开展“班班有个图书角”活动。我校高度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工作,每个班级都统一配备了一个书柜。通过每班每月向学校图书室借阅50本书籍及每个学生每周携带2本书的方式,每班的书柜常年都能达到100多本。这样既保障了让学生选择性阅读,又保障了书籍的及时更新。二是建设开放性书吧。我校投入10余万元书,在宏德楼一楼建设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开放性书吧。林立的书柜,整齐的桌椅,营造了舒适幽静的阅读环境。学校规定开放性书吧的书目每周更新一次,每至课余时间,大批学子遨游其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3.多措并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是建设朗诵台。我校在公寓楼前新建了一个朗诵台。学校每天安排1~3名学生上台朗诵美文,每周安排一个班级集体朗诵美文展示。每学期每班评选3名“朗读明星”,学校评选6个“集体朗诵先进班级”。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诵读氛围。二是建设“书香点赞台”。我校在每个班级门口都设置了“书香点赞台”,规定每个学生每月上交一份A4纸读书手抄报,由语文教师精心挑选9份读书手抄报,张贴至“书香点赞台”。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激发了学生制作手抄报的热情。三是开展课前荐书活动。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推荐者必须熟读和了解这本书,推荐理由才能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其他学生阅读推荐书目。
  二、构建“教师阅读共同体”,打磨教师的阅读功底
  “校园阅读共同体”的打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教师自己不去阅读,不去做学生的“阅读领航员”,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应该如何构建“教师阅读共同体”呢?
  1.制订计划,付诸实践。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制定出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开展“六个一”读书学习活动,即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育教学刊物;每天自主阅读一小时;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写一篇读书报告;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或读书沙龙;每学期做一次教师读书辅导讲座。
  2.借助媒介,加强交流。一是学校把每年的5月和12月设立为“读书节”,每学年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或读书沙龙,邀请专家或学者定期为教师做读书辅导讲座。如2017年12月,我校举办了以“品读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2018年5月,我校举办了以“欣赏美文,陶冶情操”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二是建立教师阅读微信群,随时交流阅读感悟。
  三、构建“师生阅读共同体”。激发师生的阅读共鸣
  “师生阅读共同体”,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自己独到的见解,触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那么,如何构建“师生阅读共同体”呢?
  1.精心指导,推广阅读模式。2015年6月,我校以县级课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研究为契机,着力构建了“课前推荐”“课中指导”“课后交流”三种阅读指导课模式。为了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指导课,規定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3部名著导读的教学任务,这样较好地提升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效率。
  2.交流切磋,开展共读活动。一是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我和学生共读《边城》一书时,有的学生对作品中湘西风土人情不甚了解,我适时地给予讲解;有的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含蓄的爱情观不理解,我从时代和民族风情的角度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举办班级读书沙龙活动。本学期,我开展了一次读书沙龙活动,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曹操形象的对比分析人手,主要讨论了历史传记和文学艺术的区别。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师生的思想和心灵碰撞,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3.示范引领,开展推荐活动。每周升旗仪式结束后,学校安排一位教师推荐一本好书。2017年12月,我向全校学生推荐《平凡的世界》时,主要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三方面讲述推荐理由,学生反响热烈。许多学生主动借阅或购买《平凡的世界》,整个校园掀起了“平凡的世界热”。
  四、构建“亲子阅读共同体”。注重家长的阅读引领
  “亲子阅读共同体”,即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分享读书的感动和阅读的乐趣。在构建“亲子阅读共同体”的过程中,家长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味,而且拉近了与孩子心灵的距离;孩子不仅在家长的引领下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家长更加信任和依赖。
  1.组织调查反馈,加强沟通实效。每学期初,学校下发家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要求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阅读情况。各班语文教师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进一步增强亲子阅读的实效性。
  2.共同分享探讨,交流经验做法。一是让“亲子共读”做法比较好的部分家长,将自己的亲子阅读经验和做法进行交流分享,让更多的家长掌握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二是开展“我和孩子共读书”征文比赛,每学期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进行汇编,发放给每位家长,共享成功的快乐。
  3.建设书香家庭,营造阅读氛围。一是建设书房。学校建议有条件的家庭都要建一个书房或书柜,要求书房桌椅等设施设备齐全。同时根据孩子阅读兴趣,购买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努力营造家庭读书的氛围。二是开展“最美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最美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同时组织家长到获奖家庭的书房参观学习,寻找差距,制定措施,共同提高创建“最美书香家庭”的水平。
  当然,对于“校园阅读共同体”的建设,我们目前尚在摸索阶段,经验和做法皆不是很成熟。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打造一个更加美丽、更加高效的“校园阅读共同体”。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提高邓小平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
成人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注重开发成人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成人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人素质教育的推行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
汽车上用电设备的增加给汽车电源及供电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采用高压(42V)电源将成为未来汽车电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满足大功率负载要求的同时,新型智能功率半导体器件DC-DC
高职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但是首先应明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观念误区,更新观念,树立文化、质量终身学习及实践意识,为探讨新世纪高职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文章从中、高职衔接的内在规律进行剖析,从而提出要实现中、高职衔接应着力抓好的几个方面以及急待解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当前比较成熟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优势,将其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更为科学、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的师资培训制度、配套的职业教育法规,更有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堪称"欧洲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