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 漫长的配角时代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17日,王劲松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前些天过生日,演员王劲松回到了徐州父母家中,那个他童年生长的地方。母亲给他煮了一碗面,像往常一样打了个鸡蛋,“熟悉的味道,感觉很踏实”。第二天,他再次离家,回归演员的身份,继续马不停蹄地演戏。
  王劲松把演戏称为“漂泊的工作”,常年不在家,剧组在哪里,他就去哪里。这次回北京是为了录制《国家宝藏》第二季,见缝插针才安排了两个采访。最近工作密度比较大,他的眼睛有些充血,“等工作完咱们都放个假吧”,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马上响起一片欢呼。但很快沉寂,恐怕连放话人自己也说不准什么时候算“工作完”。
  眼前的王劲松,看起来要比51岁的实际年龄更年轻。他上身穿一件白色高领针织衫,显得人格外瘦,说话声音很小。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被遗忘的人”,就像这些年他演过的角色,“30多年来演过上百部戏,几乎没有出演过主角,一直在边缘,从来没有在一个特别辉煌的场合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不同的是这些角色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常常被人提起:《大明王朝1566》中的太监杨金水,《北平无战事》里保密局站长王蒲忱,《琅琊榜》中的侯爷言阙,《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谋略过人的荀彧……每个角色都扎实而生动,“只有把角色推到前面,舍掉你自己,角色的光芒才能出来”。

  王劲松:演员,1967年生于江苏,南京市话剧团演员。主要作品有《大明王朝1566》《血色湘西》《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军师联盟》等,近两年参与录制《声临其境》《国家宝藏》《一本好书》等文化类综艺节目。

走近万历


  王劲松最近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是在综艺节目《一本好书》的舞台上。他一袭白衣,头发、胡子也是花白,自定陵中缓缓醒来。“……我5岁就能读书了,10岁就当了皇帝,10岁能干什么?还不是天天读书吗?那个时候的我,真的,是一个好学生。我的老师叫张居正,现在你们都说他是一代名臣,在我的眼里,唉——怎么说呢,说不清楚……”当这些话从他口中悠悠地说出时,明神宗万历的一生就此拉开帷幕。
  作为一档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实际上是“一出戏”——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让书中的人物活起来。王劲松的角色是黄仁宇所作《万历十五年》中的老年万历。他站在舞台的一角,灯光亮时独自叙说,灯光暗时默守伫立,看着万历从童年、青年走到中年。
  对于舞台,王劲松一点儿都不陌生。当年戏校毕业后,他直接到南京话剧团工作。因为年轻,基本上没角色可选,大都是群众演员。“懵懵懂懂的,反正就是跟着走,让你演什么就演什么。”他回忆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演“一堵墙”。
  那场戏里,他被套上一件大袍子,从头到脚,衣服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演一堵坏的墙时,把黑的一边转向观众;当墙变好,再把白的一面转过来。就是一道具,不需要你出一聲,一个字也不用说。”这一角色给他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自己无比渺小。此后,这种“渺小”几乎贯穿了他的演员生涯——他演了一个又一个配角,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躲在角色后面的人叫“王劲松”。
  这一次在《万历十五年》中,王劲松成了一个有很多独白的主角。“这是一种孤独的对话,而万历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刚接到《万历十五年》的剧本,他就和导演关正文讨论“万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正文的观点是:皇上本是道德标准、最高权威的象征,却成为被制度玩弄的傀儡。
  那么如何演绎和解读万历傀儡般的一生?王劲松的方法是“以平常心走进人物的内心”。“我们谈论一个古人,经常说的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功绩、他的性格特点、他犯的错误,很少有人想到他作为平常人的生活,去体会他背负的东西。”
  在《一本好书》的舞台上,他既是“说书人”——引领剧情的走向,又是旁观者——眼睁睁看着小万历天天读经史子集,一节课接一节课;看着万历为了做“天下道德最高的完美象征”,饭不能多吃,觉不能多睡,女人不能多碰;看着他长大成人,因为一时儿戏剪了宫女的头发,被皇太后罚跪,一整夜不起;看着他和一群内阁大学士博弈,最终以头痛、脚痒等各种借口不上朝……
  “他想打开束缚在自己脚上的锁链,有所作为,但发现拿掉一个之后还有另外一个。摆脱不了怎么办?就不摆脱了,选择无为而治。”王劲松说,褪去王朝的背景,万历就是一个“渴望平凡生活但又不得的无奈的人”。
在《一本好书》的舞台上,王劲松饰演老年万历。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王劲松饰演扶持曹操上位的辅臣荀彧。
《大明王朝1566》中,王劲松饰演大太监杨金水。

  一个多小时的演绎,万历从书中跳脱出来,他的无奈、苦闷和呐喊一一在舞台上静静地流出。《万历十五年》播出时,王劲松在微博上写道:“历史没有绝对,只有接近和可能。谁知道万历十五年花开得如何?鸟飞过几何?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因此我们会有一颗渴望了解的心。”

“你演老生,这辈子就有饭吃”


  王劲松一直对历史故事着迷。在他的眼中,那些故事看似发生在几百年、上千年以前,其实就发生在身边,“只不过人们换了装束,讲的还是人和人性那些事儿。”他说,正是在历史古装戏中,他真正摸到了表演的一些门道。
  追溯起来,他早期演绎的历史人物也与明朝有关。2005年,他接拍张黎导演的《锦衣卫》,在片中饰演崇祯皇帝朱由检。其中一场戏,还是“信王”的朱由检派锦衣卫去刺杀怀孕的假奉天夫人。临行前,他摆了一桌宴席。在王劲松的理解里,朱由检当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相许之,但剧本的设计是他在饭桌前陈述锦衣卫之前犯下的7宗罪,一步步将对方逼到“我没有颜面面对你,我死给你看”,之后他才话锋一转说:“你先把这个事情做完,看看你还行不行!”
  当时在剧本上看到这一幕,王劲松很纳闷,便去找张黎理论:“哪有把人说成这样的,万一他跑了怎么办?”张黎不理他,他只好回去自己琢磨。慢慢地他想明白了,“古人和现代人是有区别的,古人重名节而轻生死,这才是他的思维方式”。
  “应该反向思考。”王劲松后来总结说。朱由检的成功,直接把他推到张黎2007年导的另一部戏《大明王朝1566》中,这部剧讲述的是嘉靖和海瑞的故事。王劲松在剧中饰演阴鸷狠毒,但对家人朋友重情重义的太监杨金水——一个戏份不多的小人物,上通下达,左右逢源。该剧播出后,在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杨金水,他如何用不同的手法端盖碗茶,如何给干爹捶腿,如何装疯……几乎细致到每一帧表情,“有唱腔,有身段,折子戏一般,分毫不能易”。
  也是自这部戏起,王劲松觉得自己演戏开了窍。“作为演员,你不能只想你的这几步,因为你是一个环境下、一整盘棋中的一颗子,必须整盘下完才可以做好这个事情。”
  杨金水之后,王劲松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演着,刑侦剧、谍战剧、抗战剧、年代剧,不温不火。那段时间,他常常会想起自己是怎么来的北京,来北京要做什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剧市场开始兴起。剧团允许演员在没有演出时自己接活儿,王劲松开始接触影视行业。1999年,《等你归来》剧组在南京拍摄,傅彪演贩毒团伙的头目,王劲松演团伙的境外联络人。有一天晚上,傅彪泡了一大壶铁观音,找王劲松聊戏,聊到最后傅彪说:“劲松,你是一个好演员,但如果待在这里可能就要被埋没了,你应该到北京去。”
  2000年春节刚过,傅彪再次打电话邀请,王劲松坐火车来到北京,开始了北漂演戏的生涯。4年后,傅彪病重,王劲松去医院看望。傅彪对他说:“劲松,你演老生,这辈子就有饭吃。”
  至今王劲松也很感念傅彪在弥留之际那样嘱咐他,而他也真是在一个个“老生”的角色中走了过来。2015年,《琅琊榜》播出,王劲松在剧中饰演机智过人的侯爷言阙,仅仅一个背影就将人们对“士”的记忆唤醒,圈粉无数。及至去年,他在《军师联盟》中成功饰演辅佐曹操上位的臣子荀彧,又大火了一把。
  于是,很多热播剧中都有了他的身影,但依然还是配角。“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配角时代里,他们把自己打磨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可以帮助整部剧站起来的人物。”有人在《老演员为什么招人疼》一文中写道,这“老演员”中就有王劲松。

沉下心拍一部戏


  就像《万历十五年》中的老年万历一样,王劲松常常回望自己的过去。吃桑葚时,不小心忆起和小伙伴一起偷桑葚的时光;父亲节时,追忆和父亲一起的日子;今年中秋节,他记起年少时守护月饼的故事。“知晓来时路,方能找到归处。”
  演了30多年戏,最让王劲松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当年拍摄《大明王朝1566》时的情形。他有100多场戏,随便问哪一场,他都记得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准备、怎么演的,“不是记忆力好,而是那种创作不能忘,也不可能忘”。
  每个演员,无论角色大小,要进组必须试戏,择优录取。开机前,每天都要试妆,头套反复试,发际线要求由疏至密,自然而不呆板。试妆的照片,最后会贴满剧组工作间的四壁,导演带着大家看效果、提意见、做调整。遇到剧本不清楚的地方,直接问编剧刘和平。他经常待在剧组,一杯茶,一支烟,几句话就解开一切困惑。
  每天晚上,导演会带着演员通读剧本。到了拍摄时,剧组安静得吓人,所有人进入摄影棚都要踮着脚尖,能大声说话的只有正在演戏的演员。整个剧组没有不通读剧本的人,包括场外工作人员。“有一次,一个临时演员在现场紧张,拍摄时老忘词,站在他身旁给他托板的灯光组师傅忍不住了,就用湖南话给他提词,结果一字不差。”
  王劲松还记得饰演严嵩的倪大红有场戏,他身披朝服,头顶相冠,长跪不起。等到换机位了,他仍保持着那个姿势。没有人去打扰,大家都安静地绕着走。一个灯杆不小心碰着了他的帽翅,帽子略歪斜,他竟一言不发,以一个80岁老年人的状态,缓缓举手扶正帽子……
  如今,那样沉下心拍一部戏的日子似乎再也没有了。“现在的节奏太快了。”王劲松说,有时一个月要拍20集甚至更多。在这种节奏下,人心是浮躁的,少有剧组围读剧本,也少有人为一个道具争论不休。“一部戏接一部戏演,甚至同时在几部戏上,演员根本没有呼吸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自处?”王劲松的答案是不要抱怨,身体力行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作为老一辈工作者,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我们有没有把传承来的好习惯传下去,告诉下一代人?”
  他坦言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拍《军师联盟》,有一场戏是荀彧弹琴,五官中郎将匆匆进来,荀彧說,“琴中宫音忽强,一定是有贵人到访”。但他不会弹琴。“宫音的位置在哪里?我的手应摆在哪儿?我不知道。”最后,镜头从他的肩膀扫过,他拨弄了两下琴弦,唰地一下就过了。
  “如果大家抱成团一起做好自己,会有改变的。”王劲松说。有人曾问过王劲松,荀彧为什么会相信曹操可以帮他匡扶汉室?王劲松用剧中的一句台词作答:“万古长夜当中,哪怕有一盏微弱的光芒,都会让你身不由己追随,至死方休。”
  这似乎也是王劲松这样的“老演员”的写照——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他们就像万古长夜中的一束微光,守着一个行业的尊严和底线。“让大家知道还有人在坚持。我把自己的戏演好,就做我自己的那条河,哪怕小一点没关系。”
其他文献
2001年5月,天津最好的季节,77岁高龄的金庸先生偕夫人光临天津。先生此行的目的:一是受聘南开大学教授,二是看望他的老朋友——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  承蒙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副校长陈洪的盛情邀请,我作为南开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参加了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的私人晚宴。这真是一生都要感谢的盛情:一是我和女儿都是铁杆金粉,我视大师为大侠;二是陈省身先生是名冠世界的大数学家,大师相约,双雄会南开,该是多么
崔传刚  老赖常有,今年特多。继贾跃亭和罗永浩前后脚变成老赖之后,另一个“老字号”商业网红、被某些人称为“国民老公”的王思聪也正式晋身这一行列。  据媒体报道,因为未能按时履行法律规定的给付义务,王思聪被上海一家法院发出了高消费限制令。这位张扬的富二代公子哥,可能要暂时告别挥金如土的日子,去不了自己心爱的夜总会了。  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这信息社会,似乎三年就能从河东换到河西。而对于王
《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何立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厅的一个不算隐蔽的角落。看画的人来来回回、熙熙攘攘、驻足围观,何立伟却不觉得有任何不妥。他搬来两条造型复古的长凳,随意一放,干脆落座,一张嘴,“咯”“噻”“嘶”各种长沙方言俚语都蹦了出来。面对镜头,他没有一丝拘谨克制,也没有什么读书人的斯文讲究。  何立伟每次露面,有顶黑礼帽总跟着一起出场。民国老上海绅士的标准配置,在他身上显得闲适自在。采访那天,记
2019年10月25日,作家蒋韵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蒋韵新书《你好,安娜》。  2009年春节,作家蒋韵全家人在北京团聚。有一天,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坐在一辆商务车上出行,弟弟充当司机。车子一直向前行驶,母亲突然扯扯她的衣袖,小声地问:“坐在你弟弟旁边的那个孩子是谁呀?”她一下子愣住了,手脚冰凉。那是她弟弟的孩子,是母亲嫡亲的孙女。  “母亲在我心中从来都是坚如磐石的存
沈复帮她解放了个性,打开了视眼,却又无法为她遮风挡雨  人物介绍:陈芸  (1763年—1804年)  字淑珍,别名芸娘,《浮生六记》女主角,清代文人沈复之妻,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东汉时有个叫孟光的女子,对丈夫梁鸿特别客气。吃饭时,孟光总是把食案举到和眼眉平齐,以示恭敬。梁鸿也投桃报李,两口子厮抬厮敬。这场景被别人看到了,就说,相敬如宾啊。于是梁鸿和孟光成了中国古代最著名
2017年初最火的电视节目,是《朗读者》。单霁翔是第四期的嘉宾,他讲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过故宫9000多个房间的故事,讲紫禁城里隽永动人的四季变换,一下子就把自己讲红了。  2017年底最火的电视节目,是《国家宝藏》,单霁翔是重要参与者。他亮出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宝《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秦代石鼓,亮晕了观众的眼睛。  《国家宝藏》播出第一集就好评如潮。无论是老专家,还是小清新,人人“点赞”。故
2019年1月25日,徐则臣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徐则臣说,当年读书的时候,门卫两个人,一个老头儿一个老太太。他纳闷,怎么兄妹两个都在这边?同学说,不是兄妹,是夫妻。他大吃一惊,长得真像啊,后来和人家熟了,就问。大爷说,刚结婚时,一点不像,一起生活久了,对方就成了自己的镜子,越长越像。  他还有一个朋友,地地道道的陕西汉子,头发是直的,眼睛是黑的。年轻时去
面对美国广播公司记者,章莹颖的父亲章荣高一张张地展示女儿的照片:3岁时刚会走路的,在中山大学参加军训的。看着看着,他落下眼泪:“我都不敢看那些照片。”记者问章莹颖的母亲:“你第一次听到克里斯滕森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想到什么?”她说:“我真的想把他杀了。”章荣高则说:“我认为他肯定会被判死刑。”  2017年6月9日,26岁的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被布伦特·克里斯滕森残杀。2019年6月24日,美国
历史人物逐梦魔幻圈,这两年屡见不鲜。2012年,一部《吸血鬼猎人林肯》讲述了美国总统与吸血鬼之间的奇幻斗争;而在不久前上映的《战神纪》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更是化身战神,力战魔王忽出鲁,使草原重归和平j  如同《吸血鬼猎人林肯》在脑洞大开中融入了美国废奴的进程,《战神纪》的故事内核也来自一段真实历史——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人生第一仗..  1171年,蒙古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领着9岁的儿子铁木真踏上求亲
李开周  传说苏东坡有个妹妹,芳名不详,人称苏小妹。她冰雪聪明,博学多识,才气不亚于苏东坡,后来嫁给了苏东坡的门生——著名词人秦少游。  《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的就是苏小妹的故事,大意如下:  苏小妹10岁那年,父亲苏洵构思一首七言律诗,刚写完前四句,有客来访,搁下笔去见客。苏小妹溜进书房,帮父亲续上了后四句。苏洵送客回来,发现诗已完工,不但平仄严整,而且意境高远,又跟自己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