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习方式方面“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优化历史课教学,让快乐充满历史课堂?……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尝试和探索,效果良好。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实际,谈些体会。
一、创设宽松快乐的教学环境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使自己有阳光。”的确,要想学生“乐学”,首先自己得“乐教”。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制造宽松快乐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连续几年来,我都承担九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刚接受任务时,我心里没底,担心学生不接纳我这个新老师。于是花了很长时间,精心准备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我面带微笑、表情放松。开场白是(语言当然是铿锵有力):“同学们,从今天起,咱们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奋斗一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让你们喜欢上我!当然,爱是相互的,我也一定会喜欢你们!”有“爱”作底子,我们的历史成绩一定没话说!同时,老师也给你们提个要求:“学习一定要有效,上课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回答问题时做到‘站者即答,答者即对’,不能磨蹭!老师在课下绝不会给你们布置什么额外的作业、做多余的试卷!想让我们的历史课真正体现出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吗?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我意识到第一节课获得了成功!后来,夏元中同学把我在第一节课上的讲话发表在“21世纪英语报”上,旁边还配有一张我的照片,标题为“瞧瞧,我可爱的老师”,并赠送一份报纸给我。看着这图文并茂的报纸,我很欣慰。我知道:我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尽量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快乐地学习情境,努力做到情绪饱满,语言诙谐幽默,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还非常注意语调的调整、变换,用音调的高、低去牵动学生的心,用声音的大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外,我还注意姿势、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甚至是合肥方言的运用,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合作非常愉快。我真正感受到上课是在享受人生!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情绪、情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教师的“表演”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张弛有度、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自然会兴趣盎然。他们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会不言而喻。
实践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去年的九(10)班在九年级的每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今年的九(6)班在每次年级考试中也是位居第一,我所带的其它的三个班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更深刻地领悟了“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沟通。”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的教育应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展现。”因此,我在教授历史课时,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实现由吃“现成饭”到“找饭吃”的巨大转变。在上新课时,针对不同的课题,我尽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得以前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故事耳熟能详,如果再按常规传授知识,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我采用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他们先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最后针对本课内容以提出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当每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都会迅速地在黑板上板书,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线索对所有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再让每组逐个解答黑板上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都踊跃举手,抢着发言,生怕自己的好题目被别人先讲了。我欣喜的发现,针对本课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学生全掌握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和网络资源,布置学生先回家搜集有关香港、澳门的相关历史资料,让他们自己分别制作“香港和澳门回归大事年表”幻灯片。为了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还同时布置两个擅长表演的学生,课前自己编排了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谈判的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上课时,台上同学幻灯片的展示给同学们带来了形象直观的感受,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位同学的表演也栩栩如生,台下同学配合得非常默契,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和升华,学生自然觉得历史课不再枯燥和无味了,相反历史课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成功与快乐!还有,北师版九年级教材每课的标题相比人教版教材而言比较新,但我个人认为不是太简洁。在上新课时,我先让学生研究一下课题,接着让他们再出一个他们认为比较简洁易明白的课题。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我都非常尊重他们的意见,随即在黑板的板书上就采用了他们的主张,此举令学生非常有成就感,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在尊重他们,因此也更加爱发言了。
实践证明:在这种充满激情、充满民主的历史课堂中,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已下了课,教师觉得遗憾,学生感到可惜。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必然会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显然会愈发显著。
在单元复习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现场口头编题,并及时对题目出得好、出得新、出得有价值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们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别提有多高兴了!个个劲头十足,跃跃欲试,纷纷将自己认为最好的题目展现给大家,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又复习了旧知,真可谓一举四得。有时,我还通过设计概括性极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互动。如在期末复习时,我改变过去那种老师一课一课讲、学生不厌其烦地记的复习方法,而是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叙述:在本册所学内容中,你印象最深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说明理由)?你印象最深的历史图片是什么(说明理由)?你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说明理由)?……全班同学按座位顺序或学号轮流说,不允许在同一个知识角度上重复。这些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为历史课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图片非常多,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倾听他人所说(因为不允许重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一直非常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了知识面,拓展了视野,加强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结论的认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这样的课堂能不快乐吗?
三、真诚地去爱、赏识每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你重视他们,相应他们也会重视你。师生之间共同的历史学习就会很快乐。对学生来说爱是阳光,给好的学生关心和鼓励,可以促使其继续上进;那些学困生和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给他们帮助和爱甚至能改变其一生的命运。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看你是否会发现。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到学困生,并找机会让他们来表现一下,从中找到成就感。我非常喜欢这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也是我的QQ签名)。“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真诚地赏识他们,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比如,有时在结束课堂新内容后还有余下的时间,我就准备一些练习让学生当场测试。在练习之前我就定下基调:今天这15道题四分钟做完,马上就让某某同学(其他老师心中典型的后进生)来读他的答案,相信他的答案能作为我们的标准答案!时间到了之后我真的让所谓的“学困生”来读他们的答案,而每次都令我异常惊喜,他们报的答案正确率都非常高!现场我就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真的很不容易!我非常非常佩服你!通过这种方式居然使一些学困生变得非常喜欢历史,而他们的历史成绩自然也不错,在中考70分的卷子中居然有好几位考到了60多分。这让我想起了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名词叫“皮克马利翁效应”,他的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会出现特殊的好的行为时,这些学生真的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老师如果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由此可见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坚信:给学生一缕阳光,自己收获的将是一片灿烂,有爱与赞美的课堂必定是快乐的!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从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起,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让历史课堂充满快乐!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
一、创设宽松快乐的教学环境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使自己有阳光。”的确,要想学生“乐学”,首先自己得“乐教”。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制造宽松快乐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连续几年来,我都承担九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刚接受任务时,我心里没底,担心学生不接纳我这个新老师。于是花了很长时间,精心准备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我面带微笑、表情放松。开场白是(语言当然是铿锵有力):“同学们,从今天起,咱们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奋斗一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让你们喜欢上我!当然,爱是相互的,我也一定会喜欢你们!”有“爱”作底子,我们的历史成绩一定没话说!同时,老师也给你们提个要求:“学习一定要有效,上课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回答问题时做到‘站者即答,答者即对’,不能磨蹭!老师在课下绝不会给你们布置什么额外的作业、做多余的试卷!想让我们的历史课真正体现出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吗?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我意识到第一节课获得了成功!后来,夏元中同学把我在第一节课上的讲话发表在“21世纪英语报”上,旁边还配有一张我的照片,标题为“瞧瞧,我可爱的老师”,并赠送一份报纸给我。看着这图文并茂的报纸,我很欣慰。我知道:我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尽量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快乐地学习情境,努力做到情绪饱满,语言诙谐幽默,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还非常注意语调的调整、变换,用音调的高、低去牵动学生的心,用声音的大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外,我还注意姿势、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甚至是合肥方言的运用,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合作非常愉快。我真正感受到上课是在享受人生!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情绪、情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教师的“表演”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张弛有度、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自然会兴趣盎然。他们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会不言而喻。
实践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去年的九(10)班在九年级的每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今年的九(6)班在每次年级考试中也是位居第一,我所带的其它的三个班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更深刻地领悟了“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沟通。”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的教育应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展现。”因此,我在教授历史课时,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实现由吃“现成饭”到“找饭吃”的巨大转变。在上新课时,针对不同的课题,我尽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得以前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故事耳熟能详,如果再按常规传授知识,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我采用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他们先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最后针对本课内容以提出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当每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都会迅速地在黑板上板书,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线索对所有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再让每组逐个解答黑板上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都踊跃举手,抢着发言,生怕自己的好题目被别人先讲了。我欣喜的发现,针对本课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学生全掌握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和网络资源,布置学生先回家搜集有关香港、澳门的相关历史资料,让他们自己分别制作“香港和澳门回归大事年表”幻灯片。为了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还同时布置两个擅长表演的学生,课前自己编排了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谈判的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上课时,台上同学幻灯片的展示给同学们带来了形象直观的感受,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位同学的表演也栩栩如生,台下同学配合得非常默契,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和升华,学生自然觉得历史课不再枯燥和无味了,相反历史课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成功与快乐!还有,北师版九年级教材每课的标题相比人教版教材而言比较新,但我个人认为不是太简洁。在上新课时,我先让学生研究一下课题,接着让他们再出一个他们认为比较简洁易明白的课题。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我都非常尊重他们的意见,随即在黑板的板书上就采用了他们的主张,此举令学生非常有成就感,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在尊重他们,因此也更加爱发言了。
实践证明:在这种充满激情、充满民主的历史课堂中,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已下了课,教师觉得遗憾,学生感到可惜。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必然会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显然会愈发显著。
在单元复习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现场口头编题,并及时对题目出得好、出得新、出得有价值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们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别提有多高兴了!个个劲头十足,跃跃欲试,纷纷将自己认为最好的题目展现给大家,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又复习了旧知,真可谓一举四得。有时,我还通过设计概括性极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互动。如在期末复习时,我改变过去那种老师一课一课讲、学生不厌其烦地记的复习方法,而是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叙述:在本册所学内容中,你印象最深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说明理由)?你印象最深的历史图片是什么(说明理由)?你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说明理由)?……全班同学按座位顺序或学号轮流说,不允许在同一个知识角度上重复。这些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为历史课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图片非常多,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倾听他人所说(因为不允许重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一直非常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了知识面,拓展了视野,加强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结论的认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这样的课堂能不快乐吗?
三、真诚地去爱、赏识每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你重视他们,相应他们也会重视你。师生之间共同的历史学习就会很快乐。对学生来说爱是阳光,给好的学生关心和鼓励,可以促使其继续上进;那些学困生和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给他们帮助和爱甚至能改变其一生的命运。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看你是否会发现。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到学困生,并找机会让他们来表现一下,从中找到成就感。我非常喜欢这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也是我的QQ签名)。“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真诚地赏识他们,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比如,有时在结束课堂新内容后还有余下的时间,我就准备一些练习让学生当场测试。在练习之前我就定下基调:今天这15道题四分钟做完,马上就让某某同学(其他老师心中典型的后进生)来读他的答案,相信他的答案能作为我们的标准答案!时间到了之后我真的让所谓的“学困生”来读他们的答案,而每次都令我异常惊喜,他们报的答案正确率都非常高!现场我就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真的很不容易!我非常非常佩服你!通过这种方式居然使一些学困生变得非常喜欢历史,而他们的历史成绩自然也不错,在中考70分的卷子中居然有好几位考到了60多分。这让我想起了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名词叫“皮克马利翁效应”,他的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会出现特殊的好的行为时,这些学生真的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老师如果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由此可见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坚信:给学生一缕阳光,自己收获的将是一片灿烂,有爱与赞美的课堂必定是快乐的!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从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起,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让历史课堂充满快乐!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