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古建筑博物馆的展陈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以来,古建筑保护利用事业与博物馆事业步入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在原有的基址上建造博物馆,让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但古建筑转型成为古建筑博物馆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博物馆,由于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让博物馆的展陈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本文将结合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实践经验,从展览主题与内容定位、展陈路线与空间利用、装饰材料与工艺选择等多个方面,探讨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博物馆在陈列展示过程中应注意到的细节问题,以及如何在转型中扬长避短,用当下的陈列展示艺术向公众展示古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
  【關键词】古建筑;博物馆;陈列展示;功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187-03
  【本文著录格式】周霖.江南地区古建筑博物馆的展陈实践与思考——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187-189.
  中国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古建筑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不仅承载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凝聚了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更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讲述了所在城市的前世今生。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与古建筑保护利用事业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保护单位开始依托古建筑主体修建专门的古建筑博物馆,以此借助于博物馆功能开展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广州陈家祠民间艺术博物馆、北京先农坛古建筑博物馆等。但是,古建筑原本并不是为博物馆展厅而建,将古建筑打造成博物馆势必会有许多硬性条件上的制约,如何规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使现代展陈手段能更好地应用在古建筑博物馆,那么对现阶段已有展陈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作为江南地区以古建筑为馆址的代表,其建筑主体于1961年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成立文保所,2005年宁波市人民政府确立保国寺文物保管所提升为古建筑博物馆的发展定位,同年12月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建馆以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在传统木构建筑文化与营造技艺的影响,整合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将博物馆与古建筑完美融合,利用博物馆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展示和宣传建筑文化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笔者将结合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刚结束的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程,以及临特展的相关经验,简单地谈一谈在古建筑内办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展览主题与内容定位
  对于依托古建筑修建的博物馆而言,古建筑自身就是博物馆独一无二的藏品,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不管是对于博物馆的定位,还是向公众展示的内容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古建筑博物馆通常只会利用古建筑的空间价值,对其文化内涵关注不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早已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多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平台。越来越多使用古建筑的博物馆致力于阐释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以丰富和促进博物馆自身的研究和发展。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定位是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古代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广东陈家祠因其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岭南地区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而定位成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的定位则是以天一阁为主体、以藏书文化为核心的专题性博物馆。这些古建筑中的博物馆,都是通过对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的重新建构,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博物馆文化内涵相结合,进而实现文化价值的输出。当然,文化价值固然重要,但设计的初衷应该从公众的角度出发,不能过分地强调专业术语,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激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实现公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互动”。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是一座以保护、研究、展示、弘扬地域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技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类博物馆。过去,人们对于保国寺的了解仅仅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没有一颗钉子的“无梁殿”和一本北宋官方的建筑规范工具书《营造法式》,专业难懂的名词解释让公众望而却步,平面化且单一枯燥的展陈形式大大地降低了公众的兴趣和积极性。面对上述问题,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启动了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重新规划并设计了主题鲜明、独具特性的保国寺陈列展示体系,以古建筑本体的价值认知为核心,以“保国寺里看宋代”为主题,并增加了 “海丝”“建筑技艺”“建筑材料”等多重线索,在提升保国寺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引导公众树立传承保护传统古建筑的观念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自信。
  二、展陈路线与空间利用
  古建筑类博物馆由于大多利用原有的古建筑本体作为展厅,故而受到很多的制约因素,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建筑利用率低,展陈空间不大;柱网结构和前后通透的设计影响了空间布局;建筑单体分散导致展览路线不畅等。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为例,由于其前身是寺庙,整体的建筑布局就是中轴线贯穿,东西轴线对称分布,这使得在对展陈内容的编排和在游线的设计上不得不考虑展厅分布的实际情况。此外,中轴线上的单体建筑面积较东、西轴线上的要大,但是最大的建筑面积也仅有300平方米左右,且空间利用率有限,加上柱网和前后开门等因素,使得展厅内的空间设计更显棘手。
  如何巧妙的结合古建筑群的实际情况来取长补短,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首先对古建筑群内的建筑进行了科学的区域规划,考虑到中轴线是游客参观的主要线路,且北宋大殿就在中轴线上,故将中轴线规划成古建筑价值核心区,通过保国寺的历史变迁、保国寺大殿的原真性展示、保国寺里看宋代、“海丝史迹”保国寺,层层推进,将保国寺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系统地、科学地、直观地传递给公众。西轴线上的三个展厅被规划成木构营造展示区,通过木作、砖作、工具展示了建筑营造过程中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东轴线上的三个展厅被规划成古建筑保护展示区,围绕古建筑的传统保护措施、古建筑科技监测预保护措施和木材研究实验室向公众公开展示科学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空间关系的梳理,各单体建筑既相互独立,又合为一体,三个展区推动展示内容向高度和纵深展开,使公众在移步观展的过程中能充分地接收到博物馆传递的文化信息。对于单体建筑内部柱网分布的影响以及空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我们采取在立柱间设立展墙的方式来实现对展厅空间的分割以及对参观路线的规划,空间利用率不高所导致的展览内容有限等问题则通过数字化展示的形式来解决,其具有独特的展示效果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同时还能带给公众不一样的体验感受。   三、装饰材料与工艺选择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坐落在灵山山腰的平台之上,三面环山,一支水脉穿古建筑群而过,加之江南地区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在古建筑中改造展陈空间,一定要注意防潮、隔热、防火等细节问题。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确实也发现了关于装饰材料和装修工艺上的几点问题,后经过整改予以完善。第一,在搭建轻钢龙骨展墙时需要注意展墙不可直接接地,近地处应铺设砖石间隔地面,使地面潮气不能直接影响展墙,该做法类似于在柱子下设置柱础。且展墙选用的板材必须是满足国家防火规范要求的阻燃板,表面还需刷上防霉、防水的涂料。第二,考虑到梅雨季节,个别靠近山体或接近地下水源的展厅在返潮严重之时,地面以上一米处都会受到潮气的侵蚀致使墙面发霉,故不建议做整墙的墙面设计,因为不管是宣绒布还是油画布的整张更换不仅不方便,成本还高。所以更建议采用白墙作为背景,当墙面出现霉斑,在白墙表面喷射除霉剂,即便作用不明显,重新刷白的成本也并不算高。此外,悬挂展板必须在距离地面至少1米以上,且展板的材料最好选择PVC材质,KT板喷绘容易出现晕色,亚克力板容易发生形变。第三,减少封闭性保护展示,减少因潮湿对文物及设备带来的损害。电子类设备的放置应离地至少一米以上,且要与建筑墙体保持一定空间,保证设备散热通风。第四,为保证文物建筑的安全,个别建筑内部不允许走强电,如保国寺北宋大殿内部没有任何照明设备和电子设备,为了让公众在自然光条件差的情况下仍能了解大殿内的文化信息,我们将对大殿的解读制作在数字导览APP上,公众可以通过APP来获取动画、图文等信息资料。第五,电气线路均采用铜芯绝缘线套金属管敷设。照明轨道与建筑梁板或楼板之间均做绝缘处理,以减少火灾隐患。考虑到自然光对古建筑内部的影响,灯具的选择与悬挂安装方式应因地制宜,有些展示区域需要突出重点,而有些区域则需要营造氛围。
  四、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古建筑本身确实存在着很多方面制约其发挥博物馆功能,如何突破制约,切实履行博物馆的职能与功能,从而实现从古建筑向古建筑博物馆的成功转型,这是每一位驻守在古建筑博物馆一线工作人员的历史使命。
  其实,展陈只是博物馆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基本途径,如果受到古建筑自身条件的制约,可以通过新建展区来扩大展陈面积,也可以通过加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来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但古建筑转型成为博物馆的意义真的仅仅只是为了办展吗?我想其实应该是为了建立起古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纽带。当孩子们观看完枓斗拱建后感叹到“中国乐高”的魅力,当青年们在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杰材伟构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人,这才是古建筑博物馆不断探寻保护的文化意义与传承的文化价值。
  过去,文保所已经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开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现如今,博物馆赋予了这些古建筑新的生命,他们通过更为科学的管理,减少了古建筑的安全隐患,使其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他们深挖文化内涵,加强科学研究,运用各种展陈手段积极引导公众关注并保护古建筑。他们通过开设与主题相得益彰的研学课程,来提升学生群体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未来,我希望古建筑博物馆能继续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功能,发挥博物馆社会职能,真正实现从“古建筑”向“古建筑博物馆”的华丽变身。
  参考文献:
  [1]邓宽宇,杨秋莎.谈古建筑保护单位向小型博物馆功能转型的认识[J].四川文物,2003(6).
  [2]倪明,李爱群,陆可人,吴二军.博物馆古建筑保护与功能提升——以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改造为例[J].东南文化,2011(4).
  [3]刘照华.浅谈古建类博物馆中的展览陈列形式[J].文物世界,2019(4):58-59,67.
  [4]周霖.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4).
  [5]李洁莹.从现代展示角度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A].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文集[C].2013.
  [6]王欢.文保所向古建博物馆转型的一些探索——以西安钟鼓楼博物馆为例[A].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
  作者简介:周霖(1991-),男,漢族,浙江宁波,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博物馆展览策划。
其他文献
【摘要】李怀秀、李怀福老师是2006年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金奖得主。获奖之后,姐弟俩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她们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任,创办了以非遗传承教学、歌舞展演为主的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不断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演出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负使命,继续前行,为当代青年做出励志表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李怀秀;李怀福  【中图分类号】J6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总数据来源,根据“网络文学”关键词进行检索,对897篇文献作者、关键词进行cite spaceⅢ计量分析,探析研究热点原因与研究不足之处,为未来网络文学产业研究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学;cite spaceⅢ;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关于“网络文学”的关键词定义存在问题,因为“网络”与“文学”两个概念都拥有太大的外延和内涵
评弹这个曲种,有大量的传统书目。如何对待传统书,陈云主张“丢掉坏的,保留好的”,不同意“一刀切”的办法。他说:“闭目不理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书目,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他也不赞成那种全盘肯定不加整理的做法,他严肃地指出:“衡量一个节目好坏的根本标准,要看它对人民是否有利。”  陈云一贯鼓励评弹界编演新书目。他说:“评弹专演传统书目,是不对的,演传统书,也演新创作、改编的书目,这才是‘百花齐放’。”他
【摘要】启新洋灰公司是近代中国水泥工业的代表,它经过“北方事业之父”周学熙在唐山细棉土厂的基础上建设起来,在当时民族工业中险象环生、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启新之所以成功不仅有它的超经济手段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其对经济情况的适应,这是我国近代企业开始成熟的体现。本文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从启新发展中所特有的优势和曲折,映射出中国近代水泥工业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启新;发展;水泥  【中图分类号】K25
【摘要】疍民是汉族的一个特殊民系,其文化既深受汉民乡土文化影响,又因千百年的水上生产生活而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本文采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海南疍民进行研究,以了解他们的文化变迁和文化融入等情况。研究发现,随着疍民逐渐离船登陆上岸,他们对水的依赖慢慢减少,水文化符号逐渐减弱。延续几千年的封闭独立族群也出现了与岸上陆地居民的融合,族群界线越来越淡化,尤其是新生代疍民的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越来
【摘要】清代金石学的兴起、新材料的出现及其学术思潮为书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沈曾植将“对立”“变化”“经典并非绝对化”的哲学观念运用到书法领域,开阔了书法取法范围,拓宽了审美视野。沈曾植以新出土的材料为契机论证碑帖融合的可能性,并将章草作为碑、帖的最佳结合点,打破了传统章草的书写形式和审美趣味,开创了以章草笔意书写大尺寸行草书的先例,形成其拙、妙、险的书法特点。  【关键词】沈曾植;波磔;碑帖;行草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走了,走得悄无声息。  人们的哀思,穿过淅淅沥沥的细雨,回荡在黄浦江畔。  人们记得,那一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自己这样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今,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
【摘要】苗族服饰当中普遍存在一种特有的不完美现象,有些是“留一手”,有些是“加一笔”。本文采用田野考察与实物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列举翔实的例证,分别探讨这种现象在价值观领域内的哲学意义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具有的可持续指导作用。  【关键词】苗族;缺憾;手工技艺;可持续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编号
【摘要】手绘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应该被重视。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且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便放下了画笔,荒废了一项重要的设计表达技能,在后期进行专业课训练时才恍然发现自身在快速表达技能上的缺失,导致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不足。在新时代,手绘课程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代接轨,将学生作为主体,以电子产品作为媒介,选择合适的绘图软件,让学生更易画手绘。在课程设置上应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人为承载对象具有活化的显著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需要典型的情动氛围。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创新积极作用的分析阐述,结合“情动机制”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活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措施,对于新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