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对肝功能障碍患者腹部手术后肝功能及炎性反应的改善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y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EN)对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腹部手术后肝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前瞻性选择南京、上海等地区5家医院的62例腹部手术后需要EN支持5 d以上且至少存在一项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给予EN混悬液(TPF-FOS)5 d,EN达到目标量125.52 kJ(30 kcal)·kg-1·d-1至少3 d.于术前、EN开始后第6天晨分别检测血清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及肝功能指标水平并记录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发生率,于EN使用期间观察并记录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前与EN后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75.94±71.79)mg/L和(192.22±91.26)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异常者为40例,EN后减少至30例(P=0.041);术前总胆红素异常者为9例,EN后减少至3例(P=0.034);其余肝功能指标异常者的例数术前与EN后无差异.总胆红素与结合型胆红素水平EN后较术前显著降低(分别为P=0.000和P=0.015).与术前CRP值(48.74±65.16)m/L相比,EN后降至(25.79±23.63)mg/L(P=0.009);与术前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发生率19.0%相比,EN后降至10.3%(P=0.059).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EN第1天为22.4%,EN第5天则减少为19.0%,随管饲喂养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对于合并肝功能障碍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术后应用TPF-FOS能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改善肝功能,维持血清蛋白水平。

其他文献
直肠癌是我国多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近年来,随着对解剖、病理、生物学特性、淋巴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术式。
氟尿嘧啶类药物、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抗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中的5类基础药物.根据不同的临床证据,其各自定位和彼此组合亦不相同.目前,结直肠癌药物治疗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包括:(1)开发新药与新型药物组合;(2)评估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结直肠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3)优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最佳配伍方案;(4)探索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3.1~10.7)/10万,其中直肠癌占56%~70%,而低位直肠癌的比例高达70%~80%[1],由于我国直肠癌的主要特点是低位直肠癌多,肿瘤位于距肛缘5 cm以下,这给结直肠外科医生带来许多挑战.近20年,随着人们对直肠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先进医学仪器的应用及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直肠癌外科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手术方式已发生了变革,从传统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