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一个叫陈晓旭的女孩不动声色地演红了《红楼梦》,将一部清代Word文件拷进了MP3。假设曹雪芹看到了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目睹了经由自己创造的红楼梦中人袅袅婷婷从方块字里走出来,活化成美丽的真人秀,饱经沧桑的老曹又岂敢相信自己的老花镜?他心中之滋味,就是将整本《红楼梦》里的诗词都搜遍亦难以描摹。曹雪芹没给权贵鞠过躬,却郑重地朝陈晓旭作了一个深深的揖,喟然道:“余莫非身在红楼梦中乎?难道真的是你么,黛玉?”陈晓旭说:“先生,您非是做梦,站在您面前的正是黛玉啊。”这句子虚乌有的对白,其煽情之程度,丝毫不输一百二十回里的任何一句精妙对白。陈晓旭是最具古典外形与气质的人。笔者认为由她来演《红楼梦》女一号是苍天所赐,众望所归。所谓斯人斯艺,只可遇,不可求。有理由相信,当年导演王扶林得陈晓旭,始得《红楼梦》。失陈晓旭,便失《红楼梦》。
在主流作家看来,《红楼梦》是习练写作技巧的教科书。在人云亦云的批评家眼里,《红楼梦》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有人嘲笑没读过《红楼梦》的人是不配当作家的。奇怪的是,就是这部通常被奉为圭臬的文学巨著,长着一双俗眼的笔者却奈何也读不进去,比之《三国演义》和《水浒》这类英雄史诗,《红》更像是一部婆婆妈妈的女人书,很难让我感冒发烧,热血沸腾。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将它排名第一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早年慕名买的《红楼梦》,由于一开始没能读下去,到后来也就没能读下去。它闲置在书橱里,直到鲜绿色封面叫时间蹂躏成黄绿色,我也没读过《红楼梦》,故而对它的评价只能停留在《红》“未能让我读下去”的层面。可我要肯定的是,陈晓旭的演绎让我多多少少改变了对《红楼梦》始于青春时段的偏见。是她的形象她的演绎她的解读她的还原使这部大书跳过了艰深晦涩的沟壑,终于回归到通俗化平民化人性化的可读性平川。
20年后,一个叫陈晓旭的女士悄无声息地淡出了滚滚红尘,宛若流星划出生命靓丽的弧线归于岑寂。一代红楼梦中人从此香消玉殒,人世间彻底不见了林妹妹。恐怕再也没有人像陈晓旭那样更像林黛玉了,包括爱情与命运。随着陈晓旭的乘鹤西去,她的《红楼梦》立成绝版。并不是每个历史阶段或时代风气,都会产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古典型淑女。就像并不是每一只河蚌都会产生价值连城的珍珠。曹雪芹一生只写了一部《红楼梦》,或更确切地说并没有写完;陈晓旭一生只演了《红楼梦》和《家春秋》两部大戏,即永久息影。他们一个写《红楼梦》,一个演《红楼梦》,虽处在不同世纪,却是将缪斯视为无比严肃无比神圣的志同道合者。他们精益求精,宁缺毋滥,以高含金量的稀少艺术作品传世。当下,在演艺界尽吹老片翻新之风的大气候中,有人相中了《红楼梦》这座老房子,要对它整旧如新。策划者利用高科技手段,试图用海选这剂灵丹妙药,在短时间内迅速筛出一个新版林黛玉来取代老版林妹妹。遗憾的是海选没能帮红楼开发商们解决最佳人选问题。他们不得不仰天长叹在美女遍地流的今天,找一个理想的林妹妹咋成了艰苦卓绝的事情。《红楼梦》不是想哪天拍就能哪天拍的,林黛玉不是想哪天找就能哪天找的。今日的世界距离质朴而又辉煌的古典主义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在主流作家看来,《红楼梦》是习练写作技巧的教科书。在人云亦云的批评家眼里,《红楼梦》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有人嘲笑没读过《红楼梦》的人是不配当作家的。奇怪的是,就是这部通常被奉为圭臬的文学巨著,长着一双俗眼的笔者却奈何也读不进去,比之《三国演义》和《水浒》这类英雄史诗,《红》更像是一部婆婆妈妈的女人书,很难让我感冒发烧,热血沸腾。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将它排名第一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早年慕名买的《红楼梦》,由于一开始没能读下去,到后来也就没能读下去。它闲置在书橱里,直到鲜绿色封面叫时间蹂躏成黄绿色,我也没读过《红楼梦》,故而对它的评价只能停留在《红》“未能让我读下去”的层面。可我要肯定的是,陈晓旭的演绎让我多多少少改变了对《红楼梦》始于青春时段的偏见。是她的形象她的演绎她的解读她的还原使这部大书跳过了艰深晦涩的沟壑,终于回归到通俗化平民化人性化的可读性平川。
20年后,一个叫陈晓旭的女士悄无声息地淡出了滚滚红尘,宛若流星划出生命靓丽的弧线归于岑寂。一代红楼梦中人从此香消玉殒,人世间彻底不见了林妹妹。恐怕再也没有人像陈晓旭那样更像林黛玉了,包括爱情与命运。随着陈晓旭的乘鹤西去,她的《红楼梦》立成绝版。并不是每个历史阶段或时代风气,都会产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古典型淑女。就像并不是每一只河蚌都会产生价值连城的珍珠。曹雪芹一生只写了一部《红楼梦》,或更确切地说并没有写完;陈晓旭一生只演了《红楼梦》和《家春秋》两部大戏,即永久息影。他们一个写《红楼梦》,一个演《红楼梦》,虽处在不同世纪,却是将缪斯视为无比严肃无比神圣的志同道合者。他们精益求精,宁缺毋滥,以高含金量的稀少艺术作品传世。当下,在演艺界尽吹老片翻新之风的大气候中,有人相中了《红楼梦》这座老房子,要对它整旧如新。策划者利用高科技手段,试图用海选这剂灵丹妙药,在短时间内迅速筛出一个新版林黛玉来取代老版林妹妹。遗憾的是海选没能帮红楼开发商们解决最佳人选问题。他们不得不仰天长叹在美女遍地流的今天,找一个理想的林妹妹咋成了艰苦卓绝的事情。《红楼梦》不是想哪天拍就能哪天拍的,林黛玉不是想哪天找就能哪天找的。今日的世界距离质朴而又辉煌的古典主义时代已经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