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浙江卷素材运用解析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解读】
  “有字之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无字之书”是丰富的生活和实践体验,而锤炼意志、烛照灵魂、开启梦想的“心灵之书”尤为重要。写作时应结合自身阅读经历和社会生活来写。读“有字之书”,可以回顾所学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指出通过多读经典这一途径获得教益;读“无字之书”,可议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意义;读“心灵之书”,可以阐述培养自知自省能力的途径方法。
  知识是“有字之书”,处事是“无字之书”,思想是“心灵之书”。在读书本知识、社会法则之后,还要切记经常反复去阅读“自己”,要把三本书放在一起读,因为这三本书本是不可分割的。比如今年大热的“朗读者”节目就是把朗读者的自身社会生活经历(无字之书)融入到他所阅读的文字(有字之书)中,从而在读者、朗读者、作者之间唤起对自我人生的某种反省与考量(心灵之书)。
  如果生活体验平乏,课内外阅读素材也可临场救急,可以适当呈现自己的阅读体会,比如联系沈从文《我读一本大书也读一本小书》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心灵成长。
  【素材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选了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们细读其中几段: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厂、交易所和游乐场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適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
  这里黑塞肯定了生活和实践,也强调了阅读的价值,尤其是经典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但他更关注在经典阅读中“我”的存在——“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我们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深入理解这类文质兼美的课文,有所积累,在考场上能结合命题仔细思考,就不至于文思枯索了。
其他文献
[2016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吸引了全世界广泛关注的谷歌阿尔法(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3月15日以4:1落幕,人工智能取得胜利。伴随人机大战而起的,是人们一连串的疑问:阿尔法是否已经彻底超越人类顶尖棋手?人类还有没有可能反超电脑?阿尔法的出现会给围棋和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究竟是给人类带来恐惧和威胁,还是能创造更美好
小孩子容易对美形成刻板印象,比如像迪士尼影片中的公主和王子那样才叫美。巴西摄影师Vinicius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美。他将镜头对准了三个姐妹花:双胞胎劳拉、玛拉和姐姐希拉,这组作品名为罕见之花。“我们的种族、文化、身体虽然有差别,就像有些花朵适合冬天,有些花朵適合夏天。但我们都有共同的需要,就是接纳和分享爱。”摄影师希望人们看到这些照片时,还能够意识到:活着本身就是很
他有选择职业的权利,我们应尊重其选择抓住人生每一次机会的权利。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段“花式拉面”的视频。一位名叫田波的“拉面哥”,在成都黄龙溪景区“把拉面跳成一支妖娆的舞”,一时间成了网络红人。走红之后,这个初中毕业的拉面小伙成了网络主播,坐拥48万粉丝,光粉丝的打赏就多达2万元……同样是因为走红,“拉面小哥”要求加薪,与老板谈崩后,他选择了辞职。  田波的辞职让他陷入了一场非议。在面店老板看
顾城曾称:“执者失之”,那大概是劝说那些在世人眼中对某些事物执着到顽固的人吧。但我想问,你们可曾听过:不疯魔,不成活?这红尘大千又能有几人无欲无求?而所有的爱恨情仇、貪嗔痴怨又何尝不是执念?生而为人,便要用其一生来完成夙愿。若真能心无执念,那么我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顾城有言:“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我则不以为然,或者说,不完全赞同。成为诗人
从华夏民族伊始到今日的新中国,走过了大唐的盛世繁华,经过了元朝的浩浩江山,历史时代匆匆过去,秋月春风沧桑尽后,我们的思想和观察也在悄悄改变,而纵观历史的漫漫长河,我们却从未停止过对一种人、对一种人格的崇尚与歌颂——君子,与君子对应的高尚节操。此为中华文明的信仰和根基。  然何为君子,何以成就君子?  【素材运用亮点1】开篇从时代更迭入手,境界阔大,格调高昂。  君子之名,因其不畏艰险。纵道路偃蹇,
学医的时候,我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背人名。医学中有无数人名需要记忆,我当时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要用人名来命名这些技术、方法。  海姆立克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名。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并描述了一种能够有效地处理气管异物梗阻的急救方法。为了表彰他的卓越贡献,人们用海姆立克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急救方法。在数十年内海姆立克急救法至少拯救了100万人的性命。  尽管海姆立克被全世界铭记是因为他的急救法,但这个响亮的名字
《1984》给了我一场思想上的冲击。  我不知道其他读者是怎么读完这本书的,我看《1984》大多是在晚上,或躺或坐,眼光触摸纸张,张开所有毛孔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起初我每次能看50页,后来变成30页,到最后每次只能看几页了,就是这几页我还要反复地看才能看明白,才能理清我自己的思绪。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它不欢快、不唯美,甚至残酷,但当我真正去品读它时才感觉到那不单单是惨淡的,压抑、恐惧、迷惑
惊鸿一瞥,顾盼生光,唇红欲滴,笑魇如花;抑或是玉树临风,潇洒英俊,貌比潘安,如此“佳人才子”,无非处于“美颜”,不禁让人感叹,浮华年代,真实不在。  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真实之美,美在它的坦诚,美在它的率真。而如今,许多年轻人沉陷“美颜”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一味追求完美,却忽视了对自己的认知,照片可以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而真实的面目无法改变,真实的虚妄在于对现实和幻想混淆一谈。而你就是你
【摘 要】英语写作在高中生英语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要会听、会说,还应该要会写,只有这样对英语的掌握才能算是全面的。然而要学生能全面地达到会说、会听、会写的能力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在广大的英语教育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中发现,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上发挥了作用,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之间也能相互协作,效果非常的显著。本文将在这里对英语写作的现状做一些阐述,探讨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
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常见形式,因其既有同一般议论文相同的说理功能,又具有议论文无法做到的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情理交融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宠儿。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本文以《生命的暗示》为例,谈谈如何把握一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思想内容。  生命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