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不快乐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这已经是速度时代:出差是飞机高铁,上网是“极速体验”,上班要“末路狂奔”,吃饭要争分夺秒,就连刚刚蹒跚学步的孩童都让父母心急如焚——“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快节奏、高效率成为现代人的人生关键词,每个人都像开足了马力的机器,向着所谓的“成功”一路狂奔。迫于生计的上班族、蜗居蚁民和摆摊设点的“城市边缘人”就不必说了,即便是功成名就的所谓成功人士也陷入一种速度惶恐之中,分众传媒的总裁江南春感叹:“每天我内心不断发出的声音就是快跑、快跑,跑到你的竞争者消失掉。不用回头,你只管往前跑。”
  正是因为有江南春这样的领跑者,越来越多的人跟在后面,既疲于奔命又锲而不舍。就好像阿甘身后那些络绎不绝的追随者,他们头脑中没有奔跑的目标、心目中没有奔跑的意义,有的只是对不奔跑的惶恐——一种落伍和失群的担忧与茫然。
  我们甚至不敢反问一句:慢下来又如何?掉队了又能怎样?
  我常常感到困惑: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时代的“速度崇拜”?是科技的推力,还是内心的物欲?抑或只是我们失去了判断力的盲从?
  我喜欢韩少功的一个书名:《进步的回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的进步确实让我们越来越不像人,越来越没有人味,越来越退化和回缩,也越来越失去本真的快乐和忧伤。就好像高铁的快速与便捷可以将我们迅速送到目的地,但却因此而减弱甚至完全泯灭了旅行所必然包含的风景观赏、人际交流以及“他乡遇故知”的愉悦和欣喜。当然,历经风雨、艰苦跋涉之后终于抵达的释然感和成就感更无从谈起。
  “速度崇拜”本质上是“效率崇拜”,原本复杂多元的人生过程被删枝去节。只留下一个简明直白的目的。据说有狂人在致力于研制“营养药丸”,届时每个人只需日服数丸,就可以省却那费时耗力的一日三餐,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奔跑”。如果再有人研制出“睡眠药丸”那就更加完美了。放眼望去,现代社会都是忙忙碌碌奔波在金色大道上的“快男快女”。唯一的问题或许来自我们的竞争者也在服用这种药丸,所以。我们还得像江南春先生那样“不用回头,只管往前跑”。
  我的好友小黑算得上是这个速度时代的异数。他公然以懒人自居,并且还振振有词:懒其实是一种道德,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罪恶都是勤快人造成的,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懒人争权夺利、钩心斗角、迫坏环境、损人利己甚至草营人命?人太过“积极进取”,就必然带来资源的残酷争夺和利益的刺刀见红,而对自身同样也是一种伤害,所以高达84%的现代人自感“压力很大”乃至于“疲于奔命”。全球每年190万“过劳死”者和中国3000万名抑郁症患者更是在诠释着快生活之下的自我伤害。
  其实小黑并不是个慵懒无为的消极分子。他有着自己所喜欢的教育培训事业,只是在别人握紧拳头狂喊“我要成功”的时候,他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罢了。我才明白,这样的“慢”也好,“懒”也罢,其实正是一种智慧者的从容。“快”或许代表着效率和果敢。但“慢”其实也体现着选择和掌控。
  古老的印第安谚语说“跑得太快灵魂就跟不上来”,是的,无论技术跑多快,人的灵魂都有着自己的节奏。所以,我们不妨慢一点,与灵魂同步。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提升你的能力  乔恩在一家公司工作了25年,他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乔恩决定要求老板给他加薪及晋升。他对老板说道:“毕竟。我已经有了1/4世纪的经验。”老板叹气说道:“乔恩,你没有1/4世纪的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1/4世纪。”  不知这种说法是否也在指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他们总是满足于某种经验,动不动就拿过去的成绩来夸耀自己。他们总是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是不断
2006年底,老牌导演张艺谋的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新锐导演贾樟柯的艺术“小片”《三峡好人》,在同一天上映。  上映伊始,《满城尽带黄金甲》遭到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票房却一路高歌猛进。《三峡好人》虽然好评如潮,但票房收入与《黄金甲》相比,可谓惨淡。贾樟柯的影片都是以关注现实、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为主题,因此他对“大片”中那些“飞来飞去打打杀杀”的内容很不欣赏,认为“一味娱乐化会让国民精神脆弱
案例一:名校高才生也应有高情商  许晴,清华大学毕业,应聘于杭州某电子公司技术部  大学毕业后,许晴即应聘杭州某电子公司技术部。照理说,全公司的人都应该欣赏他才对,因为许晴是公司人事经理相中的。他的清华文凭,对一家小公司来说,显然是高攀了。许晴的相貌与谈吐不算出众,但照公司员工想来,修缮自己对一个清华出来的人才来说不算太难,何况,许晴开出的待遇比其他学生也要合理得多。人事经理那天给老板打电话还不无
周五的下午,我接到一封来信,是一个小朋友寄来的。她字体隽秀工整,标准的小楷,看上去很干净漂亮。她说她在课本书上读到了我的一篇写母亲的文章,感动得哭了。她渴望我能给她回一封信,手写的。她说:“由您的字体,可以看到您的面容。”  她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以前是最喜欢看朋友的来信的,我由他们的字体上可以猜测到对方的心情,甚至知道他在写这封信时,脸上是带着微笑的。可是,很久了,我没接到朋友的来信了,没看
1970年9月,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刚刚开学。学生们发现成堆的垃圾堆放在校园周围,苍蝇满天飞。一个暑假的疏于管理便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校长看后十分苦恼。  学校除了雇用清洁工外,还发动了所有的学生外出劳动。他们干了一个月,才清除了将近一个暑假的垃圾。可由于组织不当,许多垃圾遗失在了城市的街道上,这引起了城市管理部门的极度不满。他们甚至对汉城大学下了通牒,要求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  但没过多久,周围的居
“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李振声  2007年2月27日,人民大会堂里灯火辉煌,万人瞩目。国家主席胡锦涛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颁发给一位白发老人。从那一刻起,全世界传颂着一个充满智慧的名字:李振声。可是,有谁知道,这位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与小麦为伍竟是因为早年饥饿的经历,是饥饿逼出了崇高的志气,逼出了无穷的勇气,更逼出了改变历史的智慧。  李振声出生在
春日的暖阳葱茏着屋外的树木,却温暖不了他的心。他遭遇了生意场上的“滑铁卢”:公司破产了,债主们纷纷追上门来;刚买的别墅属于别人了,奔驰车的钥匙交出去了;家中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变卖抵债了,但是还是欠了银行300多万元。  他坐在那张吱吱呀呀的破椅子上,透过租住的小平房灰蒙蒙的窗玻璃,他的目光也暗淡下来。他把烟灰弹落在水泥地上,长长的叹息,在小屋内随着烟雾一起缭绕着。  做了十几年全职太太的她,在家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蔡华与李伯芬相识。眼光碰触的刹那,都有情愫在心中暗生。四月的杏花,五月的垂柳,于一颦一笑间,两个年轻人的心渐渐走近,很快就陷入了热恋,  婚后,蔡华夫妇非常渴望能有一处自己的住房。几年后,夫妻俩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可就在这时,蔡华却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查,结果是肾脏出了问题。回想父亲在48岁时因肾衰竭而去世的往事,蔡华有种不祥的预感。不久,蔡华的预感便变成了现实。  死,他倒
男人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结婚了,婚礼十分隆重,高朋满座,嘉宾如云,所有来宾都尽情地分享着这美好、甜蜜的时光。  身披白色婚纱的新娘美丽大方,光彩夺目;身着黑色燕尾服的新郎俊朗潇洒,英气逼人。谁都能看得出来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情深意长。  几个月之后,妻子来到丈夫面前告诉他,不久前她从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如何给婚姻保鲜的文章。她建议他们也可以效仿这篇文章提出来的办法,给自己的婚姻保鲜。“就像文章里说的那
某日,大作家王蒙回乡省亲。一干地方上的头头脑脑热火朝天地迎上去。作为一个端茶倒水的小跑堂,我壁立一侧,偷眼观望,一腔汹涌澎湃的文学情怀终于释然了:原来恁有名的大作家,也不是什么三头六臂的异人,而是一慈眉善目的老头。  要紧的是他比我们那胸无点墨的乡镇党委书记说话还家常,举手投足不是民间俚语就是俏皮话。如果没有轮番敬酒的那些人,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丝毫架子都不搭的老者竟然就是当今文学界的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