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困难,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柯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学困生”即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
2002年我校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各年级都存在“学困生”,全校平均比例在4%左右,并且人数随年级上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学困程度随年级升高也进一步加深。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认为,“学困生”一般的形成规律主要有下面四个因素:认知水平、心理类型、非智力因素、家庭环境影响。一般形成的过程是:最初表现为比较焦虑,由于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学困生”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又由于学习技能缺乏而产生消极心理。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使他们对学习会有一些抵触情绪。
一、课题理念——“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面对这个难题,我们的理念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虽然学校的“学困生”只占到4%,但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讲它就是100%。调查后学校行政班子展开研讨,一致认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不失一生”,让“和一小”的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教育的阳光,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我们建立了由学校领导、教育教学处、各年级组、各级各类老师、帮扶导师团、爱心家长团等组成的帮扶工作网络,并将教师对“学困生”研究情况及帮扶效果纳入学校的星级教师评比,作为考评教师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引导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整体构建等理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让每一个“学困生”在老师的帮扶下,都能享受成功。
二、课题实施——“全面全程帮扶”
1.实施“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策略
“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并无智力因素差异,只是认识快慢程度有差异,他们对同一知识或事物的认识时间相对较长,往往与其他学生不同步,在日积月累中造成的断链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仍然执行同一授课计划、同一教学进度,必然使“学困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效果越来越差。我校教师提出了“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策略,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划分成最基本的、稍有变化的和比较灵活的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学困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他们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最大的效应、最大的提高。
例如:五年级李老师在帮扶蓉蓉学习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做法是: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感到:采用“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策略,对于“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是行之有效的。蓉蓉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我特烦做计算题,一做就错,还搞不懂什么时候能简算,现在我最喜欢做计算啦,因为我觉得计算挺容易的。”
2.构建班级、学校、家庭三级互动帮扶网络
针对我校“学困生”的状况,我们为高年级“学困生”找助学伙伴,有两个人一组的,也有三个人一组的。帮扶小组成员互学互帮,共同进步。
以前,教师面对“学困生”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开展课题研究之后,我校根据“多科联动、多育互动、多元整合”的思路,成立了由班主任与主科老师及一部分科任教师组成的帮扶导师团,使我校全体教师参与到“学困生”帮扶策略的课题研究中。
为了使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我们不仅采取了家长开放日、谈话日、亲子活动等方式,还尝试了导师团与家长的“一对一”家长会,导师团与家长共同分析学困原因,共同协商帮扶办法,使家长与学校零距离接触。
3.建立学困生帮扶档案,定期开展综合会诊
我校为全部“学困生”建立了帮扶档案,定期进行集体会诊。四年级的班主任马老师还为班里的“学困生”记成长日记,记录他们的表现和点滴进步,对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她的班级日记累计达到了10万字。
三、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特殊需要,特殊策略。我们为“学困生”建立特殊的课程及进度安排,以适合他们的特殊需要。
预防为主,矫正为辅。“学困生”的研究不应局限在“矫正”与“补偿”上,而应放眼于“预防”和“改善”。
允许反复,持之以恒。“学困生”的帮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
家校合力,标本兼治。“学困生”的帮扶不能只靠学校和教师,学校只可能解决短期的问题,要想帮助“学困生”走出低谷,还要注重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整合。
三年的课题研究,让“和一小”的老师们对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办学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通过构建全员、全面、全程的“学困生”帮扶机制和网络,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多一些尊重、体谅、善良,这些真、善、美的品性,使学校的教育也更具人文性。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就是对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
刊中刊编辑 王雪莉 付江泓 杜 锐
2002年我校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各年级都存在“学困生”,全校平均比例在4%左右,并且人数随年级上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学困程度随年级升高也进一步加深。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认为,“学困生”一般的形成规律主要有下面四个因素:认知水平、心理类型、非智力因素、家庭环境影响。一般形成的过程是:最初表现为比较焦虑,由于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学困生”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又由于学习技能缺乏而产生消极心理。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使他们对学习会有一些抵触情绪。
一、课题理念——“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面对这个难题,我们的理念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虽然学校的“学困生”只占到4%,但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讲它就是100%。调查后学校行政班子展开研讨,一致认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不失一生”,让“和一小”的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教育的阳光,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我们建立了由学校领导、教育教学处、各年级组、各级各类老师、帮扶导师团、爱心家长团等组成的帮扶工作网络,并将教师对“学困生”研究情况及帮扶效果纳入学校的星级教师评比,作为考评教师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引导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整体构建等理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让每一个“学困生”在老师的帮扶下,都能享受成功。
二、课题实施——“全面全程帮扶”
1.实施“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策略
“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并无智力因素差异,只是认识快慢程度有差异,他们对同一知识或事物的认识时间相对较长,往往与其他学生不同步,在日积月累中造成的断链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仍然执行同一授课计划、同一教学进度,必然使“学困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效果越来越差。我校教师提出了“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策略,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划分成最基本的、稍有变化的和比较灵活的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学困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他们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最大的效应、最大的提高。
例如:五年级李老师在帮扶蓉蓉学习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做法是: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感到:采用“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策略,对于“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是行之有效的。蓉蓉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我特烦做计算题,一做就错,还搞不懂什么时候能简算,现在我最喜欢做计算啦,因为我觉得计算挺容易的。”
2.构建班级、学校、家庭三级互动帮扶网络
针对我校“学困生”的状况,我们为高年级“学困生”找助学伙伴,有两个人一组的,也有三个人一组的。帮扶小组成员互学互帮,共同进步。
以前,教师面对“学困生”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开展课题研究之后,我校根据“多科联动、多育互动、多元整合”的思路,成立了由班主任与主科老师及一部分科任教师组成的帮扶导师团,使我校全体教师参与到“学困生”帮扶策略的课题研究中。
为了使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我们不仅采取了家长开放日、谈话日、亲子活动等方式,还尝试了导师团与家长的“一对一”家长会,导师团与家长共同分析学困原因,共同协商帮扶办法,使家长与学校零距离接触。
3.建立学困生帮扶档案,定期开展综合会诊
我校为全部“学困生”建立了帮扶档案,定期进行集体会诊。四年级的班主任马老师还为班里的“学困生”记成长日记,记录他们的表现和点滴进步,对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她的班级日记累计达到了10万字。
三、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特殊需要,特殊策略。我们为“学困生”建立特殊的课程及进度安排,以适合他们的特殊需要。
预防为主,矫正为辅。“学困生”的研究不应局限在“矫正”与“补偿”上,而应放眼于“预防”和“改善”。
允许反复,持之以恒。“学困生”的帮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
家校合力,标本兼治。“学困生”的帮扶不能只靠学校和教师,学校只可能解决短期的问题,要想帮助“学困生”走出低谷,还要注重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整合。
三年的课题研究,让“和一小”的老师们对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办学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通过构建全员、全面、全程的“学困生”帮扶机制和网络,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多一些尊重、体谅、善良,这些真、善、美的品性,使学校的教育也更具人文性。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就是对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
刊中刊编辑 王雪莉 付江泓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