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w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行力”源于企业管理理念,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外企业届乃至于各类组织中讨论的热门话题。执行力是指在企业既定战略和愿景的前提下,企业对内外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制定出可行性的战略,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措施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目标、达成企业愿景的一种力量。执行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包含着员工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程度。
  比尔·盖茨曾说:“在未来10年内,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华尔街日报》评论“执行力”是“当今时代最具操作性的、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执行》一书中指出,“执行力对于个人,对于企业,对任何一个组织乃至对一个国家来讲,都是一种竞争力。执行力是走向成功的必备能力之一,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执行力既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所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好的执行力,成就一个企业;差的执行力,垮掉一个企业。企业要成功,执行力是关键。
  如何提高企业的执行力,笔者认为要从理解与支持员工、强化企业制度建设、领导者身体力行抓起,以获得并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理解与支持员工
  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
  作为管理者必需要认识到,企业员工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他们有着丰富而强烈的生理(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需要、安全(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等)需要、社交(亲情、友情、爱情、信任)的需要、尊重(自尊、他尊和权力欲)的需要、自我实现(道德、创造力、公正度、理想实现)的需要,以及依法在民事上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其次,他们才是一个“企业人”,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加入到企业这个组织,并与企业按照某种契约规定建立了劳资关系。
  在现实中,管理者往往把员工单纯地看作为一个纯粹的“企业人”,或者说看作一个只须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士兵、生产流水线的一个“机器”,而忽视了他们 “自然人” 的属性,忽视了员工对于物质性和精神性层面的多种个性需要,忽视了不同员工对于工作指令的理解水平、理解差异以及他们各自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对待工作的态度等。如果管理者一味片面地、一刀切式地要求员工,单纯地只关注工作结果,而对其工作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那么员工出现抵触情绪或者变相、打折执行的情况就势必发生,企业的一些指令也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
  在企业管理中,当工作出现被动、滞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的产生都归罪于员工的责任心和执行力的缺失,而要仔细、全面地分析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包括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工作意图是否传递明确,员工责任心和执行力是否缺乏、到位等。是员工对分配的工作任务不满、不适合他们的兴趣或者无法胜任,还是给员工的报酬不能满足他们的薪酬期望值,或者组织对他们的关怀与照顾不够,使他们无法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理清问题的症结所在。过多的批评、指责,或者靠行政命令、高压政策去推动工作,只能于事无补,甚至适得其反。富士康的多起员工自杀事件,其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强制性的命令要求和准军事化的管理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大生产的需要,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要求。
  因此,要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维护员工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企业的形势任务教育,通过关心员工的工作,关爱他们的生活与家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等送温暖、送爱心工程的实施,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地积极培育员工的责任心与执行力,鼓舞、带动、激发他们责任心的形成和执行力的发挥,从而促进工作计划的落实。另一方面,在每一项工作指令发出前,首先要保证指令落实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其次要清晰地将战略和目标传递给中下层,解释清楚工作指令的各项落实要求,消除员工对工作指令理解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再者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获得大家的认同与支持,并在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帮助,而不是当“甩手掌柜”、颐指气使。否则,这项指令就会落空。
  强化制度建设
  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
  邓小平曾经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按程序操作,坚持在制度的框架下运行,可以有效协调好各方关系,避免和化解不必要的矛盾,降低风险,提高执行力,保证各项管理规定、办法和计划的顺利实施,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一些工作为何推不开、落实不下去、见不到效果,其实往往与有无制度的约束有关系,与执行不执行制度有关系,与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关系。只布置,不检查、不监督、不考核,工作自然落不到实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者变相、打折扣执行,自然也谈不上执行力。制度的顶层设计有缺陷,让员工无法适从,或者激励奖罚机制不明确而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执行力也会打折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管理者超越于制度之外,制度不能从上至下执行,只要求员工去执行,对管理者缺乏制约。商鞅的《商君书》中讲到:法制不行,自上犯之。意思是说,规章制度的破坏与违反,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这是在提醒管理者要身体力行,带头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为下属做好表率,坚决不能做规章制度的破坏者。
  从以上现象及意义而言,提高执行力,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制度体系建设要健全完善,使员工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并建立对制度落实的责任追究机制,且约束力一定要强。二是在制度设计上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平等精神,在制度的执行与责任追究上要坚决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不因职务高低、亲疏远近而使用不同的奖罚标准。重要的是管理首先要遵守制度。三是制度设计还要合法合理合情,既有刚性的约束,又能体现人文关怀,做到宽严相济的有机统一。
  领导者身体力行
  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何谓“领导”?《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管理学中的解释是:“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俗语就讲得更为形象、生动:“火车头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群羊走路头羊领”。一言以蔽之,领导者就是依靠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领导部属朝着组织预定目标前进。
  领导者的权力仅仅是推动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即人格魅力和示范效应。孟子讲,“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说的就是上行下效的意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项制度、一项决策、一项指令,如果领导者都不能认真带头执行,或者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那么在其 “破窗效应” 的影响下,员工的执行力自然会大大“缩水”,直至不执行而导致指令、计划落空。
  领导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员工执行力的发挥有着巨大的催化和拉动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领导者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当好表率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关键。
  企业执行力建设,既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造就,也非“镜中花”、“水中月”般遥不可及。需要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方上下联动,同心同欲,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并产生强大的执行力,去推动工作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工业发展中,往复式压缩机在实际操作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设备。其在工作时往往都要做
近年来,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承包权流转)的方式、介入的主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从介入的主体看,由以往单一的农户流转主体逐步变为农业经营公司、村集体,甚至乡
心无所住,  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记者:平常生活中,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着”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济群: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从世俗意义上说,进取心是好事;从佛教角度看,进取心同样被肯定。任何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首先要建立一种崇高的目标,然后为
油水井的生产和注水过程中势必会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堵塞问题是造成产油能力下降或注水困难的主要原因,它既增加了开发成本,又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油井的采出程度和
最近,网上热议有关知名学者茅于轼先生提出的“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并认为“这个数目完全是拍脑袋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研究”等观点,一时舆论大哗,有
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最近(8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等地的重要讲话中,再次突出地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持续
融资难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难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已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谋求出路和破解融资困境的不二选择。当前各种社会团体、民间商会等NGO组织不断兴起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商会在推动关系型信贷融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所谓关系型信贷,就是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的信贷交易,了解企业包括私有信息在内的真实动态,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是否发放贷款给企业以及发放贷款的金额。通过关系型信贷
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大幅下滑,导致国际石油公司利润大幅下降,进而公司整体利润下滑。为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采取压缩投资、削减成本、优化资产等多种措施,生产经营呈现新特点
2008年,当人们将目光集中在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各项措施上时,在国土资源部,一项具有深刻影响的行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这就是《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几个月的时间里,司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