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岛博物馆,保藏着23件经卷卷轴和残片,它们来自唐朝,因为其书法隽秀清奇,素来被以书法珍品视之,这次文物普查,经过专家考证发现书法之美的背后,隐藏着更有历史文物价值的瑰宝。
一百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道士王元箓在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发现了一个洞窟,里面藏满了经卷书籍,这就是名誉中外的敦煌经卷,亦称敦煌文书、敦煌遗书、敦煌卷子。自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以后,莫高窟写经造像活动代代相沿。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以此作为伪装。此后,这些文书便被封存于该室中达九百多年,直到被王道士发现。
据后人考证敦煌遗书多达五万卷,百分之九十是佛教典籍,俗世典籍虽占少数,但内容广泛,涵盖经、史、子、集、医药、天文等各方面,很多书籍都是稀有版本。它们记载了从东汉到元代几百年间的佛教文化,记载几百年间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多种少数民族的古写本记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几乎是各个朝代历史的发展百科全书。
天时地利人和往往成就美好的结果,历史文物亦是如此,如果恰逢天下安稳,又有慧眼独具的伯乐,其价值和应有的光辉,就能大放异彩,可惜,历史只有事实,没有如果。如此历史文化宝藏,本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怎么保护都不为过,谁曾想到这次王道士不经意的发现竟然导致中国历史文物的一次浩劫,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
很多事往往匪夷所思,佛教圣地竟然阴差阳错地落在一个道士手里,他又阴差阳错地发现了密封了几百年的文化宝库,虽意识到这里都是无价瑰宝,也曾尽己之所能,寻求保护,但当时清政府风雨飘摇,内外交困,加上相关官员不是不识泰山,就是徇私舞弊,近五万卷书籍经卷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英法俄日美等国的文化抢掠者先后来到敦煌,能带走的都带走了,成千上万的书籍经卷流散到世界各地,现在很多文物典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博物馆等,有些散落到民间,几经辗转,一些幸运的经卷流入博物馆,有了理想的归宿,其中为数不多的卷宗被青岛博物馆馆藏,它们敦煌遗书的身份在这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论证,对博物馆和观众都是始料未及的惊喜。
青岛博物馆收藏的这23件经卷卷轴和残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尾)》、《光赞经(十五卷本)卷一五》、《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它们写于唐代,其书法遒劲中寓婀娜,风神洒落,一直以来都是以书法珍品收藏。
书籍经卷的大敌是水火,最大的危险是落入不识其价值者手里。它们穿越千年,如何颠沛流离,如何有惊无险地来到内地,无从考证,它们也只是静静地等待世人发现其背后的瑰宝。
经卷上面均钤有“歙许芚父游陇所得”,据考证均为许承尧旧藏。许承尧,单名芚,徽州府歙县人,清代进士,入翰林,曾到甘肃任职,此人出身书香门第,喜欢收藏古物,在甘肃时收藏唐代写本经卷较多。大概正是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这些经卷,并珍藏之。他尤喜书法,经常玩味手头藏品的书法艺术,受汉简和唐人所写经卷的影响,其书法风姿绰约,流畅大方。更难得的是《维摩诘所说经义记》有许承尧题跋一篇,可见其流传脉络,在题跋中他认为此卷为行书所写经卷,唐人写经行草书极少,此沙门传写本,非经生所为,最为可贵。“上十二卷,本余所藏。以力不能有,归之吾友郑君笏丞。郑君雅尚冲澹,竺于嗜古。物得其所,与在吾斋何异。割爱题记,郑君其永宝诸。”许承尧的题跋不仅显示了此经卷行书艺术的可贵,并意识到它作为文物的价值,忍痛割愛,送给更懂它,更有能力保护珍藏它的人,彰显真正喜爱文物人的风范。也许正是一代一代珍视它的人小心翼翼地保藏,它们才得以穿越千年,带着历史的风华传至今天,我们现代人才有机会一睹来自盛唐的书法艺术和佛教典籍的风采。
此次文物普查中,打开了这些经卷的尘封记忆,钩沉历史深处的芳华。经敦煌遗书和佛教研究专家方广鑣教授考证,认定经卷为敦煌遗书。《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内容未经历代著录、收录,故其文献价值更弥足珍贵。从内容看,此经卷是对《维摩诘所说经》所做的义记。前部分主要参考隋代净影慧远的《维摩义记》,文中提到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的观点,后部分为作者撰写,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这是青岛博物馆此次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在山东省是继省博物馆、省图书馆之后又发现藏有敦煌遗书的单位,也是青岛市的首次发现。此次发现让经卷发挥应有的意义,发挥它们应有的历史文物价值。
一百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道士王元箓在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发现了一个洞窟,里面藏满了经卷书籍,这就是名誉中外的敦煌经卷,亦称敦煌文书、敦煌遗书、敦煌卷子。自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以后,莫高窟写经造像活动代代相沿。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以此作为伪装。此后,这些文书便被封存于该室中达九百多年,直到被王道士发现。
据后人考证敦煌遗书多达五万卷,百分之九十是佛教典籍,俗世典籍虽占少数,但内容广泛,涵盖经、史、子、集、医药、天文等各方面,很多书籍都是稀有版本。它们记载了从东汉到元代几百年间的佛教文化,记载几百年间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多种少数民族的古写本记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几乎是各个朝代历史的发展百科全书。
天时地利人和往往成就美好的结果,历史文物亦是如此,如果恰逢天下安稳,又有慧眼独具的伯乐,其价值和应有的光辉,就能大放异彩,可惜,历史只有事实,没有如果。如此历史文化宝藏,本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怎么保护都不为过,谁曾想到这次王道士不经意的发现竟然导致中国历史文物的一次浩劫,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
很多事往往匪夷所思,佛教圣地竟然阴差阳错地落在一个道士手里,他又阴差阳错地发现了密封了几百年的文化宝库,虽意识到这里都是无价瑰宝,也曾尽己之所能,寻求保护,但当时清政府风雨飘摇,内外交困,加上相关官员不是不识泰山,就是徇私舞弊,近五万卷书籍经卷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英法俄日美等国的文化抢掠者先后来到敦煌,能带走的都带走了,成千上万的书籍经卷流散到世界各地,现在很多文物典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博物馆等,有些散落到民间,几经辗转,一些幸运的经卷流入博物馆,有了理想的归宿,其中为数不多的卷宗被青岛博物馆馆藏,它们敦煌遗书的身份在这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论证,对博物馆和观众都是始料未及的惊喜。
青岛博物馆收藏的这23件经卷卷轴和残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尾)》、《光赞经(十五卷本)卷一五》、《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它们写于唐代,其书法遒劲中寓婀娜,风神洒落,一直以来都是以书法珍品收藏。
书籍经卷的大敌是水火,最大的危险是落入不识其价值者手里。它们穿越千年,如何颠沛流离,如何有惊无险地来到内地,无从考证,它们也只是静静地等待世人发现其背后的瑰宝。
经卷上面均钤有“歙许芚父游陇所得”,据考证均为许承尧旧藏。许承尧,单名芚,徽州府歙县人,清代进士,入翰林,曾到甘肃任职,此人出身书香门第,喜欢收藏古物,在甘肃时收藏唐代写本经卷较多。大概正是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这些经卷,并珍藏之。他尤喜书法,经常玩味手头藏品的书法艺术,受汉简和唐人所写经卷的影响,其书法风姿绰约,流畅大方。更难得的是《维摩诘所说经义记》有许承尧题跋一篇,可见其流传脉络,在题跋中他认为此卷为行书所写经卷,唐人写经行草书极少,此沙门传写本,非经生所为,最为可贵。“上十二卷,本余所藏。以力不能有,归之吾友郑君笏丞。郑君雅尚冲澹,竺于嗜古。物得其所,与在吾斋何异。割爱题记,郑君其永宝诸。”许承尧的题跋不仅显示了此经卷行书艺术的可贵,并意识到它作为文物的价值,忍痛割愛,送给更懂它,更有能力保护珍藏它的人,彰显真正喜爱文物人的风范。也许正是一代一代珍视它的人小心翼翼地保藏,它们才得以穿越千年,带着历史的风华传至今天,我们现代人才有机会一睹来自盛唐的书法艺术和佛教典籍的风采。
此次文物普查中,打开了这些经卷的尘封记忆,钩沉历史深处的芳华。经敦煌遗书和佛教研究专家方广鑣教授考证,认定经卷为敦煌遗书。《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内容未经历代著录、收录,故其文献价值更弥足珍贵。从内容看,此经卷是对《维摩诘所说经》所做的义记。前部分主要参考隋代净影慧远的《维摩义记》,文中提到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的观点,后部分为作者撰写,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这是青岛博物馆此次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在山东省是继省博物馆、省图书馆之后又发现藏有敦煌遗书的单位,也是青岛市的首次发现。此次发现让经卷发挥应有的意义,发挥它们应有的历史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