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北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boh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的道路有千百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却只是其中之一。转化的关键就是选择。”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女士在《四院·沙滩·未名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代序”中的第一段话,也是她在完成这部26万余字的回忆录之后,最感慨系之的一段心得。
  人生就是选择,既选且择乃成为若命若运。1931年出生于贵阳的乐黛云,在十七岁那年就面临了她决定此生的最重要选择:是循着“立即奔赴北京,去革命”的青春激情到北京大学或有膳宿供应的北京师范大学去求学,还是到当年首都所在的中央大学或中央政治大学去报到?
  当她重违父亲意旨而选择了北大时,其独立人生的图卷也就就此展开了:
  当北大学生打着大旗,到前门车站来接我们时,我们竟在大卡车上,高唱起这些在内地绝对违禁的歌曲来!我激动极了,眼看着古老的城楼,红墙碧瓦,唱着在内地有可能导致被抓去杀头的禁歌,真觉得是来到了一个在梦中见过多次的自由的城!(《初进北大》)
  我投考所有大学,报的都是英文系,可是,鬼使神差,北京大学却把我录取在中文系。据说是因为沈从文(当日在北大教授大学一年级的国文兼写作课——引者注)颇喜欢我那篇入学考试的作文。谁知道这一好意竟给我带来了二十年噩运,此是后话。(《四院生活》)
  《四院·沙滩·未名湖》中的“四院”,位于老北平宣武门城墙根的国会街,是当年北大文法学院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之地;而“沙滩”则是老北大的总部,也就是当年“五四运动”的发祥地;至于“未名湖”,原是燕京大学的象征,中国院系“大分大合”,也就是大调整后,在1952年夏后为新北大校园所有。
  这本书从作者1948年夏天进入北大求学写起,首先涉及的自然是当时还在中文系执教的名师如沈从文、废名等,其中吉光片羽,耐人寻味。如有关沈从文者:
  我最喜欢的课是沈从文先生的大一国文(兼写作课——引者注)和废名先生的现代文学作品分析。沈先生用作范本的,都是他自己喜欢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从来不用别人选定的大一国文教材。他要求我们每两周就要交一篇作文,长短不拘,题曰则有时是“一朵小花”,有时是“一阵微雨”,有时是“一片浮云”……那时,最让人盼望的是两三周一次的发作文课,我们大家都是以十分激动的心情等待着这一个小时的来临。在这一个小时里,先生总是拈出几段他认为写得不错的文章,念给我们听,并给我们分析为什么说这几段文章写得好。得到先生的夸奖,真像过节一样,好多天都难以忘怀。(《我在北大中文系——1948》)
  我的劝说对象就是沈从文先生。我和一位男同学去到他家,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的妻子非常美丽,家庭气氛柔和而温馨。他平静而不置可否地倾听了我们的劝说,我当时的确是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对于已有了30年代经验的他来说,大概一定会觉得幼稚而空洞罢。后来,胡适派来的飞机就停在东单广场上,他和许多名教授一样,留了下来……历尽苦难。(《四院生活》)
  作为教师,讲课时却“不大在意我们是在听还是不在听,也不管我们听得懂听不懂”,而“常常兀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而眉飞色舞,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凝视窗外,时而哈哈大笑”的废名先生,这位满怀对文学和学子的“爱心”,重在传达对现代文学佳作之“感应”,旨在激发其“共鸣”的著名作家,却在“政治运动”中被发配至长春,“没有朋友,被人遗忘”,竟至“活活饿死”或属因病不得医治而亡!(《永远的真诚——难忘废名先生》)
  听沈从文、废名、唐兰先生等授课的收获,正如作者晚年所自白的那样,“虽然,我的大学生活,精确说来,只有五个月,但这却是我一生中少有的一段美好时光”,因为“全国最高学府浓厚的学术气氛,老师们博学高雅的非凡气度深深地吸引着我……可惜1949年1月以后,学校就再也不曾像这样正式上课了。现在回想起来,说不定正是这五个月时光注定了我一辈子喜欢学校生活,热爱现代文学,崇尚学术生涯”。(《四院生活》)
  诚然,这位有幸进了北大,可“喜欢念书,但更惦记着革命”(《四院生活》),“很快就投入了党的地下工作”(《我的选择,我的怀念》)的激情女生,这位被组织指定参加“中国学生代表团”访问苏联一月的“北京市学生代表”(《快乐的沙滩》),这位曾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四青年节”被委以跑上天安门城楼向刘少奇献花的青年骄子,这位1952年毕业留校成为北大中文系最年青助教、又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新型知识分子”(《历史的错位》),在1957年的时政翻覆中被错划为“极右派”(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顿时由天上而地下,领着16元生活费下放到门头沟山区劳改,先后做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终于在“拨乱反正”的旗帜下,得以回返北大从事教学,并在1981年8月在哈佛燕京学社的邀请下远游海外访学,既被哈佛大学的“温文尔雅所濡染”,又为柏克利大学的随便适意而吸引,从此开辟出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一片教研新天地。
  而她以此经历所写的《从北大外出远游》中,顺笔所及的哈佛所见闻的“对女人特别不公平”的中年离婚,与柏克利卡洛琳的友谊及其教女育女之法,读来尤有启迪:
  如果说美国有什么令我震惊,那就是离婚!我的好朋友几乎都有离婚的经验……我绝不是说中国知识分子的婚姻生活都很美满,知识道德、舆论、生活条件、法律,都使离婚不那么容易,中国人较能忍耐,得过且过,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懒得离婚”。这些对某些急于离婚的妇女也许造成了很多不幸,但也保障了更多妇女不至于无家可归。
  卡洛琳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她对于我过去的遭遇深感同情。我也十分喜欢她那原来很和美的家。我感到自己长久以来,已很少和人有过这样深刻的内心交往。国内几十年的“阶级斗争”,使得人与人之间树起了很多难以突破的屏障,多少想象不到的告密、叛卖,总是使人不想倾吐内心。在国外,没有这些痕迹,倒是较为容易进入彼此的心田。
  然则在那曾经的政治翻覆、时代颠倒之中,除了她的老师,还有她自己,还有若干被实用主义的时政所牺牲了的悲剧人物,如北大中文系书记程贤策、总想有益于人的彭兰,以及失踪的女研究生朱家玉、优秀学生女诗人林昭、博学敏思的助教施于力、才华横溢的裴家麟等等,都让作者扼腕叹息,并深情忆念。
  书中的这些篇章,读来令人唏嘘。而也正是这些篇章,具体而微地揭示了那个“红色时代”的恐怖,从而实实在在地丰满了书中被一笔带过没有细说的重要章节,如读者所期待读到的北大“文革”实况,以及一代知识精英所曾受到的“折辱”和“受屈”(《历史的错位》)……
  那么,从沙滩“四院”的激情女生,到经历了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折腾之后的苦难承受者,再到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学界 佼佼者,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让这位新中国的知识女性痛定思痛,体认到一些什么呢?
  “院系调整”使北大许多院系被肢解,砍掉了多年经营的医学院、农学院和工学院!卓有成绩的清华文科,包括外语系科也被打散,合并到其他有关大学,不能不说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大败笔,大大伤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元气”,这绝不是50年后的“院系大合并”所能弥补的!现在看来,遣散也罢,合并也罢,都只能说明教育决策的无知和轻率。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当权派的路就没有走绝,就不会有对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运动的平反,不会有“四人帮”的倒台,不会有人民的破除迷信、独立思考,也不会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历史的错位》)
  除了自己的经历外,作者还写到了马寅初、季羡林、王瑶、杨周翰等的人格特质和精神魅力,及其对自己的有益影响。如始终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切关怀着,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国力的贫弱和人民的穷苦”问题的马寅初校长;为遭受时政打击中的她开出“沉潜”良方的汤用彤先生;勉励她把七十岁退休当作治学做学问新起点的季羡林先生;指出“每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精神素质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美学爱好等因素来选择结合自己特点的研究对象、角度和方法,那就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的王瑶先生;倡言“研究外国文学的中国人,尤其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的杨周翰先生等。
  因此,回首往事,这位青春年少时曾以为“前途满是鲜花绿草”,很有点“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的她,这位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汤一介太太、也就是汤用彤先生儿媳的她,这位自称“一不小心”就由少女成为七旬高龄老太的她,不仅没有为1948年的升学选择而后悔,而且还深情地在这本书代序中宣示道:“纵然再活千遍万遍,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北大。”
  严家炎先生曾经在去年秋天一次中文系举办的品书会上,肯定了乐黛云回忆录中表现出来的“大视野”和“大手笔”。当然,也有不同声音,如2008年12月28日,有网上读者以《听海闲谈:读杂书之九——学人传记》为题发表观感说:“乐黛云《四院·沙滩·未名湖》、谢冕《红楼钟声燕园柳》,写得很深情,却不算是很好的学人自叙。”
  “学人自叙”该是怎样的?难道一个中国学人不是在时政的大格局下展开自己的人生的么?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汤一介先生在这本书代跋中所作“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的生动比喻:“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他们喜欢自由,却常常身陷牢笼;他们向往逍遥,却总有俗事缠身!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他们依旧在绕湖同行。他们不过是两只小鸟,始终同行在未名湖畔。”
  ——这中间也许要刨去1958到1962年那“迟迟不能摘掉右派帽子,也不准回家探亲,虽然我非常想念我的刚满周岁的小儿子”(《历史的错位》)那些日日夜夜!如果将这些苦难的日子算上,那么这段历史仅仅用“错位”两字来概括,就确乎有些描写轻淡啦。
  
  (本文编辑 董宁文)
其他文献
张树强,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教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处“骤得”分别出自必修二《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湘夫人》中的“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学生们在预习、接受知识过程中,对“骤得”二字总有疑问,甚至产生争论。疑问与争论的焦点是:“骤得”的意思是“急得、易得”还是“屡得、数得”。查找资料以明确答案,发现资料上亦是“百
写人散文怎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实现人物的形神兼备呢?“典型性”的选材和描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只有选择人物生活中最具鲜明个性的“典型性”事件以及人物身上颇具标志性的外貌言行等内容加以记叙描写,才能成功塑造出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体现写人散文的精妙。汪曾祺先生深谙此道,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选取典型性的事件,描写典型性的特征,塑造出一个独立自由的典型的西南联大教授。 
我是个教师,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当教师几十年,至退休,给青年学生“解惑”无数。现在自己却疑惑起来,不知如何解,请谁解。  第一个疑惑:张岱年先生在青年时代受其兄张申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的影响,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他此后为学术的一生中,他一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事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像这样一位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博尔赫斯赞为“东方的《一千零一夜》”。但与其身后的荣耀相比,蒲松龄生前却是在“载笔以耕,卖文为活”(《上健川汪邑侯启》)中度过一生的。他“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蒙朋赐贺》)。缠裹科考却屡试不中,让他“半生忍辱,未登长吏之庭”(《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可以说,蒲松龄一生步步低回,是在几乎是常态的贫困拮据中郁郁终老。但正如袁世硕在《蒲松龄志》中所言“经济状况的低下
作为一位兴趣广泛的学者,波斯曼著述甚丰,其中最值得一读的作品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前两部作品在200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广受关注。但最能体现波斯曼技术思想的著作《技术垄断》却迟迟没有译本出版,直到2007年秋天,这本书的中译本才在著名翻译家何道宽教授的努力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严格地说,作为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波斯曼没有承袭美国主
看重GDP还是社会效益    孟白(学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我觉得“抵制低俗读物”不仅仅是出版社的事,也是决策部门,或者说制定法规政策部门的事。出版社是经营单位,如果出版社感觉上级决策者鼓励的是GDP增长,对GDP很看重,那么出版社就会多出一些所谓经济效益好的图书,更追求利润。但如果鼓励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那么出版社就会更偏重追求社会效益。现在有一些出版社的主管部门,不懂出版。他们衡量出
《孔雀东南飞》从刘兰芝被遣开端,以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结束,两人遭遇令人同情,结局令人伤悲。造成焦仲卿、刘兰芝悲剧的因素涉及家庭、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家庭结构缺位导致焦家家庭不稳,利己归因心理偏向导致焦仲卿、刘兰芝认知偏差,而封建家长制则是两人悲剧的社会根源。   一、家庭原因——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缺位激化矛盾   这是焦、刘悲剧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婆媳关系,历来都是中国传统家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国家、民族和人民,都是社会的重要构成。以此来说明时代的特征,虽然政治的味道浓了一些,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还算是比较全面的;而若从西方人的观点看,则至少缺乏一种非常重要的构成,这就是宗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说,没有宗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与西方人有许多
2017年高考被称为新高考元年。这一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有8套,作文题一共有9道,其中北京卷作文题两道。综观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感受到了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作文命题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新的风景,这道风景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大视野。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表现出一种大视野:国家视野、国际视野、全球视野,要求眼界开阔,境界高
2002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候选人勒庞出人意料地淘汰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闯入第二轮,曾经激起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虽然在其后的第二轮中,法国的左翼和传统右翼选民同仇敌忾,让希拉克以82%的创纪录高票轻松获胜,为主流政治力量守住了阵地,但这场“政治事故”在一向以民主传统为骄傲的法国人心中,留下的远不止是一场虚惊。从此,勒庞闯入总统大选第二轮的“四·二一”,与两年后法国公投否决欧洲宪法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