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致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提的问题过碎,分析过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笔者经过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中采用“以点带面,平中见奇”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良策。
一、 利用“一点”,体会人物精神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语言质朴,人物鲜明,帮助学生通过朴素的文字去领悟其所蕴含的精神,是文本训练的重点,经过反复钻研,我最终决定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策略。
师:(出示并引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为什么这么问庞宪?
生:因为他们外出察访药材非常辛苦,李时珍怕庞宪承受不了。
师:那么,从哪里看得出他们外出察访药材非常辛苦?
生:他们外出察访药材走了很多地方,很长时间,常常还要忍饥挨饿,起早贪黑非常辛苦。
生:他们外出察访药材,有时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只好露宿在荒郊野外。
生:他们辛苦奔波了一天,吃的是那么简单——干粮和泉水。
生:他们奔波劳累了一天,按理说应该休息一下,但他们还要赶着把寻访所得记下来,真是很辛苦。
师:那么,从庞宪回答的话中能看出“苦”吗?(“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生:从“挺”字可以看出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他们都坚持了过来。
师:那老师读一读李时珍说的这句话,你们看这样读好不好?(老师以略带感伤的语调读)
生:老师读得不好,因为书上写李时珍“笑着问徒弟”,老师读得有些悲伤。
师:那从这个“笑”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个“笑”字我体会到李时珍非常乐观,不是悲伤难过的。
师:为什么生活这么苦,李时珍还这么乐观?
生:因为李时珍说:“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本案例中,笔者以“寺中谈苦”为突破点,以“李时珍为什么这么问庞宪?”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层层推进,牢牢把握两个重点,一个是“苦”,一个是“笑”,通过“笑”与“苦”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朴实的语言中表达的深刻含义,即李时珍不辞辛苦,造福万民的可贵精神,起到了“以点带面,平中见奇”的效果。
二、 利用“一点”,感受人物形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反映了父子间的浓厚亲情,表达了高尔基善于托物寓意的教学艺术,给读者以深刻启发。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找到重难点的突破点?我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
师:从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生:老师,我明白了,高尔基爱自己的儿子并不是溺爱,他教育自己的儿子不仅要爱父亲,而且要爱别人,多奉献,这种爱很伟大。
师(赞许地点点头)从哪还能体现出这种伟大呢?
生:我从“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看出儿子很爱自己的父亲,他这么小就这样懂事,说明高尔基的教育水平很高,教育是成功的。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高尔基之所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不仅在于他的写作水平很高,还在于他的思想情感很崇高。所以,老师真心希望大家课后主动地去找一些高尔基的作品,认认真真地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很多的收获。
本案例中,笔者通过两个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高尔基崇高的思想境界,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得到了思想教育。最后再向学生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显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好的问题“言近旨远”,看似平淡,却富启发性,能够提高人的认识,熏陶人的情感。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点带面,很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三、 利用“一点”,统摄全文
《二泉映月》一课最后写道:“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笔者认为,句中“这样”一词显然极其平白,却很值得品味和利用。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里的‘这样’到底指怎样?”
生:“这样”指十多年过去了,阿炳饱经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由一个懵懂少年长大成人后才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饱经风霜,把自己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全部倾注在乐曲里才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穷困潦倒、孤苦无依,他在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用生命谱写了这首曲子。
师:阿炳就“这样”创作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对我们有什么人生启示吗?
生:不朽的作品都是用生命创造的。
生:即使生活再困难,我们也要热爱生活。
生:往往生命越是艰辛,获得的成果就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
这里,笔者巧妙地利用“这样”一词,回顾、收束全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二泉映月》形成的过程、丰富的内涵,进一步感受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而且帮助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以小见大,效果很好。
“以点带面”的“点”有很多种,它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或文章的“留白”,采用“以点带面,平中见奇”的方法既需要教者有敏锐的语感,充分关注文章的细节,又需要教者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
(作者单位:南京市沿江小学)
一、 利用“一点”,体会人物精神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语言质朴,人物鲜明,帮助学生通过朴素的文字去领悟其所蕴含的精神,是文本训练的重点,经过反复钻研,我最终决定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策略。
师:(出示并引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为什么这么问庞宪?
生:因为他们外出察访药材非常辛苦,李时珍怕庞宪承受不了。
师:那么,从哪里看得出他们外出察访药材非常辛苦?
生:他们外出察访药材走了很多地方,很长时间,常常还要忍饥挨饿,起早贪黑非常辛苦。
生:他们外出察访药材,有时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只好露宿在荒郊野外。
生:他们辛苦奔波了一天,吃的是那么简单——干粮和泉水。
生:他们奔波劳累了一天,按理说应该休息一下,但他们还要赶着把寻访所得记下来,真是很辛苦。
师:那么,从庞宪回答的话中能看出“苦”吗?(“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生:从“挺”字可以看出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他们都坚持了过来。
师:那老师读一读李时珍说的这句话,你们看这样读好不好?(老师以略带感伤的语调读)
生:老师读得不好,因为书上写李时珍“笑着问徒弟”,老师读得有些悲伤。
师:那从这个“笑”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个“笑”字我体会到李时珍非常乐观,不是悲伤难过的。
师:为什么生活这么苦,李时珍还这么乐观?
生:因为李时珍说:“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本案例中,笔者以“寺中谈苦”为突破点,以“李时珍为什么这么问庞宪?”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层层推进,牢牢把握两个重点,一个是“苦”,一个是“笑”,通过“笑”与“苦”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朴实的语言中表达的深刻含义,即李时珍不辞辛苦,造福万民的可贵精神,起到了“以点带面,平中见奇”的效果。
二、 利用“一点”,感受人物形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反映了父子间的浓厚亲情,表达了高尔基善于托物寓意的教学艺术,给读者以深刻启发。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找到重难点的突破点?我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
师:从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生:老师,我明白了,高尔基爱自己的儿子并不是溺爱,他教育自己的儿子不仅要爱父亲,而且要爱别人,多奉献,这种爱很伟大。
师(赞许地点点头)从哪还能体现出这种伟大呢?
生:我从“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看出儿子很爱自己的父亲,他这么小就这样懂事,说明高尔基的教育水平很高,教育是成功的。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高尔基之所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不仅在于他的写作水平很高,还在于他的思想情感很崇高。所以,老师真心希望大家课后主动地去找一些高尔基的作品,认认真真地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很多的收获。
本案例中,笔者通过两个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高尔基崇高的思想境界,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得到了思想教育。最后再向学生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显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好的问题“言近旨远”,看似平淡,却富启发性,能够提高人的认识,熏陶人的情感。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点带面,很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三、 利用“一点”,统摄全文
《二泉映月》一课最后写道:“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笔者认为,句中“这样”一词显然极其平白,却很值得品味和利用。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里的‘这样’到底指怎样?”
生:“这样”指十多年过去了,阿炳饱经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由一个懵懂少年长大成人后才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饱经风霜,把自己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全部倾注在乐曲里才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穷困潦倒、孤苦无依,他在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生:“这样”指阿炳用生命谱写了这首曲子。
师:阿炳就“这样”创作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对我们有什么人生启示吗?
生:不朽的作品都是用生命创造的。
生:即使生活再困难,我们也要热爱生活。
生:往往生命越是艰辛,获得的成果就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
这里,笔者巧妙地利用“这样”一词,回顾、收束全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二泉映月》形成的过程、丰富的内涵,进一步感受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而且帮助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以小见大,效果很好。
“以点带面”的“点”有很多种,它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或文章的“留白”,采用“以点带面,平中见奇”的方法既需要教者有敏锐的语感,充分关注文章的细节,又需要教者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
(作者单位:南京市沿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