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2-ODD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来源 :药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烷酮3-羟化酶(F3H)、黄酮醇合成酶(FLS)和花青素合成酶(ANS)是植物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2-ODD)超级家族中的成员,在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红花基因组数据库中共筛选鉴定16个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上的2-ODD基因,这些基因编码蛋白的长度为283(CtFLS2)~442 aa (CtANS6),分子质量为32062.05 (CtFLS2)~48245.49 Da (CtANS6),其编码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将其分为3个亚家族,保守基序分析发现该家族成员均含有H-x-D-xn-H和R-x-S两个保守残基,对上游2000 bp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该家族基因受到光、温度等环境因素及水杨酸、茉莉酸甲酯等植物激素的调控,利用qRT-PCR技术揭示了红花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上的2-ODD家族基因成员在红花不同花期及叶片中的差异表达.本研究可为深入挖掘红花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上的2-ODD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越南槐根茎中分离得到了25个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包括苦参碱型1~14、鹰爪豆碱型15~17、金雀花碱型18~23、其他型24和25),并依据理化性质及NMR、MS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12-(1-乙酰氧基乙基)-金雀花碱(23)为新的金雀花碱型衍生物,化合物13、16、17和24为首次从越南槐根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19和20可明显抑制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IC50值分别为39.86土0.65、23.66±0.37、34.56±0.45
建立液质联用(U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橘红中7个成分(绿原酸、芦丁、芸香柚皮苷、橙皮苷、甜橙黄酮、川陈皮素、橘皮素)的含量.采用Shim-pack GIST C 18色谱柱(100 mm×2.1 mm,2.0 μt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0.4 mL.min-1,进样量为1 μL,分析时间为12 min.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源),以多重反应监测模式正负离子检测.所测7种化学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3
三聚氯氰类连接子可用于环化多肽分子,但其并未应用于富含二硫键且氨基酸残基更多的α-芋螺毒素中.本研究通过赖氨酸辅助三聚氯氰连接子以28.92%~52.00%的产率高效合成环肽c[A10L]PnIA-1~4;活性评价结果表明c[A10L]PnIA-1对α7和α3β2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IC50值相比于本体肽分别有5倍与7倍的升高,其亚型选择性得到保持;圆二色谱结果表明,环化后多肽二级结构无显著变化.该方法与芋螺毒素常用的首尾环化方法相比,具有反应快且产率高的优点,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多种α-芋螺毒素的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