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实施教改以来,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已被现代流行的“大语文艰”所替代,即新课标中提到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时至今日,虽然课内阅读的地位并未动摇,但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尽管制定语文教材时专家考虑得比较周详,但毕竟语文课本承载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包罗万象。而课外阅读正好弥补了课内阅读的不足。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知识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的是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关注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更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广泛的课外阅是成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培养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是每位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或者只是读一些快餐式的流行读物,家长、老师为此都很苦恼。
怎样培养起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呢?作为低年级的一名语文老师,我也通过广泛选择适合的读物、精心组织各种阅读形式、家校联系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中做到持之以恒等方法做了一些尝试;
一、选择阅读读物
有的学生看书随心所欲,跟着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序,有的学生一本新书还没看完,第二天又换新的了;有的学生无论何时看书,也不管看什么书,都喜欢出声读;还有的学生从书包里拿出的课外书无—例外都是童话、寓言类;更有个别的,看书时一目十行,读后问其书中写了什么,小脸顿写满了茫然……让孩子爱读书,是好事;但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支撑下,让我们的孩子会读书,更是一大乐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选择读物,并注意启智性、可读性和知识性。如选用注音读物,简化学生阅读的困难,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必读书目》《优秀古诗文诵读》、报刊杂志、与教材相配套的《同步拓展阅读》,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使学生了解优秀作品,逐步扩大阅读面。教师更要向学生推荐“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她发自人性,超越时空,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尤其是经典名著,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唐诗、宋词,都流传久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童话书也是任何一个完美童年的书桌上不会不放着的书。教师要引导孩子走人缤纷的童话世界,引导孩子在安徒生、格林创造的童话世界里认识坏心眼的巫婆、狡猾的狐狸、可怜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记性中飘逸的童话,是可能让一个人的一辈子都生机勃勃、快活而又灵感叠发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同伴喜欢的”,也就是乐于和周围的同学彼此传阅、相互交换读物。如一本书看完了,可以和同桌,和好朋友交换读。让他们养成乐意向同伴借阅书籍、愿意把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同学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身边的阅读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彼此交流,分享阅读成果。
二、快乐的阅读方法
如果当你发现有个孩子举着一本书用手点着字在大声的一字一顿地“朗读”时,我们可千万不要嘲笑啊,因为我们的嘲笑会使他变得羞愧,而羞愧心理会使他减慢尝试的脚步。最好的态度是,大人也要同样严肃地帮助他,领着他继续他的“朗读游戏”,这样会大大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向更合理的阅读方法过渡,结合经验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诵读法。即出声朗读、出声诵读。依据阅读内容逐字、逐句、逐段的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声诵读,才能将文章读出感情,读出节奏,才能更好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内在精神,反复朗读还可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2、默读法。默读,能让学生更好地带着自己的感情、用心去读,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在阅读中要静得下心来,做到“静思默读”。特别是对篇幅较长的作品、叙事类的文章,默读会让学生更能提高阅读的速度,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
3、思读法。因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学生读书必然有疑问,阅读能力是在学习不断提出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好习惯。
三、循序渐进,享受阅读的快乐
要想使孩子长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切不可操之过急,孩子一旦产生抵触情绪,一切无济于事。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读一本书过于重视,以至于希望通过读一本书让孩子掌握太多的东西,造成了孩子每读一本书,家长都要像上课一样的让孩子带着问题读,并且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就像一个小学生抱怨自己的妈妈一样,星期天出去玩本来挺高兴,结果妈妈说“好好观察,回去写篇日记”,孩子马上就烦了。读书就像人吃胡萝卜一样,胡萝卜是有营养,但吃一个就等待身体发生什么奇迹,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给孩子书读,也不要等待着发生什么奇迹。孩子读书重在培养习惯,只要了解内容、得到乐趣即可,切不可咬文嚼字,像某些老师要求的那样又是找好词、又是画好句,把一个快乐的享受变成一种学习负担。
四、培养阅读恒心
学贵有恒,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不懈,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注意时间短,但只要时常督促,孩子便会耳闻目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一旦开始阅读,便要全身心投入;一本书,无论篇幅长短,一旦拿在手中开始阅读,就应该从头到尾,至始至终地耐着性子看完·只有一本书看完后才可以另外看一本等。在阅读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松懈现象,就应该及时指正,敲响“警钟”。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恒心,学生也不会出现书包鼓鼓的,可每一本书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遍的现象了。
总之,从一年级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将来他们才能在书的海洋中自在地邀游,才能从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积极有效地做好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培养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是每位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或者只是读一些快餐式的流行读物,家长、老师为此都很苦恼。
怎样培养起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呢?作为低年级的一名语文老师,我也通过广泛选择适合的读物、精心组织各种阅读形式、家校联系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中做到持之以恒等方法做了一些尝试;
一、选择阅读读物
有的学生看书随心所欲,跟着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序,有的学生一本新书还没看完,第二天又换新的了;有的学生无论何时看书,也不管看什么书,都喜欢出声读;还有的学生从书包里拿出的课外书无—例外都是童话、寓言类;更有个别的,看书时一目十行,读后问其书中写了什么,小脸顿写满了茫然……让孩子爱读书,是好事;但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支撑下,让我们的孩子会读书,更是一大乐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选择读物,并注意启智性、可读性和知识性。如选用注音读物,简化学生阅读的困难,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必读书目》《优秀古诗文诵读》、报刊杂志、与教材相配套的《同步拓展阅读》,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使学生了解优秀作品,逐步扩大阅读面。教师更要向学生推荐“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她发自人性,超越时空,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尤其是经典名著,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唐诗、宋词,都流传久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童话书也是任何一个完美童年的书桌上不会不放着的书。教师要引导孩子走人缤纷的童话世界,引导孩子在安徒生、格林创造的童话世界里认识坏心眼的巫婆、狡猾的狐狸、可怜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记性中飘逸的童话,是可能让一个人的一辈子都生机勃勃、快活而又灵感叠发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同伴喜欢的”,也就是乐于和周围的同学彼此传阅、相互交换读物。如一本书看完了,可以和同桌,和好朋友交换读。让他们养成乐意向同伴借阅书籍、愿意把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同学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身边的阅读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彼此交流,分享阅读成果。
二、快乐的阅读方法
如果当你发现有个孩子举着一本书用手点着字在大声的一字一顿地“朗读”时,我们可千万不要嘲笑啊,因为我们的嘲笑会使他变得羞愧,而羞愧心理会使他减慢尝试的脚步。最好的态度是,大人也要同样严肃地帮助他,领着他继续他的“朗读游戏”,这样会大大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向更合理的阅读方法过渡,结合经验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诵读法。即出声朗读、出声诵读。依据阅读内容逐字、逐句、逐段的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声诵读,才能将文章读出感情,读出节奏,才能更好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内在精神,反复朗读还可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2、默读法。默读,能让学生更好地带着自己的感情、用心去读,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在阅读中要静得下心来,做到“静思默读”。特别是对篇幅较长的作品、叙事类的文章,默读会让学生更能提高阅读的速度,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
3、思读法。因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学生读书必然有疑问,阅读能力是在学习不断提出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好习惯。
三、循序渐进,享受阅读的快乐
要想使孩子长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切不可操之过急,孩子一旦产生抵触情绪,一切无济于事。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读一本书过于重视,以至于希望通过读一本书让孩子掌握太多的东西,造成了孩子每读一本书,家长都要像上课一样的让孩子带着问题读,并且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就像一个小学生抱怨自己的妈妈一样,星期天出去玩本来挺高兴,结果妈妈说“好好观察,回去写篇日记”,孩子马上就烦了。读书就像人吃胡萝卜一样,胡萝卜是有营养,但吃一个就等待身体发生什么奇迹,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给孩子书读,也不要等待着发生什么奇迹。孩子读书重在培养习惯,只要了解内容、得到乐趣即可,切不可咬文嚼字,像某些老师要求的那样又是找好词、又是画好句,把一个快乐的享受变成一种学习负担。
四、培养阅读恒心
学贵有恒,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不懈,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注意时间短,但只要时常督促,孩子便会耳闻目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一旦开始阅读,便要全身心投入;一本书,无论篇幅长短,一旦拿在手中开始阅读,就应该从头到尾,至始至终地耐着性子看完·只有一本书看完后才可以另外看一本等。在阅读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松懈现象,就应该及时指正,敲响“警钟”。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恒心,学生也不会出现书包鼓鼓的,可每一本书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遍的现象了。
总之,从一年级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将来他们才能在书的海洋中自在地邀游,才能从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积极有效地做好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