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我校承担了南宁市“十一五”规划C类课题“城郊结合部小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研究”,到今年7月份,课题已进入研究的中期阶段,我们在探究“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方面,获得了一些非常有效的经验。通过对3~6年级共373名学生发放的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实验班的学生每月读课外书7本以上的占67.2%,有一部分学生每月读课外书多达25本以上。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数量是非常喜人的,照理说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在期末语文素质测试“阅读板块”的成绩统计里,实验班3~5年级的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仅为37.2%。学生读书不少收效却不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不同,它没有教师的导读,是读者自觉、自主地与作品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心灵交汇和感应。因此,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能照搬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把重点放到“引导学生整体感悟作品形象特点,品味作品美感特点”上来,帮助学生进入作品并自主感悟、体味每一部作品所特有的情感和美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阶段的目标要求,结合城郊结合部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可以考虑采用“自主感悟三步曲”。
一、默读作品,概括主要内容
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只有掌握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作者的心迹。但是大多数作品的中心思想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具体记叙的人和事概括出来的。因此,阅读时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深入作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认识能力。但是,纵观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的阶段目标,小学课外阅读的主要是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该类作品篇幅较长,概括主要内容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况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小学生。学会简单、易掌握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对学生尤其重要。“认真反复默读作品,弄清楚作品里的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结果怎样。”这是我们课题组探索、总结出的适合我校1~6年级学生概括长篇作品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走进作品,品析字、词、句、段
威戈茨基把词语的内涵分为“个人内涵”、“客观意义”两个部分。所谓“个人内涵”就是词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概念和感知。而“客观意义”则是这个含义中最稳定、最统一、最精确的部分,即字典、词典上的解释。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课外读物,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其丰富的人文色彩、情感是通过字、词、句、段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只有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蕴藏在字、词、句、 段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也才能实现课外阅读的最高效率。
品析字、词、句、段,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会了哪几个生字?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字面意思?是否品味、赏析到了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优美句段?
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自主感悟,这本身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出作品,回顾、评论读物里的人或事
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阶段目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3~4年级的学生要“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5~6年级的学生则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些虽然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但是作为课堂阅读的扩展的课外阅读,也应担负起这样的阅读能力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既体现了阅读中个人情感的投入,包含了是非价值观的判断,也明白地告诉我们: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应对文章里的人或事展开评论,以此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的认识、评价,从而启发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叙事性作品,人物形象、事件的发展往往是作品的重心,作家也总是借助人物的塑造及情节的发展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点。因此,小学生在阅读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时候,需重视对人物及事件的评论。当然,小学生的评论,不可能像文学评论家那样,对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展开全面地、深入地评价。小学生对作品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论、辨别假丑恶,初步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只有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才能走进作品认识作者的内心世界,洞察作者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获得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提高欣赏水平。
总之,利用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你会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编 莫彩凤)
课外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不同,它没有教师的导读,是读者自觉、自主地与作品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心灵交汇和感应。因此,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能照搬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把重点放到“引导学生整体感悟作品形象特点,品味作品美感特点”上来,帮助学生进入作品并自主感悟、体味每一部作品所特有的情感和美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阶段的目标要求,结合城郊结合部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可以考虑采用“自主感悟三步曲”。
一、默读作品,概括主要内容
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只有掌握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作者的心迹。但是大多数作品的中心思想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具体记叙的人和事概括出来的。因此,阅读时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深入作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认识能力。但是,纵观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的阶段目标,小学课外阅读的主要是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该类作品篇幅较长,概括主要内容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况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小学生。学会简单、易掌握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对学生尤其重要。“认真反复默读作品,弄清楚作品里的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结果怎样。”这是我们课题组探索、总结出的适合我校1~6年级学生概括长篇作品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走进作品,品析字、词、句、段
威戈茨基把词语的内涵分为“个人内涵”、“客观意义”两个部分。所谓“个人内涵”就是词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概念和感知。而“客观意义”则是这个含义中最稳定、最统一、最精确的部分,即字典、词典上的解释。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课外读物,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其丰富的人文色彩、情感是通过字、词、句、段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只有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蕴藏在字、词、句、 段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也才能实现课外阅读的最高效率。
品析字、词、句、段,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会了哪几个生字?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字面意思?是否品味、赏析到了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优美句段?
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自主感悟,这本身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出作品,回顾、评论读物里的人或事
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阶段目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3~4年级的学生要“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5~6年级的学生则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些虽然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但是作为课堂阅读的扩展的课外阅读,也应担负起这样的阅读能力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既体现了阅读中个人情感的投入,包含了是非价值观的判断,也明白地告诉我们: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应对文章里的人或事展开评论,以此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的认识、评价,从而启发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叙事性作品,人物形象、事件的发展往往是作品的重心,作家也总是借助人物的塑造及情节的发展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点。因此,小学生在阅读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时候,需重视对人物及事件的评论。当然,小学生的评论,不可能像文学评论家那样,对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展开全面地、深入地评价。小学生对作品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论、辨别假丑恶,初步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只有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才能走进作品认识作者的内心世界,洞察作者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获得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提高欣赏水平。
总之,利用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你会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