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清“神医”与“中医”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冒出的“神医”,虽然治疗方法千奇百怪,喝芒硝、吃蹄膀、喝绿豆汤、吃生茄子、吃生泥鳅……但都是号称根据中医理论,自我描述成扁鹊重生、华佗再世的中医。
  为什么“神医”偏爱选择中医,且屡屡骗人得逞?究其原因,一是利用了人们重视养生保健的生活理念;二是利用医学的未解之谜;三是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救治心切;四是放大“心理暗示”产生医疗效果。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养生,中医的通俗性很容易让人理解接受。我们从小一直被中医的术语、观念熏陶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火”、“清火”、“开脾”、“补肾”之类的说法深得人心。说运动神经元疾病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脑干神经、运动神经核细胞,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的进行性病变”,大概没有几个人听得明白;但是如果说“渐冻人”是“身体过度受寒凉”所致,“为身体升温、回暖、化冻就行了”。虽然这是对“渐冻人”俗称的望文生义,但是人人能懂,而“神医”的治疗方法“祛除体内肝火”、“吃温热食物补充能量”似乎很顺理成章。
  现代医学是科学,科学受制于自然规律,不可能出现奇迹。对许多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使对已经有明确治疗方法的疾病。具体到某一个患者时,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有效。中医治疗一些疾病的特殊理论和疗效,许多还没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加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论证。“神医”正是利用了医学一些未解之谜的神秘性,毫不心虚地高举起中医的大旗,自称没有治不好的疾病。中医书籍中没有记录的疾病。现代“神医”都有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归纳为“脾胃虚损”、“脾肾虚损”、“肝肾阴虚”、“湿热浸淫”等等,可以据此开出中药或食疗方。
  现代医学不能为健康提供捷径,不能治愈许多种疾病。看病难、求医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医院看病。医生要让你做很多检查,忙碌的医生没有时间耐心地向病人解释病情,更不会做出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承诺。因此人们到正规医院求医治病的过程中,很多疑问不能得到及时解答,很多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有时花很多钱也不能治好疾病。而“神医”则声称,有最简单常见的方法。只靠自己去做,就能包治疑难杂症,就可以让奇迹在你身上出现,可以让你健康长寿,长命百岁。这些宣传和承诺的确可以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自然很具吸引力,让一些人心甘情愿地去尝试。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医学院教育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古时当医生和当官一样,只需闭门读书,无需受特殊的专业教育。因此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相信,好的中医在民间,不是中医学院能培养出来的。相信民间有高人、神人,当然也就会有神医。
  许多疾病都属于身心疾病的范畴,当一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即可以出现一些心理暗示的治疗效果。“神医”再极力将这些效果无限扩大,加倍宣传,让人们相信奇迹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出现,每一种疾病都可以有最简单的治疗方法。这样,追随者越来越多,“神医”也就越来越“神”了。
  对民众来说,要了解更多的基本医学知识。另外,要知道,医学是严谨的科学,没有捷径可走。中医的“偏方”是医生根据自己的行医实践和经验,采用了一般人不常用的药方,并且通过反复的临床验证,确实有效。“偏方”就是多少代中医传承的“经验方”,不是一个人的经验和个别病人的奇迹效果。那些绿豆、茄子、泥鳅之类的偏方,是对中医的误读,是一种不科学的迷信。
  (编辑 林妙)
其他文献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以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倾其一生写出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他在这本巨著的序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  张仲景
期刊
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诞生以来,这个浸润于古典音乐、散发着古典哲学理性光芒的国家,经历了数度起伏。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里经历过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也经历过战败后的迅速衰落。每次衰落之后,德国总能在短时期内再度崛起,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就连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德国也早于其他欧美国家,率先实现强劲复苏。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3.6%,为两德统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