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华:摩登女性直面“生死”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的使命绝不只是在自己的小家里,我觉得自己是为了改变而来。”这一回,伊华用了22年的时间把殡葬也变得美起来。她相信,一个连“死”都能做好的城市,“生”就不会是问题。
  初见伊华,白底刺绣衬衣搭配休闲仔裤,妆容精致,利落随性中带着精干和妩媚。又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摩登女郎,竟然是殡葬行业的大佬——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福寿园国际集团的首席品牌官?
  细述伊华的数十载人生,记者发现她的经历却好像是别人的几辈子那么多:从时装模特到房地产公关经理;从外企行政高管到殡葬行业领头人……每一个行当她都尝试过,而每份工作她都不是浅尝辄止。
  难怪有人说,伊华做什么都能轻松成功,如有神助。不过,伊华自己却不认同,她说自己的智力、能力、精力都有限,之所以每份工作都能有所突破,只是比旁人更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知道如何激发自己上进的那面,不让自己颓废罢了。或许正是这份孤勇和无畏,在旁人的不理解和不看好中,伊华寻找到了自己的“诗与远方”。
  在她的故事中,你能看到每一位独立女性的剪影,也能看到她们,是如何面对自我的真实。

不畏挑战,数度归零寻找真我


  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寻常路,是伊华给大家最大的印象。她向记者坦承:“40岁之前,我给到家里的都是惊吓,40岁之后,则变成了惊喜。”
  伊华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妈妈对于这个女儿最大的愿望,就是像普通人那样找个国家单位,嫁人生子,然后平安顺遂地过完一生。不过,或许是满族人血液里天生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亦或许是水瓶座天生的创新和多变,伊华从来没有按照这样既定路线规划自己。
  “我是一个60后,那个年代的人其实都是中规中矩的,我的家庭也一直教育我,‘女孩子不求台前显贵,但求安稳余生。’但我的个性就是喜欢挑战,希望自己的人生自己来主宰,我也愿意为我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说起这些,伊华目光澄澈,掷地有声。
  上图:伊华在论坛现场分享她的故事。
  伊华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长得美丽高挑,是天生的衣架子,因此纺织厂招聘服装模特时,她被一眼选中。“在当时,大家都穿得简单朴素,模特却能穿很多漂亮的衣服。”伊华笑着回忆道。
  不过,这份工作显然不能令父母满意,“他们觉得模特吃青春飯,干不长。”事实上,伊华做了几个月后就主动提出了辞职,但原因是“工作内容太过单一”。
  辞职后的伊华,考上了大学,学习档案管理。毕业后,她果然被分到了父母心仪的国家单位。但做了一段时间,伊华深感“工作内容太埋没我的个性了”。没敢告诉家里人,她又辞职了。
  跳出体制的伊华开始寻找自己的天空,她先后做到了房地产公关部部长和外资企业行政总监,尤其是在外企的那段岁月,令她无限感慨。“当时,上海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开始招聘,我从前台做起,花了三年的时间做到行政总监,是中国人能做到的最高级别。那个年代,我的工资就达到了每月1100美元。”
  “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生活?”20多岁的伊华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幸福来得太突然,会让你失去斗志、安于现状。但太过安逸,这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伊华再次把自己归零了。她在此后用了三年时间,解决了自己的人生大事——结婚、生子。“女孩子在自己每个年龄段找对节奏不误点,这可能是我身上最传统的部分了。”孩子18个月的时候,伊华把重心重新放回工作,“女性的使命绝不只是在自己的小家里,我觉得自己是为了改变而来。”
  再度复出,伊华决心找一份没人做过的事业。也正因此,当年她看到《新民晚报》上登了福寿园的招聘广告后,便上门应聘,最终又在伸向她的数根橄榄枝中,选择了这里安定下来,她记得清楚,入职时,她的月工资只有800元。
  “我还记得入职第一天,没有人恭喜我,家里人全都不理解,也令我充分感受到这份职业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和排斥。”但伊华骨子里就不是服输的人,压力化为动力,她告诉自己,“我是为了改变而来,总有一天,我要带着这个行业和社会对话。”
  这一回,她变了,一杲就是二十二年;但不变的是,她依然干得风生水起——从业20多年,在她的努力下,福寿园的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由她率先提出的“将告别变美丽”“将祭祀变为纪念”“墓园变公园”的新理念也依序铺开……她从时尚行业而来,这一回,她想把殡葬也变得美起来。

把殡葬做美


  在人类有限的生命里,能够学到东西很多,但不包括死亡。初入殡葬行业的伊华也深有同感,“中国人太忌讳谈论死亡了,在许多人眼里,殡葬仅仅意味着火化和埋葬。”亲人离去,家属往往嚎啕大哭,葬礼上悲悲切切,却往往顾不上进行任何对生命本真的思考。
  害怕死亡,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学家厄内斯特·贝克曾说:“一直在人类心里作祟的,好像只有对死亡的恐惧,别无其他。”
  但其实,人们越了解死亡,才能越了解自己。在伊华看来,葬礼反而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场所,“唯有直面生命的乔迁,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价值,撇去那些人世间的浮躁和名利,真正燃起对生命的渴望和期待。”她认为墓园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省略号,如何对待死亡,决定我们如何对待生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殡葬并不是埋葬已逝的躯壳,而是安放我们的记忆、情感、认知,体现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于国家,在观念层面上的价值。”22年的时间,伊华只做了一件事:把殡葬做美。
  首先,她试图从形态上改变人们对传统殡葬的印象,提出了“墓园变公园”的理念,虽然一字之差,但却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之后,她进一步提出了“将告别变美丽”,从观念上和传统祭祀区分开。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伊华说“其实我们应该把人在这一世生命的终结,看作是一种生命的毕业典礼,这样悲伤不那么容易过度,反而会促进人的思考。”
  考察了多个国家的殡葬业服务后,伊华着力于打造葬礼的神圣感,也开始为客户进行一些个性化定制服务。“我们想改变原有的葬礼的那种‘131模式’(一枝花、三鞠躬、转一圈),从逝者生前的各种爱好、故事、愿望,还有家人的想法等等还原出他生命的点滴,来设计他的告别仪式,让‘死’和‘生’一样拥有尊严。”
  如今,伊华还希望通过不断内化人才梯队提高服务素养;组建生命学院,把生命教育带到社会上;邀请专家教授为殡葬行业提炼理论内涵等方式进一步与社会沟通。伊华明白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但她相信,一个连“死”都能做好的城市,“生”就不会是问题。
其他文献
48年前,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敲响了钟声,开启了全球资本市场新的里程碑。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  同为加速科技型企业发展、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平台,中国的科创板与纳斯达克有着相似之处。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关注这一重大事件,指出科创板是中国的纳斯达克,它将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融资渠道”。为什么是纳斯达克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新技
邓超与俞白眉搭档又来。与这对搭档此前的作品相比,喜剧风格已经退居其后,用父子温情与励志元素来探讨严肃话题,成为《银河补习班》的主要诉求。  马皓文不单是作为一名父亲出现于故事里的,更多时候,他是那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  围绕“应试教育”产生的“唯分数论”、“差生歧视”、“军事化管理”、“过度补习”等弊端,都被影片态度鲜明地批判了。片中博喻学校教导主任闫主任,承担了教育弊端的一切负面影响,给人一种
时至今日,古镇游遍地开花,似乎又有造“假古董”的嫌疑,常常为人诟病。如果不提升档次不提升品级,那么古镇理所当然地油腻,理所当然地喧哗,理所当然地通行讨价还价,满足于低端消费!这一切,不仅使同质化竞争趋于恶化,也给假冒伪劣提供了蠕动的缝隙。  古镇如何面向未来?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政府主管部门与古镇的实际操盘手面前。  现在,朱家角漕港河畔的放生桥以东,在一片旧房的遗址上展现出新的人文景观。这个项
壮观的洋山深水港俯瞰。  在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密布的港口群不仅在全国航运与港口生产中地位突出,在全球大港中亦位居前列。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面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长三角的航运业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向更高质量发展?在第15个中国航海日来临之际,长三角航运创新发展联盟的成立,成为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推进的一个重大举措。创新发展联盟应运而生  7月11日,作为
关公关二爷雕像,一般有两种造型。一种是武的,手持青龙偃月刀;一种是文的,捻着胡须读书,就是所谓关二爷读《春秋》。  第一种在正史而言,肯定是假的。青龙偃月刀这玩意大概从宋朝才有。关羽那会儿,马上兵器,习惯用马槊,刺。所以《三国志》正史里说关羽斩颜良,是“策马刺良于万军之中”。这个刺,当刺杀也对,当用槊刺,也对。正史里有关关羽用刀的记录,只有一个,就是跟鲁肃所谓单刀赴会的时候,有个“提刀而起”的动作
苗煒  《找工作》,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他对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的282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做了非常详细的职业调查,结果发现一大半的好工作都不是通过正式的招聘渠道获得的,而是靠“熟人”帮忙。这里所说的熟人,并不是家人、朋友这些关系密切的人,而是那些偶然在哪里碰到的一个人。有时候,几近一面之缘的人却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弱关系”。  弱关系不
颁奖仪式后中国选手与其他获奖者合影。  16金14银5铜17优胜,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团体总分第一!2019年8月下旬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大获全胜。其中,上海选手贡献了2金1银3优胜的优秀战绩。  这群年轻人,有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的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有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技能高手。他们睿智、勤奋、坚韧、时尚,他们用自身经历向世人证明:钻研职业技能,成为新时代
《大唐贵妃》造型照。“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一曲《梨花颂》传唱至今,也让人记住了18年前诞生于上海的新编京剧《大唐贵妃》。这是新时期京剧艺术的一座丰碑,不仅汇聚了梅葆玖和张学津、于魁智和李胜素、李军和史依弘老中青三代京剧艺术大家,争妍斗奇,各擅胜场,更因其恢宏的场面,精良的制作
上期封面  (2019 年 第22 期)  上期周刊出版后,我把封面《高鐵改变中国》发到朋友圈,一位收藏家留言:“似曾相识。”朋友发来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本泛黄的杂志。这是1947 年京沪铁路管理局出版的《京沪周刊》创刊号,封面绘制着当时的人对未来火车的想象图。  两本杂志的封面画面,真的是神似,都描绘了一辆流线型列车从群山中飞驰而出的瞬间。可见72 年前的画师,是很有专业功底的,他想象中的未来列车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年西湖山水,自然赋形,天地大爱。任何时候、从任何角度看西湖,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美。行走在西湖边,无论是远山近水,还是一亭一榭,总能勾起人们对于自然与人文之美的赞叹。江南的人文气息在这片湖水中荡漾,而杭州这座“人间天堂”,也因为与这片山水的交融,成为了山水城市的典范。  8年前的6月24日,在法国巴黎总部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