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要求,“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坚持与理论产生时的社会历史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限于讲述其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理论产生时的社会实际,这样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1.结合社会历史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它的每一条原理都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大学生已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更需要明白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理论与它产生的实践相结合,用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实践和历史的发展来说明理论产生的必然性。比如,在讲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问题时,通过回顾中国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使学生真正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懂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弄清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虽然它们形成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不同,理论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做出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贡献,都是科学的理论,都是党的指导思想,不存在谁高谁低、谁对谁错、谁过时不过时、谁否定谁的提问。比如,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理解。有些学生存在模糊的认识,甚至有这样的误解,即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消灭私有制,而社会主义改革中则鼓励、支持和引导私有经济的发展,故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对此错误的认识,我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当时我国的社会历史实际,用事实证明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两者都是正确的选择,从而消除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样,在讲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结合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和国情,分析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合理性,肯定计划经济曾经对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客观的指出计划经济的弊端,说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市场经济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懂得两种经济政策都是根据当时的客观要求实行的,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
二、坚持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学”
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节奏合拍,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概论”课是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课程,虽然教材在不断的更新,但是社会实践的发展远比教材的更新要快得多。因此,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是讲好这门课的关键,要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就必须根据实际和理论的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1.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学生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总是比较关心,教学中及时地增加这些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随时把自己最关心和希望解答的问题写出来。经过整理,把大多数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解答。一方面,是为了解除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是给学生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理论有用、管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个人收入差距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就业难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等社会难点问题也不回避,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讲清道理,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客观的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不为某些道听途说、夸大其辞的现象所迷惑,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2.及时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党的理论不断的创新、丰富、完善和发展。在教学中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及时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有作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宣传和讲解十七大的精神就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教案及教学课件进行增补和适当的修改,把党的新思想、新政策具体落实到各章的教学中去。每年的“两会”召开后,宣传和介绍“两会”精神也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的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才能增强理论教育的价值认同感,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而“外化”为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一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增强理论教学的真实性。二是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观,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的变化。三是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在家乡进行调研,感受党的惠农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又增强了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理论进头脑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的效果。
三、坚持与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用”
教育内容归根结底是要客体认同并接受的,如果理论联系实际仅仅停留在宏观方面,而不关注大学生个人的思想实际,那么,它仍然是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党的理论同大学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落实在“管用”上。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关心时事、热爱祖国、针砭时弊,对各种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但是也存在不足,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逐渐由社会本位趋向个人本位,崇尚价值的自我化,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以功利为目的,重实用轻理想、重索取轻奉献、讲享受怕吃苦、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远大的追求。对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让学生从伟人的生命轨迹中,从伟人的思想认识中,从伟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中去思索人生的价值,感悟人格的力量,认识个人价值与祖国命运的关系。潜移默化他们的思想,转化他们的行为,做到知行统一。
2.用理论指导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成才的愿望十分迫切,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才,而且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往往难以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顽强的意志,这就需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他们的人生实践。例如,针对目前有些大学生想成才又不愿意吃苦的现象,我在教学中把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成才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作为学生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刻苦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核心就是立志成才,增强自己的能力。基本要求就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全面发展即把政治素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身心健康相统一。协调发展即处理好个人与同学、班级、学校、社会关系的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即要坚持长期积累、终身学习。统筹兼顾则要求大学生做到:一是学习与生活兼顾。既要勤于学习,不虚度光阴,又要善于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情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兼顾。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既学识广博又踏实能干的新一代建设人才。三是加强自身修养与弘扬文明新风兼顾。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这样的结合能使大学生真正懂得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并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身科学发展的行动,努力成才,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素质等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身问题的思考,把党的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渗透到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出理论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导价值。
总之,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做到“真懂”“真学”“真用”,才能使理论真正“进头脑”,达到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坚持与理论产生时的社会历史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限于讲述其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理论产生时的社会实际,这样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1.结合社会历史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它的每一条原理都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大学生已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更需要明白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理论与它产生的实践相结合,用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实践和历史的发展来说明理论产生的必然性。比如,在讲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问题时,通过回顾中国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使学生真正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懂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弄清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虽然它们形成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不同,理论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做出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贡献,都是科学的理论,都是党的指导思想,不存在谁高谁低、谁对谁错、谁过时不过时、谁否定谁的提问。比如,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理解。有些学生存在模糊的认识,甚至有这样的误解,即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消灭私有制,而社会主义改革中则鼓励、支持和引导私有经济的发展,故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对此错误的认识,我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当时我国的社会历史实际,用事实证明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两者都是正确的选择,从而消除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样,在讲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结合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和国情,分析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合理性,肯定计划经济曾经对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客观的指出计划经济的弊端,说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市场经济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懂得两种经济政策都是根据当时的客观要求实行的,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
二、坚持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学”
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节奏合拍,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概论”课是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课程,虽然教材在不断的更新,但是社会实践的发展远比教材的更新要快得多。因此,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是讲好这门课的关键,要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就必须根据实际和理论的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1.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学生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总是比较关心,教学中及时地增加这些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随时把自己最关心和希望解答的问题写出来。经过整理,把大多数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解答。一方面,是为了解除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是给学生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理论有用、管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个人收入差距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就业难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等社会难点问题也不回避,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讲清道理,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客观的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不为某些道听途说、夸大其辞的现象所迷惑,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2.及时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党的理论不断的创新、丰富、完善和发展。在教学中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及时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有作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宣传和讲解十七大的精神就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教案及教学课件进行增补和适当的修改,把党的新思想、新政策具体落实到各章的教学中去。每年的“两会”召开后,宣传和介绍“两会”精神也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的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才能增强理论教育的价值认同感,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而“外化”为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一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增强理论教学的真实性。二是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观,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的变化。三是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在家乡进行调研,感受党的惠农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又增强了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理论进头脑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的效果。
三、坚持与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用”
教育内容归根结底是要客体认同并接受的,如果理论联系实际仅仅停留在宏观方面,而不关注大学生个人的思想实际,那么,它仍然是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党的理论同大学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落实在“管用”上。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关心时事、热爱祖国、针砭时弊,对各种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但是也存在不足,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逐渐由社会本位趋向个人本位,崇尚价值的自我化,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以功利为目的,重实用轻理想、重索取轻奉献、讲享受怕吃苦、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远大的追求。对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让学生从伟人的生命轨迹中,从伟人的思想认识中,从伟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中去思索人生的价值,感悟人格的力量,认识个人价值与祖国命运的关系。潜移默化他们的思想,转化他们的行为,做到知行统一。
2.用理论指导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成才的愿望十分迫切,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才,而且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往往难以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顽强的意志,这就需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他们的人生实践。例如,针对目前有些大学生想成才又不愿意吃苦的现象,我在教学中把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成才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作为学生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刻苦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核心就是立志成才,增强自己的能力。基本要求就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全面发展即把政治素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身心健康相统一。协调发展即处理好个人与同学、班级、学校、社会关系的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即要坚持长期积累、终身学习。统筹兼顾则要求大学生做到:一是学习与生活兼顾。既要勤于学习,不虚度光阴,又要善于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情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兼顾。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既学识广博又踏实能干的新一代建设人才。三是加强自身修养与弘扬文明新风兼顾。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这样的结合能使大学生真正懂得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并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身科学发展的行动,努力成才,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素质等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身问题的思考,把党的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渗透到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出理论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导价值。
总之,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做到“真懂”“真学”“真用”,才能使理论真正“进头脑”,达到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