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记叙文考题题型讲解及其教学指向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7863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记叙文阅读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在中考试题中以整体感知、语言把握、感悟体验等方面为切入点,但学生对文意理解不当与对文章感悟体验不足导致学生容易丢分。文章以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记叙文为例,对现代记叙文考查提供指导分析,旨在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提供教学指向。
  关键词:中考记叙文;解题分析指导;教学指向
  一、前言从事初中语文教育十多年来,中学语文一直都以人文教育为主,为此近十多年的中学升学考试中,人文类的现代记叙文也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尽管学生接受母语教育多年,但是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直不尽如人意,基于人文类的文章中多以整体感知、语言把握、感悟体验等方面为命题方向,学生容易丢分,尤其在人文情感类的文章中,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文章以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记叙文为例,对现代记叙文考查提出分析指导,旨在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提供教学指向。
  二、中考语文现代记叙文命题思维与考查形式新课标中关于中学语文现代文的学习目标,也是平时阅读文章练习、各类考试以及升学考试的考查目标,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的语言”。在中考考试中,命题老师一般选取颇具人文哲理的记叙文,从文章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设置一些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水平能力的题目。
  从近几年的龙岩市中考试题来看,现代记叙文以人文情感类的文章为主,具有题量多、分值重的特点,且注重以精读文本方式来呈现。2014年中考现代记叙文阅读共5道题25分,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样的命题思维与新课标要求很契合,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等能力。这几年龙岩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感知语言,感悟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还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逐渐掌握语言文字与运用的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中考现代记叙文考题题型讲解及失分原因分析经过十多年的新课改,命题者的中考命题思维渐趋成熟。在近几年的龙岩市中考试题中,题型与题目变化不会很大,一般有“信息筛选,文章内容把握”“关键句子理解分析”“句子语言修辞分析”“情感体验分析”等题目。下面以2014年龙岩市中考阅读题顾晓蕊的《种欢喜得欢喜》为例:
  1信息筛选与内容把握题
  这种题目学生一般会存在“一叶障目”的问题,没有理解题目意思随意答题,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会从中筛选,阅读不仔细,未形成自己的理解或找不到关键字词、句子。如,“‘我’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考生没有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自然就不能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其实仔细阅读不难找到“暗喜”与“吃惊”这两个词语的。
  该考点深入一点就是考查标题或者语段小标题理解,这是信息筛选与内容把握中较难的一类题,回答这类题目要从文章“内容”与“形式”去分析,不能只回答一个方面,一些考生知道从两方面回答,可是不知道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导致出现答题片面化。例如,“作者为什么以‘种欢喜得欢喜’为题,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
  2文章关键句子理解分析题
  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分析文章没有紧扣文本来思考问题,对文章关键句或关键词语组织能力欠缺,使得答题不规范,要点不明确,答题要点重复,自然分值不会很高。由于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为此考生要认真审题,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如:“‘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①她的哪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②‘我’又为什么会产生愧疚?”从分值来看,每个小题4分,暗示答题要点至少是2点。第一小题的“哪些”是审题的关键所在,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性格的变化”“小女孩对‘我’态度的变化”“小女孩的思想认识变化(‘我’从她的笔记中看出)”;第二小题“为什么”就是关键思考点,从文章中不难找出这些句子是答题的要点:“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闲暇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这两句经过提炼升华就是本题的答题要点。为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依分答题”“分点答题”的答题技巧。
  3结合语境与句子修辞分析题
  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奠基了中国汉字巨大的语言魅力,在中考中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修辞分析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这类重点词语、句子赏析的语言分析中,考生首先要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修辞手法;其次是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具有什么作用;最后分析这种修辞体现什么思想感情。然而,考生一般回答不够全面,只能回答第一、第二点,导致分值不高。
  例如,“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地清悦动听。”很显然这句话连用了两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即把小女孩说的每个字比成珍珠,用珍珠落盘的声音形容小女孩说话的清悦动人。通过上下文联系不难得知,女孩开口说话是多么难得,让“我”感到惊讶。由此,“我”首次听到小女孩的开口感到无比的高兴。这样的分析使得答题要点细致到位,句句扣紧符合答题要领。
  4结合自己独特情感体验开放题
  这类结合自己独特情感体验的开放题,由于没有固定的答案,看似简单,然而也很容易丢分,因为学生答题时非常容易出现泛泛而谈、脱离原文的答题要点。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平常没有关注生活,自然在考试中落笔时无话可说。
  例如,“作者说:‘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有时我们对身边的人(家人、同学、老师等)也缺乏寬容和耐心,也吝于赞美。试举一例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回答时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建议学生再从文本中去寻找一些答题要点,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写下文章类似的例子即可。   四、中考现代记叙文考题所指引的教学方向记叙文阅读鉴赏与分析一直是学生失分较大的考点。经过十多年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内容的理解、答题的技巧、语言的规范等方面均有很大不足,甚至很多学生“谈文色变”,害怕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作为长期在基层教学的笔者而言,中考考试与课堂教学存在某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往往年年中考试题的某些细微或者较大变化,对来年的课堂教学起到一些“改变”的作用。无论中考现代记叙文怎么考查,教师也应该从课堂教学上“做足”功夫。
  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难以摆脱功利化、应试化的影响。为了让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与中考现代文考查接近,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现代记叙文主要从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仔细揣摩细节部分等角度出题,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注意以下教学方向:
  (1)以命题老师的出题思路复习,力求把握答题的方向、要求,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在初中三年的每学期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教师可以选取教材内的课文(不一定要经典课文)或期刊上的文章为例,教师以命题老师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学生合作探讨,小组讨论答题的方向与要求,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意见,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教师可以这么做,一篇文章让学生以2至3分钟快速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特别是要学会抓住文章的标题、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特色句、关键句等。
  (2)培养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语言的基础能力,必要时让学生多发言,在学生激烈的发言中寻找最贴切的答题要点。语文学习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方式或多种含义的角度思考题,让学生理解审题意识,培养分析语言的能力。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分析试题中的题目意思。在速读文本,初步弄清文章基本结构和主旨后,立刻阅读并仔细分析题目。
  例如,从语言修辞手法上看,首先怎么准确地判断修辞手法,再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修辞的,然后是分析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最后分析此种修辞带有作者什么感情特色(情感态度)。若学生未认真审题,必然会出现该答的要点没有答上,不要答的要点写了一大堆的情况。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關注语文、思考语文、运用语文。由于中考现代文很多涉及社会、历史、家庭、自然、艺术等各个方面的题材,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文章,不说为了语文考试取得高分,单就学习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来看也能为语文学习带来益处。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班级考虑给学生订阅诸如《读者》《中外文摘》《意林》等期刊报纸,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多接触。此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去课堂外学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理解地区的文化,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入地域文化,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五、反思与小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考现代记叙文阅读虽然年年题目多少有些变化,但是教师只要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考试中的各种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经过十多年的新课改,初中现代记叙文的阅读理解存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仔细研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按照这些规律方法认真去备考,一定会有所突破。文章注重案例分析讲解,文末的考题所指引的教学方向的一些建议仅作为教师在实际中探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新慧中考记叙文阅读解题方法问答[J]现代语文(初中版),2004(04).
  [2]崔益林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特点分析[J]陕西教育(教学),2006(05).
  [3]金怀振九年级语文教学的点滴做法[N]学知报,2011-01-03.
其他文献
阳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重要的信念。育人,首先育人者要有良好的心态,自己心向阳光,心怀希望,把阳光的教育信念传递到需要阳光的学生身上。我自从事教育工作之始,便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的工作领域磕磕碰碰已有6年多。岁月如梭,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工作理念,并深有感触地收获这股正能量在育人上带来的成效,那就是我的阳光育人理念——做学生心目中的阳光班主任
摘 要:数学概念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概念和具体知识之间的关系,而绘本的优势是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和具象性,能够促进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利用绘本辅助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文章基于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学习的认识,分析绘本在教学概念时的辅助作用,并提出结合绘本进行情境阅读、加强学生自我表达、动手操作以及绘本仿制四个方面来促进绘本在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绘本
Abstract :John Donne began life as the son of a prosperous London merchant who died when he was only four. His mother, a strong Catholic and daughter of John Heywood, a well-known writer and dramatist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越来越重视,每年装饰公司的实习生需求量供不应求。对我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压力。我们希望为社会输出很多更踏实和更实用的人才,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如何让学生真正愉快地学到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方远鸿景设计项目中采用双师制的教学方法去
摘要:顺应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将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Unit 10 Going Home为例,着重从综观思想和动态观出发来分析顺应理论指导下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模式,试图探索精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为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一次新的尝试。  关键词:顺应理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综观;动态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摘要:高校共青团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的工作机制、实践训练体系和市场支撑体系来服务大学生创业,但是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提供教育资源、扶持创业项目落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通过对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创业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83-01收稿日期:2015-09-21  基金项
摘要:对于情景教学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完整统一的概念。但是把情景教学应用到日常的授课中,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使得学生愿意接受,并且较好地接受并保留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把情景教学应用到基础日语课程中,有助于改善基础日语课“填鸭式”的枯燥的语法词汇讲解模式的现状,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有助于日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基础日语;情景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
习题呈现  原题:(一年级上册书本第66页“练习十四”的最后一题)  改编后:  改编缘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技能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巧妙整合习题和深度挖掘习题,加深拓展,从而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尤其对这样的练习课,原先教材的习题只是单纯的计算,没有难度,思维含量不高,因此我做了调整,改成了后面的习题。  1.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一书中,作者对价值和文化系列概念进行了内涵阐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给予详尽的解答,途径探索与模型建构可谓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全书思维缜密、观点鲜明、语言流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深扎高校乃至全社会的一部力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优秀的作文在结尾处会起到余韵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使读者阅读后爱不释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重对文章结尾的写作,起到强化和点题的效果。文章主要探究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作文结尾的写作,使学生掌握文章结尾写作的方法和策略,展现出灵动、多样的文章结尾,给人耐人寻味、回味不绝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