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趣中享受教育的快乐——记青年校长杨屹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肖川博士的这句话:
  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
  留一份闲适给自己,聆听心灵的悸动和低语。
  在杨屹的职业生涯中,正是以这种心境进行着执着的探索,她信奉:“有情有趣,才是人生。”因此,她始终是在情趣中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在热情洋溢的性情中书写着人生。
  
  “情趣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世界里自由呼吸
  
  杨屹语文情趣教学意识的萌生,是缘自教学生活中遇到的一个现象,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杨屹,发现孩子们弹玻璃球的兴趣远远大于上语文课,自己认为充满乐趣、富含灵动生机的语文,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学?杨屹陷入了沉思。几天之后,她终于觉悟了,玻璃球对孩子们来说太有滋味了,而语文课上孩子们没有品尝到语文应有的滋味!问题出在哪里呢?从小就爱琢磨事儿的杨屹开始了自己的思想之旅。年幼的孩子当然没有那么好的悟性,他们不可能自己咂摸出语文的味道,问题肯定出在老师身上。于是她开始反省自己讲过的语文课,自己对那些鲜活的文字的确深有感悟,在课堂上也确实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好像自己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她开始进行更为细致的课堂观察,一次偶然的教学机智,谜底解开了。
  那一天,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她特意设计了一个挂图,可是当她做好了所有的铺垫、同学们都拭目以待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把挂图落在办公室里了,已经有了一些教学经验的她没有慌乱,而是利用学生时代的绘画功底在黑板上画起了简笔画。“杨老师会画画!”“杨老师画得太棒了!”“杨老师真了不起!”……她的画还没有画完,教室里就由窃窃私语变为欢呼雀跃,同学们的热情感染了杨屹,她惊喜地发现当学生的情趣被唤醒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变得相当活跃,语言格外有灵性,对课文的情韵也有了未尝有过的感觉。一个灵机一动采用的教学方法竟能调动起学生这么大的兴趣,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杨屹为这节课兴奋了好几天!兴奋之余,她没忘记琢磨自己的事儿:“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感受形象性强的东西,如果把教材里的童话、儿歌、韵语等教学内容辅以形象、色彩、声音来设计,就很容易感染和调动起学生。”杨屹全身心投入其中展开了一次次尝试,于是,“以画引趣、以趣引学、强化动感”的低年级语文情趣教学策略诞生了。慢慢地,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充分意识到绘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之后,杨屹开始自学美术专业,随着绘画水平的逐渐提高,画与文的完美结合也成了她的语文教学品牌。二十岁时,她承担了一堂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课,在那堂观摩课之后,她获得了“会画画的语文老师”的美誉,在她的语文课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连环画,学生在欣赏画韵的同时品尝着课文的韵味。画成了她调动学生情趣的有效工具,她用画进行情景的创设和渲染,把书面文字活化为形象的、动态的、可感的事物。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她把绘画与多媒体配合得天衣无缝。教学《秋天》一课,为了体现课文描写的秋天的景色,她用了简笔画,为了表现小鱼把梧桐树叶当作伞,她制作了一张像伞一样大的梧桐树叶,还用多媒体来表现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澄澄的稻田、小蚂蚁在梧桐叶上跑来跑去把它当作运动场,用多媒体的图像与音乐共同创设朗读情景等等。听她的课,犹如进入了童话王国,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矫情,孩子们意趣盎然,在对自然的奇思妙想中自由呼吸。
  杨屹在课堂上不是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艺,一切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品味与感悟。她深谙“空白艺术”的魅力,时常给自己的画留下几处“空白”,当学生说某某事物没画上的时候,她会充满惊奇地说“我怎么没有把梧桐叶落到池塘里呀!你再好好读读书”……直到让学生从读课文中真正地找到简笔画的“疏漏”为止。就是在一次次填补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到了极致,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写作功底等等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对情趣教学的策略驾轻就熟之后,立志要做一个教育思想者的杨屹琢磨着应该建构起一种教学模式,让其他教师也能享受到情趣教学的快乐。于是,她一边实验一边学习,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典籍,试图在历代教育家的思想中觅到情趣教学的理论根基。
  在孔子那里,她找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屹的解读是,“好”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就是让学生陶醉课文中,主动学习乐此不疲。于是,她开始探究两个问题:怎样激发兴趣?课文中有那些因素能让学生“乐此不疲”?
  在朱熹那里,她觅得“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杨屹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学而时习”如果说是一种方法,也是被动的技术层面上的事,“中心喜说”则体现了主动学习的思想,教师的责任恰恰就是研究能够让学生“中心喜说”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中心喜说”,那么他的进步如何能够停止呢?
  从陆九渊的“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到王阳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进自不能已”,直至曾国藩的读书有“诙谐之趣”“闲适之趣”,杨屹沿着前人的足迹一路追寻,从中汲取着营养。
  当读到朱光潜的“情感思想和语言的三位一体论”时,杨屹的眼前一亮。朱光潜批驳了那种先有思想情感再有语言之类流行的看法,认为这三者是同时发生的,是三位一体的,并无先后之分。杨屹把朱光潜的思想进行了移植,她感觉朱光潜的“情感思想”和自己教学中的“情趣”是契合的,按照朱光潜的思路,情趣和语言应该是同时发生的,情趣就蕴含在语言之中,语言表现的就是情趣,通过语言及其呈现的声音、意象等环境来表现情趣。所以,情趣、语言以及作为语言呈现环境的声音、意象就是同时产生的四位一体。这不正是自己“情趣教学”策略的内涵吗?这一发现让杨屹更加坚定了自己探索情趣教学模式的信心。
  王柏勋教授的《语文教学情趣论》是杨屹展开语文情趣教学模式构建的最有力的理论支柱,她开始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语文教学情趣化作深度探掘。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情趣化教学思想。她把“情感”作为教学的先导和主线,主张教师要利用这条主线精心串起趣味横生的教学内容,创设一种令学生感到亲切和愉快的教学情境,使每次教学活动都能在师生之间的情感线上行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要建立在对语文教师及其教学内容的情感之上,教师教学必须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转化成一种兴趣,一种真情,这样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注意力而获得真正的学习效果。
  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她总结了自己实践中的情趣教学策略作为情趣教学模式的主体。第一,识字教学坚持多认少写,先认后写,通过自主识字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领悟汉字的特点,词语的内涵并注意积累。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识字方法、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综合运用韵语识字、电脑识字、字族文识字各种方法主动识字。采取编字谜、编儿歌、口决、讲故事、做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方法在活动中识字,培养识字兴趣。优化随课文识字中的“课文前学音——学文中学义——学文后学形——课后运用”的课堂识字结构。加强环境识字、生活识字,扩大识字量,拓宽识字时空,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识用结合,在听说、读写、观察中识字、用字,在家庭、社会、学校环境中识字。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教学情境,让学生开开心心学语文,轻轻松松识汉字。第二,阅读教学优化课内阅读过程,建立课外阅读指导序列,形成开放式阅读操作结构。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学习理解与领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坚持课内得法、课外应用的原则进行阅读教学。课内阅读注重“课例”教学,坚持“在导读中感知——在课文中渗透——在读写例话中总结——在基础训练中运用——在课外阅读中实践迁移”的教学思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初读课文、诵读语句、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读懂品读——熟读课文、指导诵读、积累内化——读好课文、创新运用、迁移反馈”的阅读过程,强调实践运用,引导学生“读——悟——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习惯,运用听、记、写、诵、讲等各种方式加强语言积累,引导学生进图书室、阅览室,走出校门自主阅读,搞开放式大阅读教学。第三,作文教学走向开放。建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作文训练体系,培养观察生活、评价社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张创设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童真、童趣、童心,激发表达欲望;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培养作文的能动性,激励学生想说、想写、爱说、爱写,帮助会说、会写,引导学好、写好;形成了“激发生情、了解要求——观察思考,自由练说——分小组说、互相帮助——全班汇报,师生评议,评中指导——小组交流,再次修改——动笔成文,完成初稿”的开放作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入生活,认真观察,丰富积累,使作文贴近生活,在此基础上,引导思维拓展,支持独到见解。构建了由趣入手,表达方式多样不拘,习作内容虚实并重,习作时间突破课时的开放式作文教学体系。第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同校内外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兴趣需求为原则,以主体实践发展为主线,构建语文实践学习板块。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主实践时间,加大语文实践,采取自主活动、交流式活动、互动式活动、探索式活动、情趣活动、合作活动等结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语文学习实践中动起来。课外加强语文实践,采取阅读活动、识字活动、礼仪交际活动、听说训练活动、表演创意活动等多种形式将语文实践具体化,调动学生自觉组织实践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到社会、自然、广阔天地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在探索与研究中提高语文素养。优化书报认识课、推荐介绍课、讲评指导课、交流评论课、自我阅读课五种实践课型,综合读书汇报类、口语交际类、写作类、书面作品类、趣味游戏类、社会实践类、信息广播类等语文实践内容,开拓渠道,营造实践活动、活动实践的学语文、用语文环境。
  在现实中,杨屹走得更远,她不仅把语文情趣教学模式推广到自己学校的各学科教学当中,而且巧妙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学校管理理念,因为,在骨子里,她就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人。
  
  “情趣管理”——使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幸福
  
  从一线教师到校长,一路走来,杨屹清楚地知道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到底有多大,尤其是事业心强的教师。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让老师们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体验自己职业的幸福,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舒缓一下压力,甚至让他们不觉得工作是种压力,而是一种职业生活的享受。于是,她又开始琢磨了。既然已经把情趣教学打造成了自己学校的特色,何不尝试一下情趣化管理呢?充满情趣的教师才能真正领悟情趣教学的真谛!
  她的探索是从教师阅览室开始的。白色的布艺沙发,小圆桌旁的椅子,隔出大小不同的空间;高高的书架上既有教育专著,也有文学小品,更有流行电视剧本和各种时尚杂志;屋角的咖啡、矿泉水全是自助式的……教师可以在此开展小组教研活动,也可利用课间时间来此小憩,听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看着自己需要的专业书籍或时尚杂志,喝着雀巢咖啡……教师可以依据各自的需求随时享用。这种人文化的改善,有效实现了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不仅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了创造教师的幸福人生;不仅把希望的种子播种进孩子的心田,而且把收获的愉悦嵌入成人的价值体系之中;做情趣的主人,在学校中发展,和学生一同成长,成为情趣的人,并撒播更多情趣的种子,哺育更多情趣的新人。”做一个有情趣的人,过有情趣的生活,培养有情趣的下一代,构筑一份充满情趣的事业,逐渐地,教师阅览室成了教师们每日生活的调剂滋补品,也成了学校最具磁力的资源凝聚场。
  成功的尝试坚定了杨屹的信念,她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情趣化管理的探索。她设立专项美化教师办公室环境经费,为教师创设一个舒适温馨的工作学习场所,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前提下,自己设计工作区域内的环境,不必追求整齐划一。于是,绿野仙踪、田园雅阁、实味居、幸福小屋……这些洋溢着温馨、诗意的字眼成了教师办公室的名字。音乐组的教师结合专业特色,在办公室墙上挂上用音符制成的装饰,窗户上挂着用CD制成的风铃;美术组的教师则是动静结合,有色彩相宜的静物装饰,鱼缸里还有几条活泼的小鱼……她倾力创建情趣独具的校园文化,焕发百年老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富有情趣的育人氛围,建造学校的主体文化墙、“蕴美楼”,蕴美楼楼梯的“腰线”用孩子们喜欢的乐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铺成,孩子们每天哼着歌就上楼了。学校图书馆、“亲情空间”、“智慧空间”、“文化空间”等主题文化建设,使学校独具人文气息的情趣教育思想、轻负高效的办学特色、情趣盎然的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解读杨屹就像她自己解读文本时所说的那样,“我们将发现这是怎样的一个瑰丽神秘的情感与精神的世界,在这里你将感受到人性的温度和人格的高度,触摸到精神的硬度和情感的细腻,聆听到历史的脚步声和心灵的呼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