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乐感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情感、求希望,在现实中追求快乐的乐感文化,在文学作品追求内在身心与外在现实的和谐境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作品塑造的情感世界可以调节身心。同时作品始终关注现实世界,表达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关键词:乐感文化;情感
  作者简介:布俊(1993-),女,湖北随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一、乐感文化的内涵
  “把一个族群文化視为一个个体的品格、气质,这样,每一个族群都有着不同于其它族群文化特质。”[1]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的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理论。本尼迪克特在著作《菊与刀》中高度概括了两种文化类型即“罪感文化”“耻感文化”。相对应的,中国著名学者李泽厚提炼出“乐感文化”来概括中国文化独特的民族性格。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对“乐感文化”作出更为详尽的阐释,“情感”成为乐感文化的关键词之一。他指出孔子思想十分重视情感在沟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作用。将情感作为调节外在社会规范与内在需求欲望的杠杆,将个体的内在需求转入符合社会规范的轨道。
  “‘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2](p29)指出乐感文化在追求安乐与幸福时,始终立足于现实人生,并不向西方那样向往在死后的天堂获得永恒的快乐解脱。
  二、乐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注重自我的情感表达
  李泽厚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审美型的文化,并指出现世的情感是这种传统的审美文化的基础。“情本体是乐感文化的核心”[3]对情感的重视与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的抒情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品既能反映社会现实,又能表达作者的理想,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冲突时,这时个体的情感较平时更为突出,急需寻找平衡内心的途径。
  正如“发愤著书”“不平则鸣”,个体强烈的情感如喷泉般迸入作品之中。乐感文化对感性生命的重视,注重抒发个体在困境中的艰难困苦面前呼天抢地的悲剧情感,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痛苦不已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哀鸣,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有大量的贬谪诗,多是作者们在抑郁不得志之时,借作品表达心声之作,将在现实中积郁的苦闷愤恨表达出来。李白曾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幻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从幻想中踌躇满志到现实受挫的愤懑不平,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作品散发出巨大的情感魅力。为排解苦闷,李白曾抽刀断水、举杯消愁。“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一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情喷薄而出,理想的失落在心中震荡,而终归于前行的信心与勇气。
  (二)追求现实的希望与幸福
  乐感文化在现实人生的快乐中就即可获得超越,不用背负罪感,受苦赎罪以重回上帝的怀抱。其可以是表现为对外反抗黑暗现实,,力争幸福美满生活。也可以表现为对内修身养性,砥砺自我品格。在艺术世界的调节下,使得自我与现实的矛盾,得以缓和。一方面,使得在现实压迫下的激烈的愤恨不平得以宣泄,另一方面,也能使得压抑下的柔弱抑郁可以在作品道德激励下成转化为更加坚定的意志。在这种宣泄与激励之中,即使得过于刚强的情感得以发泄,有使得过于柔弱的心智得以刚强。现实造成的痛苦,总能在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未来中化解。
  苏轼被贬到生存条件恶劣的荒蛮地带,却还能作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诗句,在逆境中内心依然充盈坚定、自足自乐,在作品中展现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情感、求希望,在现实中追求快乐的乐感文化,在文学作品追求内在身心与外在现实的和谐境界。
  (三)不足之处
  “中国人很少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4](p315)在文学作品中过分强调感性生命,也会产生逃避现实的危险。总是要通过自我调节,追求身心的平衡自足,将苦难归罪于偶然,因而对现实悲剧的必然性缺乏深刻的体会,甚至不惜以粉饰太平的方式获得内心的虚假安宁。朱光潜先生说过:“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5]
  这种虚伪的快乐已经失去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成为黑暗现实的帮凶,是“廉价的乐观主义”[6]在特定时期书写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和枉顾现实实际的社会描写,让作品失去了批判现实的理力量,文学的“典型”和“真实”遭到质疑。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乐感文化”的主要特征作者[J].世界宗教文化,2005(01).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一粟.“乐感文化”与中国文学[J].云梦学刊,1990(01).
  [6]芦海英.乐感文化与诗性书写--孙犁《荷花淀》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03).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开展蜘蛛香总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和长期毒性实验研究,对蜘蛛香总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安全性用药作出评价。方法:急性毒性研究中,单次灌胃KM小鼠蜘蛛香总环烯醚萜类成分(3200mg/kg),并与溶媒对照组(0.5%CMC-Na)比较,持续14天密切观测小鼠的体重、饮食、毒性反应以及死亡率。长期毒性研究中,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溶媒对照组、蜘蛛香总环烯醚萜
摘 要:张晓风的散文集文本中,简单的句子主干常伴以信息丰富的定语或状语修饰成分,并多用并列、转折或解说的形式组织复句或句群,两种行文特色均起到了“以简驭繁”的作用。本文以上述两个方面为切入点,从句法的角度,以该文集为文本材料,从语言组织与文意表达关系的层面,揭示简单的句法形式对复杂文意传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散文;记叙性;句法;以简驭繁  作者简介:栾桂斌(1998.1-),女,吉林长春人,本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B231,项目名称:莫言效应之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研究  摘 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一个标志性的作家。他对于女性形象的偏爱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在他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的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们的自由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就是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第二就是自强自立的性格。  关键词:莫言;女性形象;自由;自立;自强  作者简介:田苗苗,1980年生,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就职于吉
摘 要:诗文唱诵是一种美的享受,追求的是一种文人雅士的气息,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良好的诗文唱诵习惯可以滋养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品位,同时也是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好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诗文唱诵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涵养,并美化青年学生的人格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诗文;滋养;人格;素养  作者简介:石金凤,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