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比教学法”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通过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或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之作通过对比,我们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本身、诗人情感、时代特征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学生自主地品味鉴赏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答题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古诗 鉴赏 对比教学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诗歌又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它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艺术,语言上极具跳跃性,在表情达意上也就较为含蓄。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一特点,使得诗歌教学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既有情趣又有难度的一个版块。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诗歌教学,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成为了我们诗歌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诗歌教学中,我认为可以用“比较法”来鉴赏诗歌,所谓“比较”,就是将有着某种联系的几首诗歌放在一起来对比着鉴赏,这样做的目的,既能使学生的视界拓宽,也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去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给他们以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启迪。
  那么,我们如何对诗歌进行对比呢?又该将哪些诗歌拿来对比呢?总的来说,我认为,诗歌的对比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入手:
  首先,比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某一位作者在不同时期内写的作品放在一起来对比着鉴赏。
  我们课本中有很多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写的诗歌,这些作品有的风格、主旨大致相近,而有些却在内容、形式、主旨上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在讲这些诗歌的时候,将相近的抑或是不相近的放在一起来鉴赏,就能够让学生对该诗人作品的风格、诗中的情感有更全面的感知。
  在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再加上之前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就完整的展现出了李清照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所写的诗歌,那么,我们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将这些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情感,了解诗人。透过文本,学生不难从《声声慢》中的“淡酒”、“风急”、“雁过”、“黄花”、“梧桐”、“细雨”和《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秋”、“独”、“雁字”、“花自飘零”等词中体会两首词的情感,再结合之前学过的《如梦令》来比较,这几首词分别代表了李清照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虽为同一词人的作品,但情感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梦令》抒写的是词人少女时期的欢乐,《一剪梅》抒发的是词人少妇时期的忧愁,而《声声慢》表达的是诗人身为嫠妇的哀伤。再结合诗人的身世,她整个创作时期的情感变化过程就很清晰的呈现出来了。
  其次,比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对比,能够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动机以及所抒发情感有更全面的认识。
  苏轼是豪放词人的代表,在教授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就可以将这首词和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对比着阅读。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再来看《江城子》,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
  通过二者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首词,一首豪放,一首婉约,豪放者雄壮激越,婉约者缠绵细腻,他们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词人的坎坷经历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比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之作。我们可以将不同时期的写同一题材的作品拿来比较。比如,陆游和毛泽东都写过《卜算子·咏梅》,虽然题材相同,但作品风格和气势却截然不同。陆游的词写梅花的遭遇,渲染了冷落凄凉的环境,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
  而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的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而毛泽东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表现了他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陆游咏梅之词,全篇重一个“愁”字,毛泽东的咏梅词重点却在最后一字——“笑”。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两位作者经历磨难时不同的心境。
  诗歌教学中可以拿来对比鉴赏的还有很多。通过对比,我们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本身、诗人情感、时代特征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学生自主地品味鉴赏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答题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湖北鹤峰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进去,学习才会有成效。每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必须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研究并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巧用导入、利用多媒体以及联系生活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培养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摘 要】语文课文中的一些阅读篇目,由于年代久远,内容生疏,学生阅读理解有困难,导致厌读情绪滋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搭建穿越时空理解作家作品的平台,帮助学生走进一个个精彩的世界,思想上产生共鸣。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摘 要】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也是每位教师拥有的自己一张独特的“名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语言表达这一点上,有的自然流畅,有的却迟滞断续;有的准确生动,有的却模糊不清;有的激情奔放,有的却平淡无味;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却呆板枯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学生的思维经
【摘要】魏晋时期大概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颓废的时期,魏晋文学也多染此风,少有健朗之气;而细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不难发现,在普遍弥漫颓废气息的社会场景中,竟也暗涌着一道生命高歌的“清流”。当然,魏晋气息积重难返,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自然懒得去干涉别人,更无意于振奋消颓世境,因此,《兰亭集序》只是一篇消颓世境中的“振己”之作。  【关键词】魏晋时代《兰亭集序》颓废振己    魏晋时期大概算得
【摘 要】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可惜,一直以来,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的问题,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从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脚等角度,探讨课堂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无缝对接,从而寻找走出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践体验 途径探索  一  精美的文物,如果只收藏在警卫森严的地下室,它的旷世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目前忽视句读训练的文言文教学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重视文言断句训练是提升文言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文言语感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诵读法的贯彻落实为文言语感的培养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标 语感 心理机制 文言断句 诵读  一、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现状 
【摘 要】叙事性文章,要写得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情节有起有落,事件波澜迭现。文章试从兴波澜、生变化的技巧方法略作探讨。  【关键词】波澜 悬念 抑扬 巧合 误会 突转  《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多姿。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确实,一篇文章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镜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
【摘 要】笔者讲授鲁迅《风筝》这篇课文,用一课时进行了主题教学,抓住“主题”这根主线,设计了四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善反省”、“批制度”、“重亲情”、“哀社会”这四个角度理解了文本的内涵,较好地达成了理解文章主题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题 多角度 线  鲁迅的文章思想深邃,结构严谨,语言功底高超,而近年来对其文章又出现了一片争议声。笔者在教授他的《风筝》这篇文章时,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他本人的
一、命题形式的回归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
【摘 要】《IQ测试》是一篇叙述“我”在招聘就业时遭遇的辛酸经历,痛刺当前应试教育的一篇檄文。本文通过挖掘小说形象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把应试教育模式给人带来的心灵戕害揭示出来,引起社会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小说行文中运用的情节重章叠现、心理表现的剥衣法、多重对比,既使内容在手法运用中得到充分展示,又给人以审美享受,彰显语言张力。  【关键词】小说 《IQ测试》 应试教育 表现特色 檄文